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六年的语文教师,我从阅读钱锺书先生的著作中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是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它能让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积累知识,并始终保持那份积极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激情。
记得还是在大学时代,我偶然读到钱先生的小说《围城》,于是一发不可收,每次去书店时,总是要在一排排的书架前细心地浏览,寻找钱先生的其他著作。工作之后,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四处奔波,我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时光。不过,那期间我还是陆陆续续地读完钱先生的《七缀集》《宋诗选注》《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谈艺录》《槐聚诗存》等,以及一些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著作。那时的阅读比较粗泛,着重欣赏其文学作品中的警言妙语,对其学术著作的领悟往往只是囫囵吞枣。后来我在杭州定居,生活趋于稳定状态,便开始静心阅读他的皇皇巨著《管锥编》。
打开《管锥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陋!在学界,钱先生向来因博学通儒而受到人们的敬佩与爱戴。可是,对于我来说,他的学问不是广博,而是浩瀚!掩卷之余,我常常自忖:十室之邑,若有二三好学者,或可跻身其列,而愚钝浅陋之最,则舍我其谁?所以我至今对于《管锥编》中的深文宏论,仅略知皮相,尚不能登堂入室,充分领略,但在会心不远处,总不免要激赏与惊叹。一函五册的《管锥编》,我一共用了两年时间,读过两遍,并做了笔记。由于书中诸多考论涉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加之钱先生阐释文本的方法以及有关文学文化、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创见,于我是闻所未闻,而这些又是一个语文教师谈文论艺时必备的修养,所以我忽然有了向中学语文界推介“钱学”的想法,打算先编写一本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参考读物《〈管锥编〉选读》,在此基础上再写一本专著,具体探究“在中学讲钱学”这一课题。这个想法让我又花了两年时间继续研读《管锥编》,选读书稿于2014年完成,现正着手课程开发,即如何将“钱学”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以完成自己“在中学讲钱学”的心愿。
《〈管锥编〉选读》书稿曾蒙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重视,已通过终审并在即将付梓之时,却因不能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而终止。25万字左右的书稿,花了四年多时间,未能印行,有些遗憾,但我并不为当初的努力而后悔,因为《管锥编》一书对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在学术界,錢锺书先生的著作诸如《谈艺录》《宋诗选注》《七缀集》《管锥编》等,深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誉,“钱学”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在中学语文界,谈起钱锺书,除了《围城》《谈中国诗》和“通感”之外,可能知之甚少。学术研究之热论与语文教学之冷谈,形同冰炭,值得深思。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方面,钱先生的学术著作,尤其是《管锥编》,从《周易正义》始,至《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止,考论了十部中国古代典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淹贯古今中外,跨涉文史哲领域,书中引用了英、法、德、意、拉丁、西班牙等六种文字,加之以文言写就,繁体印行,确实如同“天书”。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钱学”研究范围虽广,探究渐深,但几乎是“学院式”的,很少惠及中学语文教学领域。
但是,钱锺书先生学问富赡,识见深卓,其《管锥编》有关文史哲方面的论述,往往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所未发。那些精彩赏会、独到感悟,富有创见,堪称典常。即便不是为了将来“钱学”研究之薪火相传,也有必要使之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让广大师生有缘接触“钱学”,领略与分享“钱学”成果,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钱先生在《管锥编》初版序言里曾说:“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几比木屑竹头尔。”而向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介绍与推广“钱学”,以便师生们在学习中掌握与运用,正是“资用”之一途。《〈管锥编〉选读》正是以《管锥编》为基础,尝试面向中学语文界推介“钱学”的一本教学参考读物。
如何让一部广博深奥、“洋话连篇”的文言文学术著作走出“象牙之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我采取了“避生就熟,选读名篇”“化繁为简,忽略外文”和“弃难取易,提要钩玄”等三条编注办法:将《管锥编》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的直接或间接的考论收集、整理成册,分为上、下两卷,共140篇(则);省略了其中的外文部分,引文所涉外国作家作品,则或将原注译成中文,或另加注释,所引中文文献,凡作者与作品没有同时出现者,一律加注,以便检阅;各篇章节依《管锥编》原“则”划分,题目也据其原有“细目”标示,正文每一题目之下,有“解读提示”,不作任何评述,力求忠实于原文,以免节外生枝;另外,各篇凡有补订者,一并附后,并考虑到师生们的阅读习惯,用简体排印。
