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童年三道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m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去过云南大理,对那里的白族三道茶感受颇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驰名中外。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 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白族三道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如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饱尝艰苦才能收获甜蜜。其实,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上好一堂课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课之道即茶之道。
  这学期开学初,我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代表教研组在学校的精品课展示中上一节精品课。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 我就开始努力孕育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反复诵读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后,我选定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因为我喜欢那种如茶的味道,喜欢那种如诗的意境。这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的鲜明记忆,它们脖子上铃铛的声音,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因此,我认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融情想象、品味朗读等方法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逼真的场景。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挂铃铛,想为骆驼剪毛等。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反复诵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更是一一详读,吸收人家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精彩的设计,并整合弄清他们的意图,设计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看着手头已经成形的教案,犹如腹内有个健康的小生命一样喜悦,不禁飘飘然起来。“你的课准备好了吗?”同组的老师关心地问。“教案是有了,不过还没试教。”“什么时候试教,我来听听。”“明天吧!上午第三节。”我邀请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我的试教课,并请他们仔仔细细地把我试教中的缺点都一一摘录下来。
  品味第一道茶——其味甚苦
  带着还没背熟的教案、还没做完的课件,我匆匆走进了平行班的教室,开始了第一次试教,我一点不落地按教案走下去。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步入童年。“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童年里,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趣事。打开童年的记忆大门,你又想起了哪些有趣的往事?”满以为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趣事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来,可是,环顾四周,却只有可怜的一两只手胆战心惊地举着,我的心也随之慌张起来。在两三个同学的简单回答之后,我只得切入正题,让学生想象看到“冬阳·童年·骆驼队”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也许是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叫了几个学生,无非就是干巴巴的一句话,小时候的林海音在家门口看到一群骆驼向她家走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着这个不好的开端,我的激情已经泄了一半,但我还是努力挽救着,希望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接下来,深入阅读,品味童年。这也是本堂课的重头戏,我采用了自主研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四件事情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认真研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为了与我的课件同步,我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喜欢第一件事的小朋友请举手!”也许孩子们不想被我牵着鼻子走,举手的同学又是寥寥无几,更使我尴尬的是,他们的说话都是只言片语,“她看骆驼很认真”“她很傻”一句话后再无下文。全然没有平时上课时同学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你说我评的活跃气氛。我再度陷入绝境,备课时也没想到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引导,所以只能机械地重复着学生的发言,在每次回答后让学生把相关的内容读一遍。在机械生硬中把这块内容硬塞下去。
  最后,便是再读课题,回味童年。由于同学们对于童年的乐趣品味没有到位,所以谈对童年的留恋与思念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效果可想而知。
  课在我的口干舌燥、在同学们的索然无味中结束了。我知道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果然,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毫不客气地向我指出了一大堆的缺点。首先是课时内容的安排太多,每一个环节显得匆匆走过场的感觉;其次,没有真正体现自主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喜欢哪里就先学哪里;最后,缺少应变能力,对教材没有完全吃透是导致课堂失控的直接原因……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尝到了茶之清苦。
  品味第二道茶:苦尽甜来
  小组提出意见以后,我立即修改教案,并在随后的两天内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时,原先那种对课文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对课堂结构更加清晰,语言运用比之以前熟练而精致,整堂课显得自然流畅。流程如下:
  1.课前谈话,复习导入。师:踏着暖暖的冬阳,伴着声声驼铃,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林海音的散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四件事。学骆驼咀嚼;谈论挂铃铛;想剪骆驼毛;询问骆驼去向……删去了试教时冗长的环节,课始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2.细细品味美好的童年。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林海音的童年。在这四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就读哪个片段,边读边想,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这次试教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学生学得较灵活,教师教得也轻松。再者,由于熟悉了教材,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调控慢慢处于稳定。
  3.深深怀念逝去的童年。师: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那缓缓走来的骆驼队,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伴随着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让学生带着这种暖暖的心情读课题。然后在体验童年快乐美好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于早已逝去的童年的深深眷恋之情。让学生再读课题,你又读出了什么。之后便是《苦恋北平》的链接。学生都读得很投入,我知道,茶之香甜已近在眼前。
  品味第三道茶:回味无穷
  备课、试教、修改。几经磨砺之后,学校的精品课展示终于如期举行了。那天上午,上语文课的总共有三位教师。看了第一位情动于衷的演绎,第二位柔融于理的渗透,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只要她愿意绽放。轮到我时,我用诗性和节奏打动着学生,用巧妙的结构安排、一唱三叹的深化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童年的美好与难忘,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有几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
  [片段一]对“呆”的重锤敲打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啦?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再读读,这三个“那样”让你读出些什么来?
  生:小英子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生:骆驼咀嚼的动作让“我”看呆了。
  师: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她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师:你小时候有没有呆呆地看过一样小动物呢?(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童年真好!你可以呆呆地学骆驼咀嚼,呆呆地学母鸡孵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所以我对“呆”字进行了重捶敲打。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然后,丰富对“呆”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看“呆”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深化对“呆”的理解。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好奇的“呆”、专注的“傻”,最后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片段二]感受英子的好问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你猜猜小英子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走路为什么老是慢腾腾的?
