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些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现象,令我感到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还存在某些偏颇。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以及就平时所观摩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1. 关于“情境创设”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时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走调”的现象,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1)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前不久观摩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教学,教者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羊羊图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图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图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羊羊图像+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2)主观臆造,脱离生活。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2. 关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合作学习也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内涵,使之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误区。
(1)片面追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开放过度。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与点拨,更不需要接受性学习;有些教师可能是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有些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操作课件,都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讲解与示范,练习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年历,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解决——汇报反馈,汇报时,有的学生甚至提到了“节气”、“法定假日”、“黄道吉日”等,教师则任由学生“发挥”。一节课过去,许多知识点没有提到。整节课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体系却没有形成。我发现有些公开课一味的给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却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腳固然重要,但当点拨时须点拨,该讲授时还须讲授。
(2)片面追求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在我观摩过的一些课中,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一转,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各合作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似乎都在研究,但听课者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有听课老师凑近一听,竟然有个别小组在议论与学习主题无关的话题;也有的小组由组长在唱“独角戏”;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趁机作为玩耍的好机会…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认为…”“我的意见是…”。从这些课中,不难发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热闹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仔细想想,便发现大多数的合作研究停留在形式上,所关注的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所以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只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合作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3. 关于“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当中,给当今的数学课堂带来质的飞跃:它打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信息呈现形式;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情境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多媒体教学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比如在练习中设计“猜猜看”“争夺制高点”“闯关比赛”等具有游戏性质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可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则又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又一个误区。
(1)夸大多媒体的功能。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在公开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常规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以及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等,这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2)为“多媒体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 。
某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好似“流水课”。在观摩公开课教学时,甚至出现过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顿时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在课程改革中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所作的一些思索,不足之处,愿与各位同行商榷。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困惑与偏差,这并不奇怪。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一定会创设出一个灵动、开放的新型课堂,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收稿日期:2013-05-06
1. 关于“情境创设”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时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走调”的现象,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1)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前不久观摩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教学,教者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羊羊图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图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图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羊羊图像+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2)主观臆造,脱离生活。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2. 关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合作学习也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内涵,使之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误区。
(1)片面追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开放过度。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与点拨,更不需要接受性学习;有些教师可能是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有些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操作课件,都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讲解与示范,练习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年历,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解决——汇报反馈,汇报时,有的学生甚至提到了“节气”、“法定假日”、“黄道吉日”等,教师则任由学生“发挥”。一节课过去,许多知识点没有提到。整节课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体系却没有形成。我发现有些公开课一味的给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却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腳固然重要,但当点拨时须点拨,该讲授时还须讲授。
(2)片面追求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在我观摩过的一些课中,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一转,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各合作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似乎都在研究,但听课者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有听课老师凑近一听,竟然有个别小组在议论与学习主题无关的话题;也有的小组由组长在唱“独角戏”;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趁机作为玩耍的好机会…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认为…”“我的意见是…”。从这些课中,不难发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热闹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仔细想想,便发现大多数的合作研究停留在形式上,所关注的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所以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只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产生合作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3. 关于“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当中,给当今的数学课堂带来质的飞跃:它打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信息呈现形式;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情境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多媒体教学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比如在练习中设计“猜猜看”“争夺制高点”“闯关比赛”等具有游戏性质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可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则又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又一个误区。
(1)夸大多媒体的功能。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在公开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常规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以及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等,这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2)为“多媒体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 。
某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好似“流水课”。在观摩公开课教学时,甚至出现过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顿时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在课程改革中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所作的一些思索,不足之处,愿与各位同行商榷。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困惑与偏差,这并不奇怪。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一定会创设出一个灵动、开放的新型课堂,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收稿日期: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