不过,有了这次编注的经验,通向梦想的道路似乎更加明确了。因为,“在中学讲钱学”才是我的梦想,《〈管锥编〉选读》只是初步。于是,我开始重新阅读诸如《谈艺录》《宋诗选注》与《七缀集》等学术著作,一一做好笔记,努力将之与《管锥编》贯通,寻求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赏会,然后确定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讲什么,以及怎么讲。
“讲什么”似乎简单却又并非易事。钱先生的学术研究打通了文史哲之间的藩篱,涉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既广博又深奥,好在其出发点往往是从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开始,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在探讨中西文学与文化现象中的共同规律,说明天地间有此一种共同的诗心、文心。故而钱先生为此总结、提炼出的诸多规律,其中有许多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正是师生们谈文论艺时必备的文学修养与追求的理论境界。
例如,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钱先生的“打通说”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基本内涵是:打通中学西学、南学北学,打通各学科、各学派,以求天下共同的诗心文心。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类的评价:这个句子没有写通顺;那篇文章阅读后,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不少学生的习作,文气不畅……所谓的“不通顺”“不透彻”“不深入”“不流畅”,都是指学生听说读写中种种“不通”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之逐一“打通”。拿阅读教学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上的思维障碍。我们可以从字词的训释出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启发,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还可以比较同类或异类作品,点拨学生理解文意,而贯穿其中的观念正是“打通”。我们可以在反复朗读中涵咏文意,也可以通过条分缕析来理清思路,还可以连类举似、以写促思。温故知新也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也罢,导读法也好,情境法、点拨法也罢,方法不一而足,目的只为“打通”。可以说,钱先生的“打通说”,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也需要“打通”。 确定了将“钱学”成果中的一些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作为教学内容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打通”法、“阐释之循环”、“企慕情境”、“农山心境”、“通感”、“比喻”、丫叉法,以及第一博学鸿儒钱锺书等八个主题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我与‘钱学’之缘”及“钱锺书的学术名著推介”之外,主要包括文学鉴赏、评判与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及训诂、语法与修辞等多方面,虽为“钱学”之冰山一角,却也可管中窥豹,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与代表性。
解决了“讲什么”,其次就是“怎么讲”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钱学”虽然精彩纷呈,却也高深莫测,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这么深奥的学问,只怕是“对牛弹琴”。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大(指学生)者取其大(指学问),小者取其小,见树见林,各由所需,并无不可。如同讲“比喻”,可以从简单的句子讲,也可以从修辞方法或修辞學层面讲,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讲,更可以从哲学高度讲。我们不能因为比喻如此复杂、如此深奥,就因噎废食,不跟中小学生讲。“在中学讲钱学”类似于此,如柯灵所说:“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当然,“怎么讲”也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讲授“在中学讲钱学”中的每一主题,不仅需要读透钱先生的原著及其相关论述,还要参阅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然后撰写论文,较详尽地把这一问题阐述正确、清楚。这也是接下来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基础。再据主题找到相应的文章作为课文,撰写教学设计。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有的比较容易选择,如教学“登高望远”类文学作品,所涉同类情境的古诗词较多,可以选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也可以选杜甫的《登楼》;有的课文则相对难以抉择,如教学“通感”,选文中总不能只有三两个例句,而要选一篇通篇“通感”的现代文,如朱自清的《歌声》,可供选择者并不多。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再进行教学设计的撰写,这也是颇费心思的。因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证,没有课前深思熟虑的设计,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讲究教法学法,尽量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细致、科学与合理。同时,还要坚持集中性与有效性两个原则。集中性原则是“讲钱学”的教学总目标与某一“钱学”主题目标所规定的,它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要紧紧围绕某一“钱学”主题展开,因此常态课的内容或人云亦云的观点就要少讲或不讲。教学内容的集中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而有效性原则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或要求。如钱先生在考论《蒹葭》时提出的“企慕情境”说,虽为学术界之“故实”,却为语文苑之“新典”。如果我们无视“企慕情境”的源头作品正是《蒹葭》,在教学中仍然忽视这一诗学、文艺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就是没有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没有考虑到学情的需要,其实质就是没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如何组织,如何展开,因人(教师与学生)而异。一个以“钱学”为主题的目标教学结束了,也并不意味着这堂课的结束、定型,还要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以便下次调整、修改、补充。
