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上网迷恋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了解网迷危害、确定网迷类型,找出迷恋上网原因,分析研究对策,对症下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携手构建立体网迷防治模式,打造一个合理健康的网络社会。
关键词:网迷;危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997-02
The Internet to Mad of Reason Study and Strategy Thinking
ZHU Xiao-ming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etwork is more and more universal, the problems of being addicted to Internet are outstanding and have already become a society issue. Investigate the danger of network addiction, determine net addiction types, find out the reasons, analysi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hold hands together to set up a network ad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ode, and create a reasonable health network society.
Key words: The fan of internet; Endanger; Become because of; Counterplan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初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呈现向下兼容的趋势,新增网民构成中向各层次扩散的趋势明显,其中学生网民的数量在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迷恋网络问题日益突出,其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调查表明,目前,互联网使用者网络迷恋的发生率6%~14% ,以男性居多,主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20~30岁的人群。据了解,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迷恋上网造成的,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不乐观。因此,网迷问题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2 网迷概述
网迷指人对网络的迷恋,“迷”指对上网的着迷,“恋”指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同时网迷者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对于上网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依赖。
2.1 迷恋网络的危害
2.1.1 心理危害:意志消沉
迷恋者多沉迷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尔后可发展成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上网才能激起兴奋来满足某种欲望,人的意志和毅力逐渐被消磨,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学业、工作被荒废。
2.1.2 生理危害:身体素质下降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将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植物神经紊乱,生物钟被破坏,使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同时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1.3 人格危害:形成异化性格
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恋,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形成不愿与外界交往,丧失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又因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形成孤独内向的性格,不利于个人发展。
2.1.4 思德危害: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和道德观念淡化。
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者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人生观、价值观变的模糊。
2.1.5 社会危害: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人的安全焦虑,由于许多学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而自身所拥有的极强好奇心和模仿性,就使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率不断上升。
2.2 网迷类型分析
根据上网嗜好以及着迷程度及对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分析,网迷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色情型: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
交友型: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
游戏型:指难以自拔着迷于在线游戏和在线赌博;
强迫型:指以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进行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收集信息型:指强迫性的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
上网成不成瘾,不是以简单的上网时间长短来衡量,而要以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来判断,看其是否超出了正常理性标准,是否脱离了健康人正常的基本生活轨道。
3 网络迷恋成因分析
3.1 自身原因
3.1.1 缺乏目标
缺乏明确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因而在受到同学、朋友的邀请或偶尔上网后便沉迷于网络,虚度光阴。
3.1.2 追求时尚
认为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当代学生的必修课,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
3.1.3 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肆意宣泄人们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的一面,使自我充分的张扬。
3.1.4 未能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
不少沉迷网络者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或采用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借助上网宣泄的压抑和摆脱烦恼,从而沉迷于网络。
3.2 环境因素
3.2.1 社会环境
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情感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难题等,学习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还有与教育体制、企业社会道德、网络管理体制、网络技术发展等都有关系。
