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啦啦操作为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学校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今年我校啦啦操代表队,在中国啦啦之星争霸赛中取得自由舞蹈无级别第一名,并获得了全国锦标赛优异成绩。究其原因,是充分应用了“投入型学习”教学理念,那么,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如何指导了啦啦操大赛项目?下面将从五个维度具体介绍其中的技术支持。
教学内容——动作、姿态、力度、表情的技术支持
啦啦操训练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动作教学。啦啦操动作由头颈、上肢、胸部、腰部下肢等部位的基本动作(屈、伸、转、绕、举、摆、振等)和特别的手型以及独特的步型(尤其是髋部动作)构成。对于像我们学生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我们通过将视频定格为一张张画面的方法,来分解其中每一个动作,好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其动作的肢体感觉。在初步掌握了肢体动作后,再引导学生去体验另一个教学重难点——动作力度的感觉。如动作发力点在哪里,发力的方向朝哪里等。让学生理解“制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的作用。在啦啦操训练中教师反复进行语言提示、方法比较、动作调控。特别是在成套动作训练时,学生会出现顾头不顾尾,动作力度整体表现不够充分等现象,这时需要用视频、图片来提示学生并反复进行视、听、练,学生的动作力度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啦啦操训练中,姿态、表情的教学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如果前面所说的动作及其力度只能让观众产生物理反应的话,那么,啦啦操队员中的每个人的姿态及表情的好坏一定会让观众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对姿态、表情的训练也应该从一开始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并对此进行不断完善。我们通过观看高水平队伍比赛视频和优秀选手欢笑的照片来强化学生对好的姿态、美的表情的识别度,这样可以让她们理解什么是表现力,应该有怎样张扬的表情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冲击。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能很彻底地进入啦啦操训练的情境中来,忘却自我,也能全身心地展示自我。
教学法——视频教学技术支持
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可见,在啦啦操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投入型学习”教学理念对教学法的选择要求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最终选择采用啦啦操视频教学这种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文字、符号、图形、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尽快找到身临其境的学习境界。训练中,我们将啦啦操教学视频提供的技术支持作了三个步骤的分解教学:
第一步:分解教学训练中的学习元素
我们播放了许多国际啦啦操比赛视频,让学生了解该项运动在国际大中小学中的巨大影响力,从心理上来接受这一运动项目;通过节奏感强烈音乐来感受啦啦操音乐给学生自身带来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通过刚劲有力、紧张有度的动作姿态给学生传达啦啦操一种动作力量感;通过变化神速的队形及各种造型让学生感受啦啦操的变化莫测动态之美;所有这些学习元素,一一分解,引发学生内心一种探索的学习冲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他们进入啦啦操学习情境,为学习具体的动作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步:分解教学训练的每个动作
学习成套动作前,先看视频,初步建立感性的认识。然后,用回放、慢进、暂停、快进等功能将每个动作进行分解观看。每个动作多次重复训练后,初步完成整套动作过程。
第三步:分解教学训练的整套动作质量
啦啦操教学视频对最终的整套动作质量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学中,我们结合视频,要求掌握要领,每一个动作细节做到位,在走、跑、跳的任一状态下,都能保持正确的姿态和全身肌肉恰到好处的用力。从理性上充分认识啦啦操质量的关键因素落实在最终的全面体现上。
学习体验——相处、创造和贡献技术支持
我们知道,啦啦操作为学生的一个学习项目,与纯课堂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将“投入型”学习理念附加到每个学生身上之前,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去学习啦啦操训练项目中,三个最重要的递进提升的特质,即:相处、创造和贡献
1.相处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相处原则: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啦啦操比赛中的每一个学生从选入参赛团队第一天起,就必须要求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去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每个学生以这个团体为依托,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学习中的困难,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啦啦操学习效率。同时,切身体验合作所激发出的学习动机与责任感,让学生在一种相互传递正能量的氛围中,对啦啦操项目的学习热情得到不断提升。
2.创造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创造原则:提倡“项目取向的学习”。
啦啦操项目取向是什么?当然是拿到最好的成绩。如何获得呢?让每个学生带着这样的项目取向去思考、去体验、去全身心地投入,最终把这一学习体验转化为能挖掘其创造力的、有强烈获奖意识的重大任务。
3.贡献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贡献原则: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做出有用的贡献。
在啦啦操比赛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出来的,在啦啦操十几个人的团队中,当队型固定下来以后,对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定位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的所有责任,如: 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从而使整个团队呈现健康美、力量美、形体美、姿态美、服饰美。
学习环境——团队协作技术支持