这样,每一教学主题至少包括“四个一”:一篇主题论文、一篇教案或教学实录、一堂语文课、一篇教学反思或后记,涵盖了教前教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言以蔽之,所谓“在中学讲钱学”,就是面向中学生,运用钱锺书先生的研究成果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传授“钱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包括文学鉴赏与批评、语法与修辞、训诂与传统文化知识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其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这本《在中学讲钱学》,即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钱学”的具体探索,是“钱学”有关理论的阐述与教学实践的合集,可以视作《〈管锥编〉选读》的续著。
目前,《在中学讲钱学》尚未完稿。一方面,还需要阅读有关“钱学”论著,以增补与完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有些内容也有待于通过课堂教学来进一步检验与修订。同时,我想争取将其中较为成熟的文章发表出来,目前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若干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名作欣赏》《书屋》《语文建设》《学语文》等刊物上。
以上就是我阅读钱锺书先生著作的大致经历和收获。我常想:教师,就是永远也走不出校门的学生。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我就要当好这个学生,像蜜蜂那样,“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由于不断地阅读,我的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文化知识储备日益丰富,文学鉴赏和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指数都随之大增。也许,大凡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有着类似的体验吧:起始是因为爱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与享受。
(责任编辑:陆姹妮)
记得还是在大学时代,我偶然读到钱先生的小说《围城》,于是一发不可收,每次去书店时,总是要在一排排的书架前细心地浏览,寻找钱先生的其他著作。工作之后,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四处奔波,我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时光。不过,那期间我还是陆陆续续地读完钱先生的《七缀集》《宋诗选注》《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谈艺录》《槐聚诗存》等,以及一些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著作。那时的阅读比较粗泛,着重欣赏其文学作品中的警言妙语,对其学术著作的领悟往往只是囫囵吞枣。后来我在杭州定居,生活趋于稳定状态,便开始静心阅读他的皇皇巨著《管锥编》。
打开《管锥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陋!在学界,钱先生向来因博学通儒而受到人们的敬佩与爱戴。可是,对于我来说,他的学问不是广博,而是浩瀚!掩卷之余,我常常自忖:十室之邑,若有二三好学者,或可跻身其列,而愚钝浅陋之最,则舍我其谁?所以我至今对于《管锥编》中的深文宏论,仅略知皮相,尚不能登堂入室,充分领略,但在会心不远处,总不免要激赏与惊叹。一函五册的《管锥编》,我一共用了两年时间,读过两遍,并做了笔记。由于书中诸多考论涉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加之钱先生阐释文本的方法以及有关文学文化、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创见,于我是闻所未闻,而这些又是一个语文教师谈文论艺时必备的修养,所以我忽然有了向中学语文界推介“钱学”的想法,打算先编写一本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参考读物《〈管锥编〉选读》,在此基础上再写一本专著,具体探究“在中学讲钱学”这一课题。这个想法让我又花了两年时间继续研读《管锥编》,选读书稿于2014年完成,现正着手课程开发,即如何将“钱学”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以完成自己“在中学讲钱学”的心愿。
