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作用和意义巨大,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使学生较多接触社会、锻炼能力、磨练品质、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具体进行探讨,并思考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俭学;问题;途径
校内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参加各种体力或者是脑力劳动,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获得劳动报酬维持生计、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行为。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能获得最为有效的经济支持,当然有一些学生也不单是为了报酬,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调查显示,在我国,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陆续走进了勤工俭学的行列。
1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勤工俭学趋势越来越盛行的情况下,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院校勤工俭学的信息发布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否则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勤工俭学的信息发布还存在不透明的现象,个别岗位可能是辅导员、班主任自行安排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对其他学生而言,这个信息不透明,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有这么一个岗位,也就无从谈到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了。
1.2 部分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的功利心太强。我曾经多次参加校内勤工俭学的招聘面试活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学生在勤工俭学面试现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还有就是岗位问题。对于报酬,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在校外兼职打工的报酬进行对比,如果觉得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比校外勤工俭学的报酬少,就会在心里进行比较,最终的选择是哪里钱多去哪里。还有很多学生对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也要进行挑选,比如食堂等比较辛苦的岗位,学生基本选择不去,比如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岗位,学生会争着去。
1.3 高职院校的勤工俭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基本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管理效果差。
1.4 高职院校所能提高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贫困学生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学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以上,但是学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又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需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生必然会选择到校外进行勤工俭学,那么接下来必定会存在安全、时间等一系列问题。
1.5 社会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社会对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还很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个人或单位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2 高职院校重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2.1 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但贫穷不是错,贫穷也不是丢脸的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是一件光荣而美好的事,一定要让学生从心理认同并接受这种观念。
2.2 勤工助学有助于学生变得自立自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许多家庭的经济变得非常困难,勤工助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所学专长服务于社会,同时用劳动所得的报酬来资助自己的学业,通过勤工助学的活动,大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回报,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作用十分显著,通过在各类岗位上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2.3 勤工助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笔者平时的工作接触,我校的贫困生数大概达到40%。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边远地区以及家庭成员有严重疾病的。贫困使他们交不起学费,贫困使他们没有充足的生活保障,贫困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身心负担,也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就是让贫困生有勤工助学的机会,无疑缓解了贫困生过重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
2.4 通过勤工助学增强学生与人交流、沟通以及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难题,这需要不断地与人交流、沟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绝对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和提高。
2.5 通过勤工俭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很多学生勤工俭学是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3.1 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信息及时公开,动态发布
高职院校应建立勤工俭学信息网站,对于各类用工信息要及时向所有学生公布,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有公平公正的机会获得用工信息。并将各勤工俭学岗位人员在岗信息作及时统计,在校内勤工俭学信息网站上动态发布,以便查缺补漏,及时填补岗位空缺,保证勤工俭学活动正常运行。
3.2 思想重视是更好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根本保障
思想保障应从两个层面进行端正和重新认识。第一个层面是高校层面。高校应将勤工俭学与学生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相结合,认识到勤工俭学的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勤工俭学活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一定的专职人员进行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勤工俭学的管理机构也应提供足够的类型和项目供大学生有目的地选择,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第二个层面是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在认识上,应克服“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赚钱”的偏颇认识,要将勤工俭学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应不断转变。要认识到勤工俭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实现助学和成才的统一。
3.3 要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责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
3.4 加大社会对学生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和参与度。一些有识之士和单位可以通过出资在高职院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以此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让更多愿意通过自己的脑体力劳动获取报酬解决生活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扩大社会对学校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和创新资助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军军,蔡福瑞.浅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科学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0):233-235.
[2]李桂鑫.论我国高校勤工俭学法律制度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83-185.
[3]李志军.高校勤工俭学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经济研究导,2011(25):296-297.
[4]张宇泉.正确认识勤工俭学与规范勤工俭学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34-35.
作者简介:钟错(1982,5-),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俭学;问题;途径
校内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参加各种体力或者是脑力劳动,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获得劳动报酬维持生计、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行为。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能获得最为有效的经济支持,当然有一些学生也不单是为了报酬,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调查显示,在我国,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陆续走进了勤工俭学的行列。
1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勤工俭学趋势越来越盛行的情况下,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院校勤工俭学的信息发布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否则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勤工俭学的信息发布还存在不透明的现象,个别岗位可能是辅导员、班主任自行安排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对其他学生而言,这个信息不透明,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有这么一个岗位,也就无从谈到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了。
1.2 部分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的功利心太强。我曾经多次参加校内勤工俭学的招聘面试活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学生在勤工俭学面试现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还有就是岗位问题。对于报酬,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在校外兼职打工的报酬进行对比,如果觉得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比校外勤工俭学的报酬少,就会在心里进行比较,最终的选择是哪里钱多去哪里。还有很多学生对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也要进行挑选,比如食堂等比较辛苦的岗位,学生基本选择不去,比如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岗位,学生会争着去。
1.3 高职院校的勤工俭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基本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管理效果差。
1.4 高职院校所能提高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贫困学生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学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以上,但是学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又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需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生必然会选择到校外进行勤工俭学,那么接下来必定会存在安全、时间等一系列问题。
1.5 社会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社会对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还很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个人或单位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2 高职院校重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2.1 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但贫穷不是错,贫穷也不是丢脸的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是一件光荣而美好的事,一定要让学生从心理认同并接受这种观念。
2.2 勤工助学有助于学生变得自立自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许多家庭的经济变得非常困难,勤工助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所学专长服务于社会,同时用劳动所得的报酬来资助自己的学业,通过勤工助学的活动,大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回报,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作用十分显著,通过在各类岗位上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2.3 勤工助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笔者平时的工作接触,我校的贫困生数大概达到40%。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边远地区以及家庭成员有严重疾病的。贫困使他们交不起学费,贫困使他们没有充足的生活保障,贫困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身心负担,也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就是让贫困生有勤工助学的机会,无疑缓解了贫困生过重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
2.4 通过勤工助学增强学生与人交流、沟通以及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难题,这需要不断地与人交流、沟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绝对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和提高。
2.5 通过勤工俭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很多学生勤工俭学是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3.1 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信息及时公开,动态发布
高职院校应建立勤工俭学信息网站,对于各类用工信息要及时向所有学生公布,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有公平公正的机会获得用工信息。并将各勤工俭学岗位人员在岗信息作及时统计,在校内勤工俭学信息网站上动态发布,以便查缺补漏,及时填补岗位空缺,保证勤工俭学活动正常运行。
3.2 思想重视是更好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根本保障
思想保障应从两个层面进行端正和重新认识。第一个层面是高校层面。高校应将勤工俭学与学生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相结合,认识到勤工俭学的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勤工俭学活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一定的专职人员进行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勤工俭学的管理机构也应提供足够的类型和项目供大学生有目的地选择,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第二个层面是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在认识上,应克服“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赚钱”的偏颇认识,要将勤工俭学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应不断转变。要认识到勤工俭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实现助学和成才的统一。
3.3 要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责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
3.4 加大社会对学生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和参与度。一些有识之士和单位可以通过出资在高职院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以此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让更多愿意通过自己的脑体力劳动获取报酬解决生活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扩大社会对学校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和创新资助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军军,蔡福瑞.浅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科学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0):233-235.
[2]李桂鑫.论我国高校勤工俭学法律制度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83-185.
[3]李志军.高校勤工俭学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经济研究导,2011(25):296-297.
[4]张宇泉.正确认识勤工俭学与规范勤工俭学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34-35.
作者简介:钟错(1982,5-),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