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大师郎毓秀》(十七)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连载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对于80高龄的郎毓秀来说更是硕果累累。有人提议开一个盛大的学生音乐会,来展示她毕生心血换来的成果。但她却谢绝了,她说:“我的学生,唱得好的,已七十多岁,老了,年轻的不成熟。当然年轻的也有唱得好的,但他们学习的前期,都有其他老师花过功夫,我不能贪天之功为己功,让他们专做我的学生而上台”。
  这位老艺术家的言语,多么令人感动。对照目前艺坛上一些名家,巴不得将条件好的、有基础的学生,揽在自己的门下,简单地给以调理很快出名,自己的名气也随之大,哪还想得到先期培养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样虚怀若谷的老艺术家,自然受到学生的爱戴。四川音乐学院师生,为其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庆贺活动。
  那天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的二楼大厅里,装扮得像过节一样,主席台前高挂一幅醒目的红横幅“祝贺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郎毓秀从教54周年从艺63周年暨80华诞”,四周摆满花篮和来自各地的花瓶、金匾、书法、寿画。大厅顶上小彩旗纵横交错、五彩缤纷,厅里足有二三百人。其中有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郎毓秀的老同学林路、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惟正,还有中国音乐学院、福建音乐学院等地的代表,她的老学生李秀君、宋树秀,他们都是70高龄的老歌唱家、老教授了,纷纷赶来庆贺。
  林路的贺词特别生动:
  郎家有女初长成,乐坛奇秀早知名,
  为因出国求深造,幸遇肖郎结知音,
  战乱纷纷学未断,炮火连连情更真,
  千难万险喜重见,天南地北终成婚,
  儿孙满堂济世才,桃李芬芳四季春,
  我辈八十何言老,跨越世纪更青春。
  当天,郎毓秀亲自登台演唱她30年代成名曲《天伦》,把庆贺活动推向高潮。
  那天最激动的莫过于她的老学生了。他们一个个争相与老师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李秀君是她最早的学生,她与郎毓秀的交往可以说是学生中最密切的,从解放前在华西大学就读时跟她学习算起,整整50年了,而且其间一直保持联系。李秀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已不计其数,但她还是牢牢记着自己的老师,几十年前的事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解放初期,郎毓秀开独唱音乐会,选定李秀君做钢琴伴奏,伏敬祥小提琴助奏,由于紧张,她节奏乱了,伏敬祥就不时向她瞪眼睛,那天晚会结束,她心情非常沮丧,郎毓秀却一点也不责备她,只是勉励她:学声乐的人,一般都缺乏钢琴伴奏的功底,其实钢琴对学音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学什么专业,钢琴都是基本功。从那以后,李秀君发奋图强,一头钻进琴房,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伴奏。
  李秀君说,郎老师的教学,对语言咬字非常注意,要求非常严格,她把这套教学方法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从而也传承给了学生。
  一般人看来,他们之间亲密,不用说什么事情都会偏袒的,但郎毓秀在原则问题上一点也不徇私情。
  1986年,李秀君评正教授时,把论文送给郎毓秀评审,她竟然拒绝不评,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后来只得转送上海音乐学院。
  郎毓秀50年代初期学生、贵州大学教授宋树秀深情地说:郎先生生性豁达、乐观、富于爱心,三年的师生生活,从未见她为琐事而烦恼,从不与他人计较得失。记得一次演出,邀请郎先生出席独唱,她欣然答允。她骑自行车到剧场演出,结束后仍骑自行车返回家中,丝毫也不为组织晚会者增添任何麻烦。她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不摆专家名人架子、不盛气凌人的艺术家。也正是由于她这样的高风亮节,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的好评。
  郎毓秀与学生之间,的确只有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在此基础上的真挚感情。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把知识技能作为自己谋取金钱的痕迹。她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学术权威,卖弄自己,而处处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出现。
  她在德国的学生古幼玲曾深情地说:郎老师对生活,对歌唱和音乐教育事业永远都是那么热诚执著地追求,即使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时候,她也是以一颗平静和坚强的心去面对。在这方面我从郎老师的身上得益不浅,尤其是我只身刚到德国的时候,那时我常常向郎老师述说自己遇到的困难,郎老师从来不以长者自居来教育,而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设身处地帮我分析认识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给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身为当代中国音乐界鼎鼎有名的老前辈,每次给我写信的署名都是充满友爱和平和的“毓秀”二字。
  郎毓秀就是这样一位襟怀坦白、情操高尚的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对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她的处世哲学中,惟有平等、率真、以诚相待。80华诞时,不愿举办学生音乐会来显赫自己,但她的一生作为,足以汇成一部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交响乐,回荡于人们的心田。