《〈管锥编〉选读》书稿曾蒙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重视,已通过终审并在即将付梓之时,却因不能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而终止。25万字左右的书稿,花了四年多时间,未能印行,有些遗憾,但我并不为当初的努力而后悔,因为《管锥编》一书对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在学术界,錢锺书先生的著作诸如《谈艺录》《宋诗选注》《七缀集》《管锥编》等,深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誉,“钱学”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在中学语文界,谈起钱锺书,除了《围城》《谈中国诗》和“通感”之外,可能知之甚少。学术研究之热论与语文教学之冷谈,形同冰炭,值得深思。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方面,钱先生的学术著作,尤其是《管锥编》,从《周易正义》始,至《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止,考论了十部中国古代典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淹贯古今中外,跨涉文史哲领域,书中引用了英、法、德、意、拉丁、西班牙等六种文字,加之以文言写就,繁体印行,确实如同“天书”。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钱学”研究范围虽广,探究渐深,但几乎是“学院式”的,很少惠及中学语文教学领域。
但是,钱锺书先生学问富赡,识见深卓,其《管锥编》有关文史哲方面的论述,往往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所未发。那些精彩赏会、独到感悟,富有创见,堪称典常。即便不是为了将来“钱学”研究之薪火相传,也有必要使之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让广大师生有缘接触“钱学”,领略与分享“钱学”成果,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钱先生在《管锥编》初版序言里曾说:“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几比木屑竹头尔。”而向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介绍与推广“钱学”,以便师生们在学习中掌握与运用,正是“资用”之一途。《〈管锥编〉选读》正是以《管锥编》为基础,尝试面向中学语文界推介“钱学”的一本教学参考读物。
如何让一部广博深奥、“洋话连篇”的文言文学术著作走出“象牙之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我采取了“避生就熟,选读名篇”“化繁为简,忽略外文”和“弃难取易,提要钩玄”等三条编注办法:将《管锥编》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的直接或间接的考论收集、整理成册,分为上、下两卷,共140篇(则);省略了其中的外文部分,引文所涉外国作家作品,则或将原注译成中文,或另加注释,所引中文文献,凡作者与作品没有同时出现者,一律加注,以便检阅;各篇章节依《管锥编》原“则”划分,题目也据其原有“细目”标示,正文每一题目之下,有“解读提示”,不作任何评述,力求忠实于原文,以免节外生枝;另外,各篇凡有补订者,一并附后,并考虑到师生们的阅读习惯,用简体排印。
不过,有了这次编注的经验,通向梦想的道路似乎更加明确了。因为,“在中学讲钱学”才是我的梦想,《〈管锥编〉选读》只是初步。于是,我开始重新阅读诸如《谈艺录》《宋诗选注》与《七缀集》等学术著作,一一做好笔记,努力将之与《管锥编》贯通,寻求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赏会,然后确定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讲什么,以及怎么讲。
“讲什么”似乎简单却又并非易事。钱先生的学术研究打通了文史哲之间的藩篱,涉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既广博又深奥,好在其出发点往往是从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开始,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在探讨中西文学与文化现象中的共同规律,说明天地间有此一种共同的诗心、文心。故而钱先生为此总结、提炼出的诸多规律,其中有许多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正是师生们谈文论艺时必备的文学修养与追求的理论境界。
例如,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钱先生的“打通说”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基本内涵是:打通中学西学、南学北学,打通各学科、各学派,以求天下共同的诗心文心。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类的评价:这个句子没有写通顺;那篇文章阅读后,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不少学生的习作,文气不畅……所谓的“不通顺”“不透彻”“不深入”“不流畅”,都是指学生听说读写中种种“不通”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之逐一“打通”。拿阅读教学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上的思维障碍。我们可以从字词的训释出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启发,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还可以比较同类或异类作品,点拨学生理解文意,而贯穿其中的观念正是“打通”。我们可以在反复朗读中涵咏文意,也可以通过条分缕析来理清思路,还可以连类举似、以写促思。温故知新也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也罢,导读法也好,情境法、点拨法也罢,方法不一而足,目的只为“打通”。可以说,钱先生的“打通说”,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也需要“打通”。 确定了将“钱学”成果中的一些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作为教学内容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打通”法、“阐释之循环”、“企慕情境”、“农山心境”、“通感”、“比喻”、丫叉法,以及第一博学鸿儒钱锺书等八个主题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我与‘钱学’之缘”及“钱锺书的学术名著推介”之外,主要包括文学鉴赏、评判与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及训诂、语法与修辞等多方面,虽为“钱学”之冰山一角,却也可管中窥豹,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与代表性。