3.2.2 网络虚拟环境
网络虚拟环境在物理上消除了在线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网络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匿名、可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被拒绝、被反对或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正适应了那些低自尊、害怕被拒绝的高度需要支持的人,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俘获。
网络虚拟环境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成瘾者的网上无拘无束的开展活动,甚至色情活动。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允许他们突破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而扩大情感体验范围及对他人表达范围,并使个体获得被认可及充满力量的感觉,这都对网络使用者充满了诱惑。
3.2.3 家庭环境
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或是放任自流,都会刺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摆脱束缚,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力量等于相互抵消。尤其是当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时,网络世界更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4 迷恋网络对策思考
各因素影响对人的网络着迷行为发生的机制是复杂但有一定逻辑层次,因此对网络着迷行为的预防与干预要从性别、个体的心理特点出发,综合考虑,立体干预,以取得最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4.1 学校与家庭
4.1.1 改进家庭教学模式,以思想引导为主,顺序渐进进行,切勿强制措施
不要抱着非常沉重的心情来看待网迷者,多进行思想引导,要相信他们会转变过来的,如果出现不配合现象,这也是正常的,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如戒网瘾日记、父母心声、我的过去、真情打动。透视家庭.家境优化等,耐心地打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死结,顺序渐进。
4.1.2 分析个体成因,找出个体上网迷恋方向,对症下药。
观察个体在网上嗜好或网上较单一、频繁得活动,如喜欢网络游戏、聊天、色情等,确定其网络成瘾类型类型,采用成因追踪法,从个体自身原因、环境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成因,逐条列出,再列出每一条解决多种措施,逐一有计划去实施,进行对症下药。
4.1.3 布置上网任务,潜移默化转移网迷者精力
发现上网成迷者,不要马上要求其不准上网,可规定一定时间,且要求其完成一定上网作业,逐渐使其上网单一性扩展到多样性,在适当的压力下无形转移上网方向,逐渐减少上网成瘾方向耗时,久而久之使其无形中减少网瘾方面上网内容,回归到正常上网队伍中。
4.1.4 加强思想交流与人生观、价值观、荣誉感教育
上网迷恋者往往是孤独者,他们需要与人交流,因此多关心他是一副良药。同时,培养其信念,引导其感悟人生,分析利弊如游戏揭秘,养成共识。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教育功能,通过网络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强网络正面典型事件和人物的引导教育,宣传网络高科技创业的正面人才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提高个体荣誉感。
4.1.5 分析个体特性,发现个体特长,引导和发挥个体特长,在现实中找到自我
分析上网成迷者本身特性,更多地关注个体的需求,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发现其特长,在现实中创造环境,设计一系列准对其特长项目和活动,让个体在这些项目及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建立奖赏鼓励机制,或帮助其找到自己定位和适合其特长岗位,让个体在特长领域发挥潜能,让上瘾者在现实中找回自我,提高对现实信心,逐渐从网络虚拟世界主角转换到现实中主角。
4.1.6 提高素质教育,优化网络环境
要大力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教育其在信息交流与传递时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动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等。同时需要建立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网上的管理工作。
4.1.7 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
加强内务整理、体育锻炼、郊游等活动,亲友一起进行,通过体育活动逐渐转移注意力。
4.2 社会与政府
4.2.1 加强行业自律,净化社会环境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发展角度讲,商家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良好形象,才能促进游戏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4.2.2 政府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网络只是个载体而已,关键是内容。目前电脑的功能被异化,大都用来玩游戏、聊天了。政府应出台信息内容标准,同时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大力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格控制色情网站、从政策上控制聊天、游戏等娱乐的入网的规则,如内容要求、性质定位、连续娱乐时间控制标准、级别称呼标准控制等。
4.2.3 加快网络的法制建设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范网络行为积极采取的法律法规措施;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繁荣、文明的网络秩序;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使其自觉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4.2.4 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追踪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普及网络文化课程教学。
4.3 技术手段
可以借鉴国外的互联网管理经验,采用先进技术,控制信息源头,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人口,最大限度的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未成年人的接触,净化网络环境。
4.3.1 上网时间控制
采用技术手段,对上网者在同一网站停留时间进行控制,可以减少上网者单一化连续性上网几率,从而减少上网着迷的概率。在游戏中加入时间的控制代码,如玩某游戏规定时间为2小时,时间一到同一用户自动退出,不能登入系统或时间一到积分归零等手段,从时间上控制连续上网行为。
4.3.2 色情网站控制
采用“过滤技术”抵抗色情网站,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的将与色情有关的网站或搜寻关键字自动锁住,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4.3.3 提示与干扰控制
开发进程控制提示和干扰软件,安装在电脑上,实现发现不良网站和信息就进行干扰使其无法访问,对于上网时间进行定时提示。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政府、社会,都要正视、重视网迷问题,应该去了解迷恋网络的危害、确定类型,找出成因,分析研究对策,对症下药,携手共建立体迷恋上网的防治模式,打造一个合理健康的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2004,18(11):796-798.
