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效加强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幼儿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并能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家园共育;习惯培养;科学衔接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孩子的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转换的重要时期。由于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的骤变,还有教学时间的延长以及繁多的科目,让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焦虑、疲惫、害怕上学等现象。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很重要。下面我就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应做好哪些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
(1)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模式上大相径庭。
(2)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2.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注重知识而不重视习惯的培养,致使孩子刚开始兴趣浓厚,到后来厌学,学习没有“后劲”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丰裕的生活让幼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进入小学后的许多事情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这些自理能力弱的孩子无从下手,这些无疑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伤害。
二、家园携手,科学准备
(一)幼儿园方面
1.加强幼儿习惯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银行里的巨额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最佳培养习惯的时期就是学龄期。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所以,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
我们在培养孩子习惯时要明确学习目的,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快感;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能够专注倾听和做事的习惯以及自觉学习的习惯。
2.加强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准备
对孩子来说,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这些任务的难度和强度会增加,做好过渡和衔接工作非常重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独立意识,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
(2)培养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例如,理解规则的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3)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责任感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4)培养交际能力,如对同伴和集体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与沟通,做好科学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衔接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做好幼小过渡工作,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教师应当跟幼儿园教师多联系,定期交流,共同探讨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好的工作方法等。
4.加强宣传,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教育法规,转变家长观念,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家长方面
1.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家长在孩子将要上小学之前带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观看小学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向孩子介绍小学的课程安排,告诉孩子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孩子向往小学生活。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以后,很多孩子感觉疲惫、好动、坐不住、丢三落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倾听习惯、独立收拾东西的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服务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消除孩子的焦虑心理
刚进入小学,孩子会因为作息习惯,任务增加,环境陌生,没有朋友等问题显得焦虑不安,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多沟通,多陪伴,多鼓励。
4.做好知识准备
帮助孩子轻松地认识汉字,培养拼读、书写、阅读能力,帮助孩子认识长度、重量、形状,20以内的加减法等数学概念,为进入小学做好知识衔接。
总之,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配合,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幼儿的心理、能力、知识等各方面更快地成熟起来,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
参考文献:
[1]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J].早期教育,2000(9).
[2]李娟.幼小銜接工作中的三方面对话三位一体[J].早期教育,2005(9).
关键词:家园共育;习惯培养;科学衔接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孩子的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转换的重要时期。由于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的骤变,还有教学时间的延长以及繁多的科目,让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焦虑、疲惫、害怕上学等现象。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很重要。下面我就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应做好哪些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
(1)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模式上大相径庭。
(2)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2.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注重知识而不重视习惯的培养,致使孩子刚开始兴趣浓厚,到后来厌学,学习没有“后劲”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丰裕的生活让幼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进入小学后的许多事情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这些自理能力弱的孩子无从下手,这些无疑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伤害。
二、家园携手,科学准备
(一)幼儿园方面
1.加强幼儿习惯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银行里的巨额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最佳培养习惯的时期就是学龄期。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所以,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
我们在培养孩子习惯时要明确学习目的,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快感;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能够专注倾听和做事的习惯以及自觉学习的习惯。
2.加强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准备
对孩子来说,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这些任务的难度和强度会增加,做好过渡和衔接工作非常重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独立意识,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
(2)培养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例如,理解规则的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3)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责任感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4)培养交际能力,如对同伴和集体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与沟通,做好科学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衔接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做好幼小过渡工作,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教师应当跟幼儿园教师多联系,定期交流,共同探讨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好的工作方法等。
4.加强宣传,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教育法规,转变家长观念,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家长方面
1.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家长在孩子将要上小学之前带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观看小学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向孩子介绍小学的课程安排,告诉孩子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孩子向往小学生活。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以后,很多孩子感觉疲惫、好动、坐不住、丢三落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倾听习惯、独立收拾东西的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服务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消除孩子的焦虑心理
刚进入小学,孩子会因为作息习惯,任务增加,环境陌生,没有朋友等问题显得焦虑不安,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多沟通,多陪伴,多鼓励。
4.做好知识准备
帮助孩子轻松地认识汉字,培养拼读、书写、阅读能力,帮助孩子认识长度、重量、形状,20以内的加减法等数学概念,为进入小学做好知识衔接。
总之,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配合,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幼儿的心理、能力、知识等各方面更快地成熟起来,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
参考文献:
[1]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J].早期教育,2000(9).
[2]李娟.幼小銜接工作中的三方面对话三位一体[J].早期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