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连载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对于80高龄的郎毓秀来说更是硕果累累。有人提议开一个盛大的学生音乐会,来展示她毕生心血换来的成果。但她却谢绝了,她说:“我的学生,唱得好的,已七十多岁,老了,年轻的不成熟。当然年轻的也有唱得好的,但他们学习的前期,都有其他老师花过功夫,我不能贪天之功为己功,让他们专做我的学生而上台”。
这位老艺术家的言语,多么令人感动。对照目前艺坛上一些名家,巴不得将条件好的、有基础的学生,揽在自己的门下,简单地给以调理很快出名,自己的名气也随之大,哪还想得到先期培养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样虚怀若谷的老艺术家,自然受到学生的爱戴。四川音乐学院师生,为其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庆贺活动。
那天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的二楼大厅里,装扮得像过节一样,主席台前高挂一幅醒目的红横幅“祝贺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郎毓秀从教54周年从艺63周年暨80华诞”,四周摆满花篮和来自各地的花瓶、金匾、书法、寿画。大厅顶上小彩旗纵横交错、五彩缤纷,厅里足有二三百人。其中有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郎毓秀的老同学林路、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惟正,还有中国音乐学院、福建音乐学院等地的代表,她的老学生李秀君、宋树秀,他们都是70高龄的老歌唱家、老教授了,纷纷赶来庆贺。
林路的贺词特别生动:
郎家有女初长成,乐坛奇秀早知名,
为因出国求深造,幸遇肖郎结知音,
战乱纷纷学未断,炮火连连情更真,
千难万险喜重见,天南地北终成婚,
儿孙满堂济世才,桃李芬芳四季春,
我辈八十何言老,跨越世纪更青春。
当天,郎毓秀亲自登台演唱她30年代成名曲《天伦》,把庆贺活动推向高潮。
那天最激动的莫过于她的老学生了。他们一个个争相与老师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李秀君是她最早的学生,她与郎毓秀的交往可以说是学生中最密切的,从解放前在华西大学就读时跟她学习算起,整整50年了,而且其间一直保持联系。李秀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已不计其数,但她还是牢牢记着自己的老师,几十年前的事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解放初期,郎毓秀开独唱音乐会,选定李秀君做钢琴伴奏,伏敬祥小提琴助奏,由于紧张,她节奏乱了,伏敬祥就不时向她瞪眼睛,那天晚会结束,她心情非常沮丧,郎毓秀却一点也不责备她,只是勉励她:学声乐的人,一般都缺乏钢琴伴奏的功底,其实钢琴对学音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学什么专业,钢琴都是基本功。从那以后,李秀君发奋图强,一头钻进琴房,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伴奏。
李秀君说,郎老师的教学,对语言咬字非常注意,要求非常严格,她把这套教学方法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从而也传承给了学生。
一般人看来,他们之间亲密,不用说什么事情都会偏袒的,但郎毓秀在原则问题上一点也不徇私情。
1986年,李秀君评正教授时,把论文送给郎毓秀评审,她竟然拒绝不评,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后来只得转送上海音乐学院。
郎毓秀50年代初期学生、贵州大学教授宋树秀深情地说:郎先生生性豁达、乐观、富于爱心,三年的师生生活,从未见她为琐事而烦恼,从不与他人计较得失。记得一次演出,邀请郎先生出席独唱,她欣然答允。她骑自行车到剧场演出,结束后仍骑自行车返回家中,丝毫也不为组织晚会者增添任何麻烦。她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不摆专家名人架子、不盛气凌人的艺术家。也正是由于她这样的高风亮节,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的好评。
郎毓秀与学生之间,的确只有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在此基础上的真挚感情。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把知识技能作为自己谋取金钱的痕迹。她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学术权威,卖弄自己,而处处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出现。
她在德国的学生古幼玲曾深情地说:郎老师对生活,对歌唱和音乐教育事业永远都是那么热诚执著地追求,即使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时候,她也是以一颗平静和坚强的心去面对。在这方面我从郎老师的身上得益不浅,尤其是我只身刚到德国的时候,那时我常常向郎老师述说自己遇到的困难,郎老师从来不以长者自居来教育,而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设身处地帮我分析认识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给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身为当代中国音乐界鼎鼎有名的老前辈,每次给我写信的署名都是充满友爱和平和的“毓秀”二字。
郎毓秀就是这样一位襟怀坦白、情操高尚的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对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她的处世哲学中,惟有平等、率真、以诚相待。80华诞时,不愿举办学生音乐会来显赫自己,但她的一生作为,足以汇成一部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交响乐,回荡于人们的心田。
