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职学校学生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就业压力增大,普遍出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降低,学习态度消极等诸多现象。如何改变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列举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态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态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79-1
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这句话过于强调态度对成功的重要性,忽视了成功的其他条件,但它也说明了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础。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态度消极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语文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
语文是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中职语文教学更是步履艰难。相当多的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太差,连最基本的语文常识都闻所未闻。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学习动机。当下,中职学生为了适应社会以及应对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有学习的意愿,认为学习可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却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存在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却轻视公共课的学习,造成人文知识欠缺。调查表明,中职学生中大多数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社会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等,這成为他们对学习语文课程没有积极性的原因。
2.缺乏学习兴趣。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大多数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回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甚至心生厌倦,视语文学习为一种负担,这种被动情绪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少中职学生出现悲观失望,在思想情绪上多呈消极、忧郁、自我否定等状态,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3.语文基础薄弱。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也较差,加上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经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写合格率极低,听话不得要领,说话辞不达意,阅读障碍重重,写作言之无物,甚至连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过关,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
二、中职语文学生学习态度的对策研究
1.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要尊重个性,给学生施展和张扬个性的空间和机会。在我们有限的课堂中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的选择上,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整齐划一”的要求,使学生在符合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等前提下的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从内心去领悟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要引导他们在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人文素养意识,提升其自身文化修养。
2.与专业相结合,注重教学实用性。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中职语文的独特性应该表现为: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实用、实践以及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将目标瞄准学生的就业需求,使其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对自己没有信心,学习没有毅力,散漫,缺乏上进心,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授业”“教书”,更要注重“传道”“育人”,而中职语文教学恰恰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如语文课本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后天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价值观,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和需要的。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授业”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德与智的结合中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其实,态度不仅仅存在于语文学习中,它渗透在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它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只有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才能赢得人生。即使在你努力了很久都没有看到进步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因为你的态度给了你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态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79-1
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这句话过于强调态度对成功的重要性,忽视了成功的其他条件,但它也说明了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础。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态度消极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语文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
语文是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中职语文教学更是步履艰难。相当多的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太差,连最基本的语文常识都闻所未闻。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学习动机。当下,中职学生为了适应社会以及应对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有学习的意愿,认为学习可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却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存在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却轻视公共课的学习,造成人文知识欠缺。调查表明,中职学生中大多数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社会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等,這成为他们对学习语文课程没有积极性的原因。
2.缺乏学习兴趣。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大多数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回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甚至心生厌倦,视语文学习为一种负担,这种被动情绪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少中职学生出现悲观失望,在思想情绪上多呈消极、忧郁、自我否定等状态,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3.语文基础薄弱。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也较差,加上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经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写合格率极低,听话不得要领,说话辞不达意,阅读障碍重重,写作言之无物,甚至连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过关,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
二、中职语文学生学习态度的对策研究
1.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要尊重个性,给学生施展和张扬个性的空间和机会。在我们有限的课堂中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的选择上,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整齐划一”的要求,使学生在符合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等前提下的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从内心去领悟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要引导他们在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人文素养意识,提升其自身文化修养。
2.与专业相结合,注重教学实用性。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中职语文的独特性应该表现为: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实用、实践以及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将目标瞄准学生的就业需求,使其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对自己没有信心,学习没有毅力,散漫,缺乏上进心,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授业”“教书”,更要注重“传道”“育人”,而中职语文教学恰恰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如语文课本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后天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价值观,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和需要的。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授业”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德与智的结合中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其实,态度不仅仅存在于语文学习中,它渗透在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它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只有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才能赢得人生。即使在你努力了很久都没有看到进步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因为你的态度给了你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