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去过云南大理,对那里的白族三道茶感受颇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驰名中外。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 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白族三道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如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饱尝艰苦才能收获甜蜜。其实,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上好一堂课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课之道即茶之道。
这学期开学初,我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代表教研组在学校的精品课展示中上一节精品课。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 我就开始努力孕育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反复诵读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后,我选定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因为我喜欢那种如茶的味道,喜欢那种如诗的意境。这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的鲜明记忆,它们脖子上铃铛的声音,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因此,我认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融情想象、品味朗读等方法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逼真的场景。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挂铃铛,想为骆驼剪毛等。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反复诵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更是一一详读,吸收人家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精彩的设计,并整合弄清他们的意图,设计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看着手头已经成形的教案,犹如腹内有个健康的小生命一样喜悦,不禁飘飘然起来。“你的课准备好了吗?”同组的老师关心地问。“教案是有了,不过还没试教。”“什么时候试教,我来听听。”“明天吧!上午第三节。”我邀请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我的试教课,并请他们仔仔细细地把我试教中的缺点都一一摘录下来。
品味第一道茶——其味甚苦
带着还没背熟的教案、还没做完的课件,我匆匆走进了平行班的教室,开始了第一次试教,我一点不落地按教案走下去。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步入童年。“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童年里,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趣事。打开童年的记忆大门,你又想起了哪些有趣的往事?”满以为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趣事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来,可是,环顾四周,却只有可怜的一两只手胆战心惊地举着,我的心也随之慌张起来。在两三个同学的简单回答之后,我只得切入正题,让学生想象看到“冬阳·童年·骆驼队”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也许是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叫了几个学生,无非就是干巴巴的一句话,小时候的林海音在家门口看到一群骆驼向她家走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着这个不好的开端,我的激情已经泄了一半,但我还是努力挽救着,希望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接下来,深入阅读,品味童年。这也是本堂课的重头戏,我采用了自主研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四件事情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认真研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为了与我的课件同步,我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喜欢第一件事的小朋友请举手!”也许孩子们不想被我牵着鼻子走,举手的同学又是寥寥无几,更使我尴尬的是,他们的说话都是只言片语,“她看骆驼很认真”“她很傻”一句话后再无下文。全然没有平时上课时同学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你说我评的活跃气氛。我再度陷入绝境,备课时也没想到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引导,所以只能机械地重复着学生的发言,在每次回答后让学生把相关的内容读一遍。在机械生硬中把这块内容硬塞下去。
最后,便是再读课题,回味童年。由于同学们对于童年的乐趣品味没有到位,所以谈对童年的留恋与思念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效果可想而知。
课在我的口干舌燥、在同学们的索然无味中结束了。我知道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果然,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毫不客气地向我指出了一大堆的缺点。首先是课时内容的安排太多,每一个环节显得匆匆走过场的感觉;其次,没有真正体现自主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喜欢哪里就先学哪里;最后,缺少应变能力,对教材没有完全吃透是导致课堂失控的直接原因……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尝到了茶之清苦。
品味第二道茶:苦尽甜来
小组提出意见以后,我立即修改教案,并在随后的两天内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时,原先那种对课文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对课堂结构更加清晰,语言运用比之以前熟练而精致,整堂课显得自然流畅。流程如下:
1.课前谈话,复习导入。师:踏着暖暖的冬阳,伴着声声驼铃,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林海音的散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四件事。学骆驼咀嚼;谈论挂铃铛;想剪骆驼毛;询问骆驼去向……删去了试教时冗长的环节,课始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2.细细品味美好的童年。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林海音的童年。在这四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就读哪个片段,边读边想,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这次试教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学生学得较灵活,教师教得也轻松。再者,由于熟悉了教材,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调控慢慢处于稳定。
3.深深怀念逝去的童年。师: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那缓缓走来的骆驼队,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伴随着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让学生带着这种暖暖的心情读课题。然后在体验童年快乐美好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于早已逝去的童年的深深眷恋之情。让学生再读课题,你又读出了什么。之后便是《苦恋北平》的链接。学生都读得很投入,我知道,茶之香甜已近在眼前。
品味第三道茶:回味无穷
备课、试教、修改。几经磨砺之后,学校的精品课展示终于如期举行了。那天上午,上语文课的总共有三位教师。看了第一位情动于衷的演绎,第二位柔融于理的渗透,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只要她愿意绽放。轮到我时,我用诗性和节奏打动着学生,用巧妙的结构安排、一唱三叹的深化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童年的美好与难忘,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有几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
[片段一]对“呆”的重锤敲打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啦?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再读读,这三个“那样”让你读出些什么来?