团队协作是啦啦操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它是通过响亮的口号、各种动作的配合、各种难度的展现以及不同队形的转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运动员之间需要通过相互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在啦啦操运动中,既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又重视运动员个体能力的展示,使每个队员在参与团队的配合中均能在不同位置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团队意识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训练到位的。在刚选苗子时,我校大部分男生对啦啦操持排斥态度,不愿接受这种含有舞蹈动作的运动,我们只有通过教育说服和强行指派留下了二十位男同学与二十位女同学进行啦啦操成套动作的学习。随着对动作掌握的程度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男同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训练的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队员之间能指出不正确的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了相互纠正的举动与日益增多的语言交流,初显团队协作之风。在后续大强度的训练氛围中,对动作细节的掌握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精神高效地领会动作细节与要领,如:全身肌肉的用力,每个细小动作的力点寻找、小肌肉群迸发出的张力、跑动和跳跃的过程中的姿态控制等等,就必须依靠大家心有灵犀心劲往一处使了。自始至终,紧扣团队协作,排除每个学生个体种种干扰因素,一切以这个团队为宗旨,从这一技术层面给啦啦操大赛获奖提供技术支持。
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技术支持
诊断性评价作为前置评价,对啦啦操队员入队前的实际水平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影响我校啦啦操队员技术水平发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专项素质,二是动作规格。专项素质如动作到位程度、感染力、协调性、节奏感对动作规格有较大影响,专项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作规格的高低。
所以层层筛选严格挑选,确保前置评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显得特别重要。形成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在整个啦啦操训练始末坚守公平、公正、鼓励、积极向上的引导方式,给所有队员以情绪或兴趣上的正能量。
结束语
投入型学习框架起源于新加坡课堂教与学的五个维度,又称花瓣框架。它以投入型学习为核心原点,将教学内容、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评价这五个方面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系统的教学项目中,很好地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生态系统。这对我校啦啦操训练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先后获得市级、省级、国级的大奖。由于我校才刚刚介入啦啦操运动,对投入型学习在啦啦操训练项目中的技术支持尚处于摸索探究阶段,今后,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在动作难度上与国际接轨,希望在不久将来,能在国际舞台上也可以看到我们学生青春阳光的笑脸,为我校的校园文化走出国门而加砖添瓦。
(责任编辑:王庆庆)
教学内容——动作、姿态、力度、表情的技术支持
啦啦操训练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动作教学。啦啦操动作由头颈、上肢、胸部、腰部下肢等部位的基本动作(屈、伸、转、绕、举、摆、振等)和特别的手型以及独特的步型(尤其是髋部动作)构成。对于像我们学生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我们通过将视频定格为一张张画面的方法,来分解其中每一个动作,好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其动作的肢体感觉。在初步掌握了肢体动作后,再引导学生去体验另一个教学重难点——动作力度的感觉。如动作发力点在哪里,发力的方向朝哪里等。让学生理解“制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的作用。在啦啦操训练中教师反复进行语言提示、方法比较、动作调控。特别是在成套动作训练时,学生会出现顾头不顾尾,动作力度整体表现不够充分等现象,这时需要用视频、图片来提示学生并反复进行视、听、练,学生的动作力度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啦啦操训练中,姿态、表情的教学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如果前面所说的动作及其力度只能让观众产生物理反应的话,那么,啦啦操队员中的每个人的姿态及表情的好坏一定会让观众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对姿态、表情的训练也应该从一开始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并对此进行不断完善。我们通过观看高水平队伍比赛视频和优秀选手欢笑的照片来强化学生对好的姿态、美的表情的识别度,这样可以让她们理解什么是表现力,应该有怎样张扬的表情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冲击。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能很彻底地进入啦啦操训练的情境中来,忘却自我,也能全身心地展示自我。
教学法——视频教学技术支持
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可见,在啦啦操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投入型学习”教学理念对教学法的选择要求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最终选择采用啦啦操视频教学这种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文字、符号、图形、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尽快找到身临其境的学习境界。训练中,我们将啦啦操教学视频提供的技术支持作了三个步骤的分解教学:
第一步:分解教学训练中的学习元素
我们播放了许多国际啦啦操比赛视频,让学生了解该项运动在国际大中小学中的巨大影响力,从心理上来接受这一运动项目;通过节奏感强烈音乐来感受啦啦操音乐给学生自身带来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通过刚劲有力、紧张有度的动作姿态给学生传达啦啦操一种动作力量感;通过变化神速的队形及各种造型让学生感受啦啦操的变化莫测动态之美;所有这些学习元素,一一分解,引发学生内心一种探索的学习冲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他们进入啦啦操学习情境,为学习具体的动作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步:分解教学训练的每个动作
