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教育,决定着学生的性格、观念、审美、认知习惯等等,特别是审美,是后天很难扭转的。当前阶段,教师需要将更多审美要素融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特别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各类作品,发现古诗词之美,丰富见闻,明确自身审美喜好,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古诗教学当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财富,是在长久的文化发展历程当中积累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但其表达是十分佶屈聱牙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美感,建立起脑内的情境,进而产生审美认知。但古诗词的认知基础必须要从这一阶段开始建立,否则学生面临初中阶段越来越多的古诗词内容会感到更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基础,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要更积极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认知基础,让学生了解到古文的美妙之处,学会欣赏,才能有更多收获,体会到美感,才能更加自主地投入进去。但就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并不能够做到很好的引导学生建立起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应的审美培养策略进行分析[1]。
  二、小学古诗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审美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创建情境
  小学生的理解多依靠直观的感官要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能够直接让学生体会的感官要素,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更加积极的利用这些要素触动学生的感受,配合一定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明白诗词当中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惠州一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配合古风的背景音乐,以及春暖花开的惠州风景,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品尝荔枝,感受荔枝的甜美滋味,理解苏轼所要表达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沁人心脾的荔枝甜香、美妙的山水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些感官的刺激,都能够让学生在脑内更快的建立起情境,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发现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显然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要素的刺激,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明确,对文章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2]。
  (二)尊重学生的审美认知
  要让学生能有独立明确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最应当注重的问题之一便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古诗词历史悠久,原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中所想早已无处考证,因此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为古诗词阅读设计了固定的阅读理解答案,限定了学生的认知,也许诗词的作者本身都并没有限定他人要去怎樣理解,那么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自然不能去限定答案,而且学生有不同的认知,从不同角度有了自身独特的理解,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多元思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更积极鼓励学生谈一谈自身对于诗歌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学生可以将此诗理解成是对隐者高风亮节的体现,也可以理解成作者在表达对尘世的厌恶,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无论怎样理解,教师都不应当以对错去判断,而是要表现出对学生个人审美的尊重,学生所看到的不同的一面,代表着他眼中的世界,这是其个人独立审美观的体现,尊重学生明确的审美,才能让学生对诗歌敢于有不同的理解。
  (三)积极收集资源,丰富学生的眼界
  不同的诗歌,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不同的作者,不同时期所作的不同作品,都能够让学生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李清照、苏轼、李白、陶渊明、这些来自不同作者的不同的作品,能够让学生的审美不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随着学生认知的不断刷新,其审美认知也会逐渐明确。有些学生比较喜欢柔和与豪迈兼具的诗词,那么通过李清照的作品,通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能够感受到其作为女子的哀怨柔和一面,通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能够体会到其与小家碧玉不同的豪迈之情。其他作者也都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都有大学生去进一步发掘,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诗歌收集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资源[3]。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诗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会影响到学生到初中阶段时的语文知识学习进度,由于从初中开始古诗词内容会越来越多,教师必须要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奠定审美基础,才能让学生更快理解诗词,养成独立审美观,成为一个会发觉美的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彬.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资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56.
  [2]曹艳春.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学理论,2010,(16):253-254.
  范守龙,山东临沂长安路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以"民俗"为主题的第四单元收录了汪曾祺的散文名篇——《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由此成为一
注释是编者对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涉及到的人物、时代背景、存疑知识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等内容所做的解释,是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的结果.因为教材具有权威
世人皆赞李白的不羁大气,东坡的豪迈豁达,钟书的睿智聪明,而我独赏鲁迅先生的深沉自省。一个人精神上的可贵在于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一个文学家的可贵在于将这种不屈不挠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按照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