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连云港市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等高效课堂模式脱颖而出,异彩纷呈。这些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育思考与实践,逐步概括、归纳、提炼出来的成功模式,对于构建新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兵”教“兵”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能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的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以行政组划分,从前往后一字排开,学生都面向黑板,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很不方便,有时会流于形式;而高效课堂将班级分成小组若干个,“围坐式”,不但让课堂充满了温馨,而且便于相互交流。在我校推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最佳。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比如我班54人,把前1至18名的同学分为A组,倒数1至18名的同学分为C组,中间的同学为B组,然后让A组的18名同学能够自由地两两结合组成9个组,B、C组的同学以同样方式分成9个小组。组长由我指定,9个组长都是认真负责、品学兼优、在班里威信高的学生。再由9个组长选择C组的一个小组,再以同样的方式选择B组的一个小组,最终形成AA、BB、CC的小组分配原则。这种方式可能更易于被全体同学所接受,组员也更容易服从组长的管理。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AA负责BB中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中疑难问题的解答。
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分工
小组成员的分工最好是相对固定,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也可进行阶段性调整,过一定时间进行微调,依次轮流担任,这样小组成员都可能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在我班的学习小组内,学习小组长由本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 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我班学习组长由我指定,常务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常务组长成绩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但各学科的小组长应依据学科而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三、明确预习任务并落实到位
教师应帮助组长明确预习任务。各组员通过预习可以解决的问题,基本能达到50%;对于一些不会的问题就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了,学力低的同学请教学力高的同学,或小组几位同学共同讨论,能完成70%就达到要求了;剩下的30%上课时通过各小组探究、教师点拨完成。在小组课前和课中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本组预习、讨论和遗留问题汇总给任课教师,以便老师上课时有针对性。总而言之,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落实到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四、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一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五、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只有少数同学能主动发言,大多数同学还是被动接受,甚至提出问题后无人回答出现冷场现象。我认为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上课结束时,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以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欲望。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答题思路以及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新人奖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要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它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兵”教“兵”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能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的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以行政组划分,从前往后一字排开,学生都面向黑板,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很不方便,有时会流于形式;而高效课堂将班级分成小组若干个,“围坐式”,不但让课堂充满了温馨,而且便于相互交流。在我校推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最佳。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比如我班54人,把前1至18名的同学分为A组,倒数1至18名的同学分为C组,中间的同学为B组,然后让A组的18名同学能够自由地两两结合组成9个组,B、C组的同学以同样方式分成9个小组。组长由我指定,9个组长都是认真负责、品学兼优、在班里威信高的学生。再由9个组长选择C组的一个小组,再以同样的方式选择B组的一个小组,最终形成AA、BB、CC的小组分配原则。这种方式可能更易于被全体同学所接受,组员也更容易服从组长的管理。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AA负责BB中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中疑难问题的解答。
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分工
小组成员的分工最好是相对固定,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也可进行阶段性调整,过一定时间进行微调,依次轮流担任,这样小组成员都可能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在我班的学习小组内,学习小组长由本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 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我班学习组长由我指定,常务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常务组长成绩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但各学科的小组长应依据学科而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三、明确预习任务并落实到位
教师应帮助组长明确预习任务。各组员通过预习可以解决的问题,基本能达到50%;对于一些不会的问题就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了,学力低的同学请教学力高的同学,或小组几位同学共同讨论,能完成70%就达到要求了;剩下的30%上课时通过各小组探究、教师点拨完成。在小组课前和课中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本组预习、讨论和遗留问题汇总给任课教师,以便老师上课时有针对性。总而言之,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落实到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四、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一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五、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只有少数同学能主动发言,大多数同学还是被动接受,甚至提出问题后无人回答出现冷场现象。我认为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上课结束时,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以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欲望。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答题思路以及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新人奖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要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它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