  ■
其他文献
我看到过一个数字:当今中国的“音乐学院”数目,是“文革”前的十倍!在今天高校改名热当中,还不知道是否出现了音乐研究生院、音乐科学院之类。音乐学院再加上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音乐系科的扩招,现在全国的在校专业音乐学生,大概有“文革”前的百倍吧?  我还眼见过一个数字:中国的专业表演团体,比“文革”前,萎缩到了十分之一以下。以我的故乡华北地区一省为例,过去基本上是每个县有一个专业的剧团,有的县还有“乌兰
期刊
音教专递    日前,丰锡斌、丰帆“迎新春小提琴钢琴教学汇报音乐会”在珠海举行。30多个丰富多彩的节目,从经典的古典西洋作品到中国民族曲目及现代派的作品,由两位老师培养的优秀学生较完美的演绎、展现给观众。  当晚,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也仅12岁,他们的演奏技巧娴熟、乐感较强、节奏准确。10岁的房琬婷钢琴独奏的《牧童短笛》、12岁的朱文静演奏的《辉煌的圆舞曲》、11岁的龙彦行演奏的《华丽大圆
期刊
教师手记    就音乐教师而言,熟练的键盘,正确而优美的歌唱,自弹自唱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把握,这些都是必需的基本功。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想就歌唱和键盘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两个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是最根本、但又是被大家忽视的。  现在不少音乐教师反映音乐课很难上,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大多不愿唱不愿听。究竟是教材不好、学生不好,还是我们教师本身有问题?近几年很多公开课和优质课评选中,音乐教师大多
期刊
月末影院    2007年,李安完成了他的第10部作品——惊世骇俗的《色戒》。为何选中张爱玲这篇同名小说?李安答,从中“可以看透人性”,对他来讲剧本最重要的是选材,故事要好编,角色也要容易塑造,“电影……必须要有新意才能让观众聚精会神地盯着大银幕看上两个钟头”。如此看来,这部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作品,其内涵并不深奥也不故弄玄虚,只想讲个吸引人的故事而已。这个故事,李安讲得挺成功。纵观全片,那些所谓
期刊
音教专递    新春伊始,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全国首届室内合唱比赛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合唱团登台了。  第一首歌曲是16世纪的外国作品《一只白色的小母鸡》。合唱团一开口,地道的头腔高位置发音,沉稳的气息支撑,忠实于原作的处理,一下就把听众镇住了。接着第二首是活跃而又温馨的《幽默曲》,第三首《二胡与合唱——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琴声与歌声交融着,把人们带进了沧桑、凄楚的意境里。
期刊
采风集锦    纳西族是我国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三省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和雅砻江流域,其中又以云南西北部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最为集中。这个民族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民间有创立于唐代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用以记写他们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纳西族的宗教音乐即东巴教各类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主要有东
期刊
想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学子从今年起将无须远赴上海参加初试了。2月19日—20日,上音附中将在厦门市音乐学校设点招收厦门及周边地区2008级新生。  据悉,厦门市音乐学校作为音乐特色教育的名校和其突出的艺术教育成就被选定为此次上音附中在本部以外设置的4个招生点之一,两校之间并将长期开展教育教学合作。  ■
期刊
新书架    陕西籍戏曲音乐家马凌元继独立编著《秦腔打击乐》后,又将其姊妹篇《秦腔打击乐入门与理论研究》一书交由陕西旅游出版社付梓上市。  全书划为三部分:演奏入门――讲解秦腔舞台上担任主奏的鼓板、梆子、铙钹、钩锣、手锣、战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并编有练习谱例,鼓板和梆子的练习谱例以唱腔六大板式为主,选编了《赵氏孤儿》《三滴血》《窦娥冤》等秦腔戏迷熟悉的剧目中近30段唱腔伴奏谱;理论研究辑录作者发表的
期刊
音教关注    编者按:新春过后,各个艺术院校相继开始招生,火爆的考试场景陆续上演。然而,在这番热闹背后,很多人来不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究竟能学到什么,毕业后出路如何?近年来,关于扩招带来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各种说法褒贬不一。新局面带来的新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对待。本期刊发两篇文章,呼吁专业音乐院校保持头脑清晰,顺势而变,为学子更好学习创造必要条件。    在扩招前的上个世纪,单科型专
期刊
爱乐之友    为3月3日至8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管风琴音乐周热身的帷幕已拉开,2月中旬到3月初,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沈凡秀利用三个周末连续举行管风琴系列讲座。这三场管风琴讲座针对不同层次听众,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到20世纪初不同时期的管风琴作品。其间还穿插了对管风琴机械原理和发展历史的基本知识介绍,以及对不同演奏形式的现场讲解,最后还预留了与听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