解决了“讲什么”,其次就是“怎么讲”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钱学”虽然精彩纷呈,却也高深莫测,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这么深奥的学问,只怕是“对牛弹琴”。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大(指学生)者取其大(指学问),小者取其小,见树见林,各由所需,并无不可。如同讲“比喻”,可以从简单的句子讲,也可以从修辞方法或修辞學层面讲,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讲,更可以从哲学高度讲。我们不能因为比喻如此复杂、如此深奥,就因噎废食,不跟中小学生讲。“在中学讲钱学”类似于此,如柯灵所说:“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当然,“怎么讲”也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讲授“在中学讲钱学”中的每一主题,不仅需要读透钱先生的原著及其相关论述,还要参阅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然后撰写论文,较详尽地把这一问题阐述正确、清楚。这也是接下来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基础。再据主题找到相应的文章作为课文,撰写教学设计。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有的比较容易选择,如教学“登高望远”类文学作品,所涉同类情境的古诗词较多,可以选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也可以选杜甫的《登楼》;有的课文则相对难以抉择,如教学“通感”,选文中总不能只有三两个例句,而要选一篇通篇“通感”的现代文,如朱自清的《歌声》,可供选择者并不多。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再进行教学设计的撰写,这也是颇费心思的。因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证,没有课前深思熟虑的设计,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讲究教法学法,尽量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细致、科学与合理。同时,还要坚持集中性与有效性两个原则。集中性原则是“讲钱学”的教学总目标与某一“钱学”主题目标所规定的,它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要紧紧围绕某一“钱学”主题展开,因此常态课的内容或人云亦云的观点就要少讲或不讲。教学内容的集中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而有效性原则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或要求。如钱先生在考论《蒹葭》时提出的“企慕情境”说,虽为学术界之“故实”,却为语文苑之“新典”。如果我们无视“企慕情境”的源头作品正是《蒹葭》,在教学中仍然忽视这一诗学、文艺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就是没有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没有考虑到学情的需要,其实质就是没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如何组织,如何展开,因人(教师与学生)而异。一个以“钱学”为主题的目标教学结束了,也并不意味着这堂课的结束、定型,还要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以便下次调整、修改、补充。
这样,每一教学主题至少包括“四个一”:一篇主题论文、一篇教案或教学实录、一堂语文课、一篇教学反思或后记,涵盖了教前教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言以蔽之,所谓“在中学讲钱学”,就是面向中学生,运用钱锺书先生的研究成果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传授“钱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包括文学鉴赏与批评、语法与修辞、训诂与传统文化知识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其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这本《在中学讲钱学》,即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钱学”的具体探索,是“钱学”有关理论的阐述与教学实践的合集,可以视作《〈管锥编〉选读》的续著。
目前,《在中学讲钱学》尚未完稿。一方面,还需要阅读有关“钱学”论著,以增补与完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有些内容也有待于通过课堂教学来进一步检验与修订。同时,我想争取将其中较为成熟的文章发表出来,目前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若干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名作欣赏》《书屋》《语文建设》《学语文》等刊物上。
以上就是我阅读钱锺书先生著作的大致经历和收获。我常想:教师,就是永远也走不出校门的学生。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我就要当好这个学生,像蜜蜂那样,“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由于不断地阅读,我的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文化知识储备日益丰富,文学鉴赏和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我觉得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指数都随之大增。也许,大凡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有着类似的体验吧:起始是因为爱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与享受。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