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织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织绣的品种十分丰富,堆绫便是其中之一。据古代文献、传世作品及出土实物分析,堆绫大体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包纱、贴补绣等。这些名称有的是依照不同做法而定,有的是不同地区的习惯称呼,但都属于堆绫的范畴。所谓堆绫,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各样的绫片,然后将绫片下面托纸,并黏贴牢固,再用针线将其钉缀在绣底上,组合成层次感、立体感很强的图案。通常堆绫主体花纹部分需要多层次的绫片来表现,比如一幅堆绫折枝牡丹作品,牡丹花头就是用深浅不同的色绫组成,花瓣采取退晕的配色方法,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自下而上堆叠而成。堆绫的层次有的二三层,有的四五层甚至六七层不等,主要用于历代宫廷贵族的服装装饰品,制品价格昂贵。唐代佛教兴盛时期,僧家通常用堆绫作为佛堂装饰品。
堆绫最早起源于唐朝,那时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曾经以临淄王的身份兼任潞州的地方长官。这位喜好艺术的翩然皇子把宫廷里精美的堆绢工艺带入民间:以各色丝绸锦缎为原料,拼贴成人物花鸟、奇珍异兽。绫罗绸缎已然花团锦簇,再用它们作画,那是何等光泽。堆绫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因其精湛的工艺和浮雕般的效果被人们称为“立体国画”,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一手工技艺如今已日臻完善。
古县千年 堆绫艺长
脱胎于唐代“贴绢”“堆锦”艺术的交城堆绫,其发展始终离不开故土“千年古县”——交城。交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县,它遗留有多处佛教古迹,元朝时期交城玄中寺曾被授予旨意举行过大量的佛教活动,而佛教活动的举行同时也促成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各项民间工艺也随之在此生根发芽。明清时代堆绫流行于中上层社会,作为家庭壁挂式陈设装饰。
据清光绪《交城县志·人物》记载,玄中寺和尚广安,俗姓聂氏,“身高九尺”,“通藏经千余卷”,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授他为“太原路都僧录”,赐给他袈裟二件,“上织龙凤山河,最为工巧,传言自宫中制也”,即号“大衣禅师”。广安圆寂后,“建塔于安定村寺中,所遗二禅衣贮于龙山永宁禅寺,世守之以为宝”。这些来自元朝宫廷的刺绣服饰精品,在玄中寺珍藏数百年,对地方工艺美术、审美观点形成了深远影响。当时民间流传有两种工艺,即“贴绢”和“堆绫”,前者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后者用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明清时期是堆绫的鼎盛时期,这种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当时非官宦之家、富豪商贾是不敢问津的。清末战乱,众多堆绫珍品随艺人一起流失民间。交城堆绫则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一代代流传至今。据《交城县志》(1994版)记载:“明清时期,本县民间绘画主要有寺院壁画、炕围画、扇面画和中堂画等。”玄中寺山脚下的“安定村”,民间艺术繁花似锦,堆绫、剪纸、砖雕、石刻之类目不暇接。
女红家传 技艺接力
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安女儿(解爱英外婆,第三代传承人)就是闻名遐迩的安定村人,自幼接受外祖母(第一代传承人姓氏已佚)和母亲的“女红”教导,掌握了堆绫技艺的真谛,喜爱堆绫画,并结合自身熟悉的剪纸、刺绣和面塑技艺,制作出了多件精美的堆绫作品。安女儿的闺女李五莲(第四代传承人)继承了母亲的技艺,继续向女儿解爱英(第五代传承人)传递接力棒。解爱英全盘承继了母亲的刺绣堆绫技艺衣钵,使“交城堆绫技艺”更上一层楼,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交城堆绫是吕梁交城的一种地域性传统美术,以表现花卉静物见长,色彩艳丽、维妙维肖,它既能美化环境,又有观赏品位,更具收藏价值。同时,它结合了绘画、刺绣等多种工艺,依照设计图案进行包嵌堆贴,纯手工制成,是一种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交城堆绫取材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艺术形象,充分挖掘绫罗绸缎的质感和色彩特点,能工巧匠的手艺在其中得以极致发挥。从传统吉祥喜庆图案设计、传统色彩的巧妙配搭,到有柔有刚、有动有静、有虚有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主题物品、花卉、翎毛等刻画得活灵活现。它是古老技艺丝绫堆绣的延续与再生,是古老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与其他传统美术工艺品相比,它的突出特点是:融合刺绣等多种工艺而制作的工艺特殊性、具有剪纸等所不具备的立体层次视觉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民间工艺渐渐复苏,交城堆绫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解爱英,儿童时代即受到第三代传承人“巧媳妇”外婆与第四代传承人母亲的言传身教,掌握了交城堆绫制作技艺。学生时代,她又先后学习了绘画、刺绣、蜡染、剪纸等多项技艺,一步步渐序迈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殿堂。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解爱英设立了专门的堆绫技艺工作室,其带领团队制作的堆绫工艺制品连续在广交会、北京奥运会、上海国际博览会以及各级展销会上亮相并荣获多项荣誉。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交城刺绣堆绫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申请注册的“天宁旺英”商标和“平安如意”图形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认证。
破浪乘风 惠及后世
交城堆绫在一定程度上存续状况良好,已由第一代传承至第六代,且在第五代传承人解爱英的不懈努力下,创立了专门的堆绫工作室,招收多名学徒工进行培训,而且交城堆绫工艺品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对它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在其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承人数有限。交城堆绫制作技艺一直是家族式传承模式,一代传一人,人数极其稀少。此外,堆绫制作技艺繁杂,涉及内容广泛,学习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很多青少年都不愿意学习此类耗时费力的传统手工技艺,导致传承出现濒危状态。再一点,发展资金短缺。2007年,解爱英创立交城旺英堆锦艺术制作有限公司,以此来专门从事交城堆绫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现今的交城堆绫凭借自身实力,已荣获不少殊荣,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但由于个人经济实力薄弱,市场销售渠道有限,持续培训传承人、新建堆绫基地等方面的发展资金短缺,这项传统美术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衰落迹象,急需经费注入、政府扶持和新生力量的加入。因此,多方位保护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人传承文明、惠及后世的德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