[2] 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87-389.
关键词:网迷;危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997-02
The Internet to Mad of Reason Study and Strategy Thinking
ZHU Xiao-ming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etwork is more and more universal, the problems of being addicted to Internet are outstanding and have already become a society issue. Investigate the danger of network addiction, determine net addiction types, find out the reasons, analysi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hold hands together to set up a network ad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ode, and create a reasonable health network society.
Key words: The fan of internet; Endanger; Become because of; Counterplan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初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呈现向下兼容的趋势,新增网民构成中向各层次扩散的趋势明显,其中学生网民的数量在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迷恋网络问题日益突出,其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调查表明,目前,互联网使用者网络迷恋的发生率6%~14% ,以男性居多,主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20~30岁的人群。据了解,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迷恋上网造成的,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不乐观。因此,网迷问题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2 网迷概述
网迷指人对网络的迷恋,“迷”指对上网的着迷,“恋”指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同时网迷者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对于上网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依赖。
2.1 迷恋网络的危害
2.1.1 心理危害:意志消沉
迷恋者多沉迷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尔后可发展成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上网才能激起兴奋来满足某种欲望,人的意志和毅力逐渐被消磨,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学业、工作被荒废。
2.1.2 生理危害:身体素质下降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将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植物神经紊乱,生物钟被破坏,使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同时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1.3 人格危害:形成异化性格
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恋,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形成不愿与外界交往,丧失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又因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形成孤独内向的性格,不利于个人发展。
2.1.4 思德危害: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和道德观念淡化。
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者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人生观、价值观变的模糊。
2.1.5 社会危害: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人的安全焦虑,由于许多学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而自身所拥有的极强好奇心和模仿性,就使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率不断上升。
2.2 网迷类型分析
根据上网嗜好以及着迷程度及对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分析,网迷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色情型: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
交友型: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
游戏型:指难以自拔着迷于在线游戏和在线赌博;
强迫型:指以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进行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收集信息型:指强迫性的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
上网成不成瘾,不是以简单的上网时间长短来衡量,而要以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来判断,看其是否超出了正常理性标准,是否脱离了健康人正常的基本生活轨道。
3 网络迷恋成因分析
3.1 自身原因
3.1.1 缺乏目标
缺乏明确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因而在受到同学、朋友的邀请或偶尔上网后便沉迷于网络,虚度光阴。
3.1.2 追求时尚
认为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当代学生的必修课,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
3.1.3 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肆意宣泄人们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的一面,使自我充分的张扬。
3.1.4 未能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
不少沉迷网络者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或采用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借助上网宣泄的压抑和摆脱烦恼,从而沉迷于网络。
3.2 环境因素
3.2.1 社会环境
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情感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难题等,学习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还有与教育体制、企业社会道德、网络管理体制、网络技术发展等都有关系。
3.2.2 网络虚拟环境