生:小英子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生:骆驼咀嚼的动作让“我”看呆了。
师: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她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师:你小时候有没有呆呆地看过一样小动物呢?(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童年真好!你可以呆呆地学骆驼咀嚼,呆呆地学母鸡孵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所以我对“呆”字进行了重捶敲打。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然后,丰富对“呆”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看“呆”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深化对“呆”的理解。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好奇的“呆”、专注的“傻”,最后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片段二]感受英子的好问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你猜猜小英子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走路为什么老是慢腾腾的?
我觉得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
我突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把王老师当成你们的妈妈,你不懂的事问一问吧!”没想到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他们的妈妈了。课堂中那种浓浓的人文氛围让人倍感温馨。
当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后,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最真实的流露与发挥,一个个精彩而有价值的对话也就随堂产生。课在《送别》这首怀旧的歌声中结束,但我和学生们还沉浸在林海音的童年之中,沉浸在林海音对童年的无限怀念之中。回顾本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自主选择,详略得当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在处理回忆童年的四件事情中,虽然也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研读”,但在学生反馈时,我还是生硬地按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所以,针对试教中的缺点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喜欢哪件事就先教哪个片段,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对这四件事进行有效重组,大胆取舍,如把“学骆驼咀嚼”和“想给骆驼剪毛”,“谈论骆驼铃铛”和“询问骆驼去向”分别整合在一起,“学骆驼咀嚼”和“谈骆驼铃铛”详教,“想给骆驼剪毛”和“询问骆驼去向”则略教。
2.朗读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试教中,大家反映齐读太多,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在“读”这一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如教学“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段,我先安排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由读,再指名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又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在个别读的基础上教师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我’看呆了……”又如二、四两个片段以对话形式展开,我就着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总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情绪,增加了教学效果。
3.情境渲染,体验情感
对童年的难忘和思念,这是本文的难点所在,孩子们很难体会作者的这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之情。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上采取模拟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并同时出现英子童年、少年、老年三张不同年龄时段的对比照,让学生从视觉上形象地感受到童年的短暂,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林海音奶奶再一次回忆童年往事时会怎么说。同时配以《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温婉追远的课堂意境。此时,再让学生读课题,体会作者那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思念就容易多了。
4.拓展文本,课外阅读
从广义阅读的角度思考,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的阅读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打开“拓展”空间,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林海音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们有了一部言之不尽的《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让看过的小朋友讲讲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通过这一堂课,我也深深体会到教研的结果不仅在于推出一堂好课,在这个过程中,它让同组参与的教师有了共同提高的机会,能互相切磋、互相改进,是智慧的碰撞、灵感的冲击,更让执教者一步三跃、受益匪浅。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五小学 316100)
这学期开学初,我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代表教研组在学校的精品课展示中上一节精品课。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 我就开始努力孕育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反复诵读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后,我选定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因为我喜欢那种如茶的味道,喜欢那种如诗的意境。这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的鲜明记忆,它们脖子上铃铛的声音,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因此,我认为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融情想象、品味朗读等方法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逼真的场景。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挂铃铛,想为骆驼剪毛等。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反复诵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更是一一详读,吸收人家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精彩的设计,并整合弄清他们的意图,设计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看着手头已经成形的教案,犹如腹内有个健康的小生命一样喜悦,不禁飘飘然起来。“你的课准备好了吗?”同组的老师关心地问。“教案是有了,不过还没试教。”“什么时候试教,我来听听。”“明天吧!上午第三节。”我邀请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我的试教课,并请他们仔仔细细地把我试教中的缺点都一一摘录下来。
品味第一道茶——其味甚苦
带着还没背熟的教案、还没做完的课件,我匆匆走进了平行班的教室,开始了第一次试教,我一点不落地按教案走下去。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步入童年。“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童年里,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趣事。打开童年的记忆大门,你又想起了哪些有趣的往事?”满以为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趣事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来,可是,环顾四周,却只有可怜的一两只手胆战心惊地举着,我的心也随之慌张起来。在两三个同学的简单回答之后,我只得切入正题,让学生想象看到“冬阳·童年·骆驼队”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也许是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叫了几个学生,无非就是干巴巴的一句话,小时候的林海音在家门口看到一群骆驼向她家走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着这个不好的开端,我的激情已经泄了一半,但我还是努力挽救着,希望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接下来,深入阅读,品味童年。这也是本堂课的重头戏,我采用了自主研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四件事情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认真研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为了与我的课件同步,我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喜欢第一件事的小朋友请举手!”也许孩子们不想被我牵着鼻子走,举手的同学又是寥寥无几,更使我尴尬的是,他们的说话都是只言片语,“她看骆驼很认真”“她很傻”一句话后再无下文。全然没有平时上课时同学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你说我评的活跃气氛。我再度陷入绝境,备课时也没想到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引导,所以只能机械地重复着学生的发言,在每次回答后让学生把相关的内容读一遍。在机械生硬中把这块内容硬塞下去。