■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对于80高龄的郎毓秀来说更是硕果累累。有人提议开一个盛大的学生音乐会,来展示她毕生心血换来的成果。但她却谢绝了,她说:“我的学生,唱得好的,已七十多岁,老了,年轻的不成熟。当然年轻的也有唱得好的,但他们学习的前期,都有其他老师花过功夫,我不能贪天之功为己功,让他们专做我的学生而上台”。
这位老艺术家的言语,多么令人感动。对照目前艺坛上一些名家,巴不得将条件好的、有基础的学生,揽在自己的门下,简单地给以调理很快出名,自己的名气也随之大,哪还想得到先期培养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样虚怀若谷的老艺术家,自然受到学生的爱戴。四川音乐学院师生,为其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庆贺活动。
那天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的二楼大厅里,装扮得像过节一样,主席台前高挂一幅醒目的红横幅“祝贺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郎毓秀从教54周年从艺63周年暨80华诞”,四周摆满花篮和来自各地的花瓶、金匾、书法、寿画。大厅顶上小彩旗纵横交错、五彩缤纷,厅里足有二三百人。其中有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郎毓秀的老同学林路、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惟正,还有中国音乐学院、福建音乐学院等地的代表,她的老学生李秀君、宋树秀,他们都是70高龄的老歌唱家、老教授了,纷纷赶来庆贺。
林路的贺词特别生动:
郎家有女初长成,乐坛奇秀早知名,
为因出国求深造,幸遇肖郎结知音,
战乱纷纷学未断,炮火连连情更真,
千难万险喜重见,天南地北终成婚,
儿孙满堂济世才,桃李芬芳四季春,
我辈八十何言老,跨越世纪更青春。
当天,郎毓秀亲自登台演唱她30年代成名曲《天伦》,把庆贺活动推向高潮。
那天最激动的莫过于她的老学生了。他们一个个争相与老师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李秀君是她最早的学生,她与郎毓秀的交往可以说是学生中最密切的,从解放前在华西大学就读时跟她学习算起,整整50年了,而且其间一直保持联系。李秀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已不计其数,但她还是牢牢记着自己的老师,几十年前的事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解放初期,郎毓秀开独唱音乐会,选定李秀君做钢琴伴奏,伏敬祥小提琴助奏,由于紧张,她节奏乱了,伏敬祥就不时向她瞪眼睛,那天晚会结束,她心情非常沮丧,郎毓秀却一点也不责备她,只是勉励她:学声乐的人,一般都缺乏钢琴伴奏的功底,其实钢琴对学音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学什么专业,钢琴都是基本功。从那以后,李秀君发奋图强,一头钻进琴房,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伴奏。
李秀君说,郎老师的教学,对语言咬字非常注意,要求非常严格,她把这套教学方法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从而也传承给了学生。
一般人看来,他们之间亲密,不用说什么事情都会偏袒的,但郎毓秀在原则问题上一点也不徇私情。
1986年,李秀君评正教授时,把论文送给郎毓秀评审,她竟然拒绝不评,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后来只得转送上海音乐学院。
郎毓秀50年代初期学生、贵州大学教授宋树秀深情地说:郎先生生性豁达、乐观、富于爱心,三年的师生生活,从未见她为琐事而烦恼,从不与他人计较得失。记得一次演出,邀请郎先生出席独唱,她欣然答允。她骑自行车到剧场演出,结束后仍骑自行车返回家中,丝毫也不为组织晚会者增添任何麻烦。她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不摆专家名人架子、不盛气凌人的艺术家。也正是由于她这样的高风亮节,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的好评。
郎毓秀与学生之间,的确只有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在此基础上的真挚感情。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把知识技能作为自己谋取金钱的痕迹。她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学术权威,卖弄自己,而处处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出现。
她在德国的学生古幼玲曾深情地说:郎老师对生活,对歌唱和音乐教育事业永远都是那么热诚执著地追求,即使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时候,她也是以一颗平静和坚强的心去面对。在这方面我从郎老师的身上得益不浅,尤其是我只身刚到德国的时候,那时我常常向郎老师述说自己遇到的困难,郎老师从来不以长者自居来教育,而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设身处地帮我分析认识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给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身为当代中国音乐界鼎鼎有名的老前辈,每次给我写信的署名都是充满友爱和平和的“毓秀”二字。
郎毓秀就是这样一位襟怀坦白、情操高尚的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对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她的处世哲学中,惟有平等、率真、以诚相待。80华诞时,不愿举办学生音乐会来显赫自己,但她的一生作为,足以汇成一部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交响乐,回荡于人们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