学习成套动作前,先看视频,初步建立感性的认识。然后,用回放、慢进、暂停、快进等功能将每个动作进行分解观看。每个动作多次重复训练后,初步完成整套动作过程。
第三步:分解教学训练的整套动作质量
啦啦操教学视频对最终的整套动作质量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学中,我们结合视频,要求掌握要领,每一个动作细节做到位,在走、跑、跳的任一状态下,都能保持正确的姿态和全身肌肉恰到好处的用力。从理性上充分认识啦啦操质量的关键因素落实在最终的全面体现上。
学习体验——相处、创造和贡献技术支持
我们知道,啦啦操作为学生的一个学习项目,与纯课堂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将“投入型”学习理念附加到每个学生身上之前,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去学习啦啦操训练项目中,三个最重要的递进提升的特质,即:相处、创造和贡献
1.相处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相处原则: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啦啦操比赛中的每一个学生从选入参赛团队第一天起,就必须要求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去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每个学生以这个团体为依托,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学习中的困难,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啦啦操学习效率。同时,切身体验合作所激发出的学习动机与责任感,让学生在一种相互传递正能量的氛围中,对啦啦操项目的学习热情得到不断提升。
2.创造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创造原则:提倡“项目取向的学习”。
啦啦操项目取向是什么?当然是拿到最好的成绩。如何获得呢?让每个学生带着这样的项目取向去思考、去体验、去全身心地投入,最终把这一学习体验转化为能挖掘其创造力的、有强烈获奖意识的重大任务。
3.贡献
“投入型”学习理念中的贡献原则: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做出有用的贡献。
在啦啦操比赛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出来的,在啦啦操十几个人的团队中,当队型固定下来以后,对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定位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的所有责任,如: 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从而使整个团队呈现健康美、力量美、形体美、姿态美、服饰美。
学习环境——团队协作技术支持
团队协作是啦啦操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它是通过响亮的口号、各种动作的配合、各种难度的展现以及不同队形的转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运动员之间需要通过相互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在啦啦操运动中,既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又重视运动员个体能力的展示,使每个队员在参与团队的配合中均能在不同位置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团队意识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训练到位的。在刚选苗子时,我校大部分男生对啦啦操持排斥态度,不愿接受这种含有舞蹈动作的运动,我们只有通过教育说服和强行指派留下了二十位男同学与二十位女同学进行啦啦操成套动作的学习。随着对动作掌握的程度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男同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训练的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队员之间能指出不正确的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了相互纠正的举动与日益增多的语言交流,初显团队协作之风。在后续大强度的训练氛围中,对动作细节的掌握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精神高效地领会动作细节与要领,如:全身肌肉的用力,每个细小动作的力点寻找、小肌肉群迸发出的张力、跑动和跳跃的过程中的姿态控制等等,就必须依靠大家心有灵犀心劲往一处使了。自始至终,紧扣团队协作,排除每个学生个体种种干扰因素,一切以这个团队为宗旨,从这一技术层面给啦啦操大赛获奖提供技术支持。
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技术支持
诊断性评价作为前置评价,对啦啦操队员入队前的实际水平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影响我校啦啦操队员技术水平发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专项素质,二是动作规格。专项素质如动作到位程度、感染力、协调性、节奏感对动作规格有较大影响,专项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作规格的高低。
所以层层筛选严格挑选,确保前置评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显得特别重要。形成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在整个啦啦操训练始末坚守公平、公正、鼓励、积极向上的引导方式,给所有队员以情绪或兴趣上的正能量。
结束语
投入型学习框架起源于新加坡课堂教与学的五个维度,又称花瓣框架。它以投入型学习为核心原点,将教学内容、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评价这五个方面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系统的教学项目中,很好地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生态系统。这对我校啦啦操训练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先后获得市级、省级、国级的大奖。由于我校才刚刚介入啦啦操运动,对投入型学习在啦啦操训练项目中的技术支持尚处于摸索探究阶段,今后,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在动作难度上与国际接轨,希望在不久将来,能在国际舞台上也可以看到我们学生青春阳光的笑脸,为我校的校园文化走出国门而加砖添瓦。
(责任编辑:王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