最后,便是再读课题,回味童年。由于同学们对于童年的乐趣品味没有到位,所以谈对童年的留恋与思念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效果可想而知。
课在我的口干舌燥、在同学们的索然无味中结束了。我知道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果然,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毫不客气地向我指出了一大堆的缺点。首先是课时内容的安排太多,每一个环节显得匆匆走过场的感觉;其次,没有真正体现自主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喜欢哪里就先学哪里;最后,缺少应变能力,对教材没有完全吃透是导致课堂失控的直接原因……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尝到了茶之清苦。
品味第二道茶:苦尽甜来
小组提出意见以后,我立即修改教案,并在随后的两天内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时,原先那种对课文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对课堂结构更加清晰,语言运用比之以前熟练而精致,整堂课显得自然流畅。流程如下:
1.课前谈话,复习导入。师:踏着暖暖的冬阳,伴着声声驼铃,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林海音的散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四件事。学骆驼咀嚼;谈论挂铃铛;想剪骆驼毛;询问骆驼去向……删去了试教时冗长的环节,课始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2.细细品味美好的童年。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林海音的童年。在这四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就读哪个片段,边读边想,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这次试教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学生学得较灵活,教师教得也轻松。再者,由于熟悉了教材,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调控慢慢处于稳定。
3.深深怀念逝去的童年。师: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那缓缓走来的骆驼队,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伴随着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让学生带着这种暖暖的心情读课题。然后在体验童年快乐美好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于早已逝去的童年的深深眷恋之情。让学生再读课题,你又读出了什么。之后便是《苦恋北平》的链接。学生都读得很投入,我知道,茶之香甜已近在眼前。
品味第三道茶:回味无穷
备课、试教、修改。几经磨砺之后,学校的精品课展示终于如期举行了。那天上午,上语文课的总共有三位教师。看了第一位情动于衷的演绎,第二位柔融于理的渗透,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只要她愿意绽放。轮到我时,我用诗性和节奏打动着学生,用巧妙的结构安排、一唱三叹的深化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童年的美好与难忘,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有几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
[片段一]对“呆”的重锤敲打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啦?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再读读,这三个“那样”让你读出些什么来?
生:小英子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生:骆驼咀嚼的动作让“我”看呆了。
师: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她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师:你小时候有没有呆呆地看过一样小动物呢?(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童年真好!你可以呆呆地学骆驼咀嚼,呆呆地学母鸡孵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所以我对“呆”字进行了重捶敲打。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然后,丰富对“呆”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看“呆”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深化对“呆”的理解。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好奇的“呆”、专注的“傻”,最后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片段二]感受英子的好问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你猜猜小英子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走路为什么老是慢腾腾的?
我觉得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
我突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把王老师当成你们的妈妈,你不懂的事问一问吧!”没想到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他们的妈妈了。课堂中那种浓浓的人文氛围让人倍感温馨。
当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后,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最真实的流露与发挥,一个个精彩而有价值的对话也就随堂产生。课在《送别》这首怀旧的歌声中结束,但我和学生们还沉浸在林海音的童年之中,沉浸在林海音对童年的无限怀念之中。回顾本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自主选择,详略得当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在处理回忆童年的四件事情中,虽然也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研读”,但在学生反馈时,我还是生硬地按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所以,针对试教中的缺点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喜欢哪件事就先教哪个片段,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对这四件事进行有效重组,大胆取舍,如把“学骆驼咀嚼”和“想给骆驼剪毛”,“谈论骆驼铃铛”和“询问骆驼去向”分别整合在一起,“学骆驼咀嚼”和“谈骆驼铃铛”详教,“想给骆驼剪毛”和“询问骆驼去向”则略教。
2.朗读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试教中,大家反映齐读太多,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在“读”这一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如教学“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段,我先安排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由读,再指名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又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在个别读的基础上教师引读:“是啊,五岁的小英子看骆驼看呆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面前,呆呆地看它们的模样……呆呆地看它们咀嚼的样子……‘我’看呆了……”又如二、四两个片段以对话形式展开,我就着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总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情绪,增加了教学效果。
3.情境渲染,体验情感
对童年的难忘和思念,这是本文的难点所在,孩子们很难体会作者的这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之情。所以,我在这个环节上采取模拟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并同时出现英子童年、少年、老年三张不同年龄时段的对比照,让学生从视觉上形象地感受到童年的短暂,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林海音奶奶再一次回忆童年往事时会怎么说。同时配以《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温婉追远的课堂意境。此时,再让学生读课题,体会作者那种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思念就容易多了。
4.拓展文本,课外阅读
从广义阅读的角度思考,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的阅读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打开“拓展”空间,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林海音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们有了一部言之不尽的《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让看过的小朋友讲讲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通过这一堂课,我也深深体会到教研的结果不仅在于推出一堂好课,在这个过程中,它让同组参与的教师有了共同提高的机会,能互相切磋、互相改进,是智慧的碰撞、灵感的冲击,更让执教者一步三跃、受益匪浅。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五小学 3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