网络虚拟环境在物理上消除了在线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网络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匿名、可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被拒绝、被反对或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正适应了那些低自尊、害怕被拒绝的高度需要支持的人,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俘获。
网络虚拟环境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成瘾者的网上无拘无束的开展活动,甚至色情活动。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允许他们突破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而扩大情感体验范围及对他人表达范围,并使个体获得被认可及充满力量的感觉,这都对网络使用者充满了诱惑。
3.2.3 家庭环境
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或是放任自流,都会刺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摆脱束缚,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力量等于相互抵消。尤其是当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时,网络世界更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4 迷恋网络对策思考
各因素影响对人的网络着迷行为发生的机制是复杂但有一定逻辑层次,因此对网络着迷行为的预防与干预要从性别、个体的心理特点出发,综合考虑,立体干预,以取得最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4.1 学校与家庭
4.1.1 改进家庭教学模式,以思想引导为主,顺序渐进进行,切勿强制措施
不要抱着非常沉重的心情来看待网迷者,多进行思想引导,要相信他们会转变过来的,如果出现不配合现象,这也是正常的,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如戒网瘾日记、父母心声、我的过去、真情打动。透视家庭.家境优化等,耐心地打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死结,顺序渐进。
4.1.2 分析个体成因,找出个体上网迷恋方向,对症下药。
观察个体在网上嗜好或网上较单一、频繁得活动,如喜欢网络游戏、聊天、色情等,确定其网络成瘾类型类型,采用成因追踪法,从个体自身原因、环境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成因,逐条列出,再列出每一条解决多种措施,逐一有计划去实施,进行对症下药。
4.1.3 布置上网任务,潜移默化转移网迷者精力
发现上网成迷者,不要马上要求其不准上网,可规定一定时间,且要求其完成一定上网作业,逐渐使其上网单一性扩展到多样性,在适当的压力下无形转移上网方向,逐渐减少上网成瘾方向耗时,久而久之使其无形中减少网瘾方面上网内容,回归到正常上网队伍中。
4.1.4 加强思想交流与人生观、价值观、荣誉感教育
上网迷恋者往往是孤独者,他们需要与人交流,因此多关心他是一副良药。同时,培养其信念,引导其感悟人生,分析利弊如游戏揭秘,养成共识。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教育功能,通过网络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强网络正面典型事件和人物的引导教育,宣传网络高科技创业的正面人才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提高个体荣誉感。
4.1.5 分析个体特性,发现个体特长,引导和发挥个体特长,在现实中找到自我
分析上网成迷者本身特性,更多地关注个体的需求,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发现其特长,在现实中创造环境,设计一系列准对其特长项目和活动,让个体在这些项目及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建立奖赏鼓励机制,或帮助其找到自己定位和适合其特长岗位,让个体在特长领域发挥潜能,让上瘾者在现实中找回自我,提高对现实信心,逐渐从网络虚拟世界主角转换到现实中主角。
4.1.6 提高素质教育,优化网络环境
要大力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教育其在信息交流与传递时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动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等。同时需要建立网络信息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网上的管理工作。
4.1.7 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
加强内务整理、体育锻炼、郊游等活动,亲友一起进行,通过体育活动逐渐转移注意力。
4.2 社会与政府
4.2.1 加强行业自律,净化社会环境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发展角度讲,商家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良好形象,才能促进游戏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4.2.2 政府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网络只是个载体而已,关键是内容。目前电脑的功能被异化,大都用来玩游戏、聊天了。政府应出台信息内容标准,同时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大力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格控制色情网站、从政策上控制聊天、游戏等娱乐的入网的规则,如内容要求、性质定位、连续娱乐时间控制标准、级别称呼标准控制等。
4.2.3 加快网络的法制建设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范网络行为积极采取的法律法规措施;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繁荣、文明的网络秩序;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使其自觉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4.2.4 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追踪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普及网络文化课程教学。
4.3 技术手段
可以借鉴国外的互联网管理经验,采用先进技术,控制信息源头,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人口,最大限度的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未成年人的接触,净化网络环境。
4.3.1 上网时间控制
采用技术手段,对上网者在同一网站停留时间进行控制,可以减少上网者单一化连续性上网几率,从而减少上网着迷的概率。在游戏中加入时间的控制代码,如玩某游戏规定时间为2小时,时间一到同一用户自动退出,不能登入系统或时间一到积分归零等手段,从时间上控制连续上网行为。
4.3.2 色情网站控制
采用“过滤技术”抵抗色情网站,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的将与色情有关的网站或搜寻关键字自动锁住,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4.3.3 提示与干扰控制
开发进程控制提示和干扰软件,安装在电脑上,实现发现不良网站和信息就进行干扰使其无法访问,对于上网时间进行定时提示。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政府、社会,都要正视、重视网迷问题,应该去了解迷恋网络的危害、确定类型,找出成因,分析研究对策,对症下药,携手共建立体迷恋上网的防治模式,打造一个合理健康的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2004,18(11):796-798.
[2] 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