  我觉得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
  我突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把王老师当成你们的妈妈,你不懂的事问一问吧!”没想到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他们的妈妈了。课堂中那种浓浓的人文氛围让人倍感温馨。
  当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后,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最真实的流露与发挥,一个个精彩而有价值的对话也就随堂产生。课在《送别》这首怀旧的歌声中结束,但我和学生们还沉浸在林海音的童年之中,沉浸在林海音对童年的无限怀念之中。回顾本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自主选择,详略得当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在处理回忆童年的四件事情中,虽然也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研读”,但在学生反馈时,我还是生硬地按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所以,针对试教中的缺点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喜欢哪件事就先教哪个片段,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对这四件事进行有效重组,大胆取舍,如把“学骆驼咀嚼”和“想给骆驼剪毛”,“谈论骆驼铃铛”和“询问骆驼去向”分别整合在一起,“学骆驼咀嚼”和“谈骆驼铃铛”详教,“想给骆驼剪毛”和“询问骆驼去向”则略教。
  2.朗读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试教中,大家反映齐读太多,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在“读”这一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如教学“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段,我先安排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由读,再指名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又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在个别读的基础上教师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我’看呆了……”又如二、四两个片段以对话形式展开,我就着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总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情绪,增加了教学效果。
  3.情境渲染,体验情感
  对童年的难忘和思念,这是本文的难点所在,孩子们很难体会作者的这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之情。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上采取模拟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并同时出现英子童年、少年、老年三张不同年龄时段的对比照,让学生从视觉上形象地感受到童年的短暂,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林海音奶奶再一次回忆童年往事时会怎么说。同时配以《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温婉追远的课堂意境。此时,再让学生读课题,体会作者那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思念就容易多了。
  4.拓展文本,课外阅读
  从广义阅读的角度思考,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的阅读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打开“拓展”空间,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林海音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们有了一部言之不尽的《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让看过的小朋友讲讲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通过这一堂课,我也深深体会到教研的结果不仅在于推出一堂好课,在这个过程中,它让同组参与的教师有了共同提高的机会,能互相切磋、互相改进,是智慧的碰撞、灵感的冲击,更让执教者一步三跃、受益匪浅。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五小学 316100)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至今整10年。当时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学校体育工作者们欢欣鼓舞、热情万丈,《体育教学》等专业媒体也组织力量跟踪采访、系列报道、专栏解读。一项项活动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10年间,学校体育工作者们栉风沐雨、不畏艰辛,怀揣梦想、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涌现出大量好的经验与成
关键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测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04-02  2016年12月12~15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广州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测评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广州体育学院隆重举行。本届测评和比赛有来自全国各省
关键词: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实验);学科核心素养;复杂情境;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比较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04-04  《体育教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课程目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季浏:新中国以来各级各类的国家课程标准
该如何制定确保全体学生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形成学习兴趣,只有把学习目标控制在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难易程度才是最适宜的,给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跳一跳,能摘到葡萄”。本文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谈谈笔者制定确保全体学生受益的技能学习目标的实践经验。  一、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一:水平三—耐久跑的速度控制  1.教学准备  (1
摘 要: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在于倡导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单纯技术学习向知识、技能与情感多维融合的深度学习转变。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建构动作“元知识”,厘清关系创情境;诱发起始“元动作”,层层引导入正轨;体验—反思循环学,促进练思深成长;全面多元创实景,促“会”向“用”深发展,培养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
问题的提出: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化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与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但对与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息息相关的教师教学视野的研究,却还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也不多见。有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物理视野还不够宽广,存在不小的盲区;有些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理
游戏目标:(水平一)  学会坐在羊角球上运用多种跳跃方法发展弹跳能力,努力克服困难,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游戏准备:在场地画四条独木桥(长5米、宽0.5米)。  标志物20个;海绵垫4床。  游戏方法:创设情景,带领学生扮演勇敢的小骑兵。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队,每队1号队员骑在羊角球上做好准备。裁判发令后,迅速通过独木桥;绕过小树林(s型绕法);用力跳过小河沟;到达终点后取回宝物(自定)。运用
关键词:铜山区;阳光体育;10年;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26-03  “中央7号文件”颁布10周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的阳光体育实践活动也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铜山教育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坚持和久久为功的精神,始终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突破口和立足点,谱写了一曲阳光体育实践探索的绚丽篇章。为了再
摘要:1978年至今,是中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学校体育取得伟大成就的40年。在这4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学校体育人在历经波折、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创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扭转文弱之风的学校体育中国模式。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校体育;中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07-03  一、改革开放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以教师考核与评优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评价比较多,但作为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课堂观察与教学研究活动非常少,相比其他学科已经落后很多。尤其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使得现有的观察量表不能直接照搬使用,因此,如何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和研究,使其为教师的成长服务,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小学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