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生活化的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激活探究欲望的学习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自主探究;兴趣;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与讲解相结合是关键
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课堂上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激情导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的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课前采用创设不同情境引入课题。课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整除。”接着才引导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由此引出不能按原来的经验去找规律了,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此时揭示课题,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适时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探究强调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教,而是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我抓住时机,抓住关键,在学生的疑惑处、教材的精华处、深奥处等地方进行点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探究的积极性。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一课,问学生:“这些分数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屡屡碰壁。当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或“偏离”时。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争论,而是启发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句话,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很快便找出了规律。接着,再出示7/35、9/18先让学生判断,再进行验证,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除了2、5以外含有其他质因数,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在发现的规律前面不得补充个“最简分数”。课堂上,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利用教材,形成自觉主动探究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使学生从教师的“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坚决问题、鼓励大胆提问,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内容浅显易懂,教学时,我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汇报,你学会了什么?针对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判断一个数能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组织学生讨论“0”是不是偶数,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看书、质疑、讨论,理解了新知识,培养其自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既熟悉有兴趣,教师又不用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直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是这样的倍数关系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问题统领全课,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地进行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实现知识的系统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忆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接着问:“你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习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构建了教师“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特色课堂。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质疑、深化新知。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不要被书中现在的结论所束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来了,接着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通过自主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品尝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守林.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运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 2019年1期
[2]夏彩飞.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學习策略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9年3期
[3]汪增.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J].《速读(下旬)》2018年12期
作者简介:叶青莲,女,汉族,籍贯:江西鄱阳人,专科学历,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芦田乡中心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关键词:自主探究;兴趣;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与讲解相结合是关键
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课堂上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激情导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的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课前采用创设不同情境引入课题。课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整除。”接着才引导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由此引出不能按原来的经验去找规律了,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此时揭示课题,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适时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探究强调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教,而是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我抓住时机,抓住关键,在学生的疑惑处、教材的精华处、深奥处等地方进行点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探究的积极性。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一课,问学生:“这些分数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屡屡碰壁。当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或“偏离”时。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争论,而是启发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句话,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很快便找出了规律。接着,再出示7/35、9/18先让学生判断,再进行验证,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除了2、5以外含有其他质因数,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在发现的规律前面不得补充个“最简分数”。课堂上,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利用教材,形成自觉主动探究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使学生从教师的“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坚决问题、鼓励大胆提问,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内容浅显易懂,教学时,我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汇报,你学会了什么?针对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判断一个数能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组织学生讨论“0”是不是偶数,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看书、质疑、讨论,理解了新知识,培养其自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既熟悉有兴趣,教师又不用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直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是这样的倍数关系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问题统领全课,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地进行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实现知识的系统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忆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接着问:“你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习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构建了教师“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特色课堂。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质疑、深化新知。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不要被书中现在的结论所束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来了,接着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通过自主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品尝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守林.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运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 2019年1期
[2]夏彩飞.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學习策略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9年3期
[3]汪增.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J].《速读(下旬)》2018年12期
作者简介:叶青莲,女,汉族,籍贯:江西鄱阳人,专科学历,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芦田乡中心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