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目前,徐州市拥有小城镇114个,其中具有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关镇7个、重点中心镇30个、一般建制镇77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目标要求。笔者为了解徐州市镇域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服务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对徐州市镇域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制订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一、镇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乡镇总人口789.65万人,总户数217.24万户,行政区域面积为1039998公顷,平均每个镇9122.8公顷,居民委员会201个,村民.委员会2174个,平均每个镇1.76个居委会,19.1个村委会。从人口规模构成看,镇和镇建成区近年来逐步壮大);从外来人口看,2005年平均每镇只有1130人,2009年达2153人,增加近1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1 产业结构调整、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优化。2009年,徐州市乡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344.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7倍。其中一产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7%,比2005年减少10.8个百分点;二产地区生产总值693.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6%,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三产地区生产总值385.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7%,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徐州市乡镇从业人员共有402.10万人,一、二、三产中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8.3:29.5:22.2调整为2009年的41.0:34.0:25.0,小城镇在改善农村人口就业结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小城镇综合实力逐步增强。镇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基础,没有镇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徐州市镇域经济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到2009年徐州市114个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344.3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1.7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025元,比2005年增长1.3倍。2005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铜山县铜山镇、新沂市新安镇、邳州市运河镇名列其中。
3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09年,全市乡镇一般预算收入达54.9亿元,比2005年增加44.98亿元,增长4.5倍,一般预算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乡镇有14个,而2005年没有一个镇达到亿元水平;人均一般预算收入695元,比2005年增加565元,增长4.3倍。其中,徐州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在千元以上的乡镇有21个,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在500-1000元的乡镇有15个,人均财政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78个。
4 农民收入增加,储蓄存款增多。2009年,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1元,比2005年增加2508元,增长56.4%,其中,徐州市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镇有57个,比2005年增加2个。随着收入的增多,银行储蓄存款也随着增长,2009年徐州市乡镇居民储蓄存款达340.23亿元,比2005年增加181.7亿元,增长1.1倍。
5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乡镇企业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近几年徐州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得徐州市民营企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9.年,徐州市乡镇企业达5.07万个,当年营业收入总额达295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65倍,上缴税金为108.88亿元,比2005年增长4.1倍,实现净利润209.22亿元,比2005年增长3.42倍。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到2009年末,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48.85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3.69万人,占全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69.7%。
6 乡镇生活设施更加齐全、社区功能逐步完善。近年来,徐州市各级政府重视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交通建设,实施村村通达工程。至2009年底,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5.63千公顷,平均每镇0.4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15%;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95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38.7%。拥有各类公园89个,公路密度达到了1.6公里/平方公里,拥有小型汽车7.65万辆,各类市场431个,垃圾处理站605个,自来水普及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58.3%、56.6%、65.6%。
二、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地区差异明显,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在10亿元以上的乡镇有40个,其中经济基础较好的沛县、铜山县、邳州市分别有9个、15个、9个,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丰县、睢宁县、新沂市分别只有1个、2个、1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铜山县铜山镇达4.13万元/人,最低的是邳州市的燕子埠镇仅有0.22万元/人,两者相差18.7倍。
2 提高农民收入,任重道远。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而言,农民收入绝对量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
3 乡镇负债较重,建设资金缺口较大。2009年徐州市乡镇负债50.67亿元,比2005年增加2.01亿元,增长4.1%。当年新增债务的乡镇62个,新增债务5.07亿元,占乡镇负债的10%。截止2009年末,徐州市乡镇中没有负债的乡镇只有3个,占总数的2.6%,负债在0元-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9个,占总数的7.9%,在1000万元一5000万元以上的67个,占乡镇总数的58-8%,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29个乡镇,占总数的25.4%,在1亿元以上的9个,占乡镇总数的7.9%,乡镇负债已经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的制约,投入力度小,有的城镇维护费都不够,危屋拆建、老城改造就更是问题。
4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目前徐州市小城镇建设土地供应紧张,小城镇建设用地每年每镇平均不到30亩,已成为小城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另外,目前部 分小城镇建设利用率低,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也是制约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考
1 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因此,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和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通过培育1—2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进而吸纳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加速镇域经济的发展。
3 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
4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
一、镇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乡镇总人口789.65万人,总户数217.24万户,行政区域面积为1039998公顷,平均每个镇9122.8公顷,居民委员会201个,村民.委员会2174个,平均每个镇1.76个居委会,19.1个村委会。从人口规模构成看,镇和镇建成区近年来逐步壮大);从外来人口看,2005年平均每镇只有1130人,2009年达2153人,增加近1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1 产业结构调整、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优化。2009年,徐州市乡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344.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7倍。其中一产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7%,比2005年减少10.8个百分点;二产地区生产总值693.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6%,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三产地区生产总值385.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7%,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徐州市乡镇从业人员共有402.10万人,一、二、三产中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8.3:29.5:22.2调整为2009年的41.0:34.0:25.0,小城镇在改善农村人口就业结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小城镇综合实力逐步增强。镇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基础,没有镇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徐州市镇域经济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到2009年徐州市114个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344.3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1.7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025元,比2005年增长1.3倍。2005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铜山县铜山镇、新沂市新安镇、邳州市运河镇名列其中。
3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09年,全市乡镇一般预算收入达54.9亿元,比2005年增加44.98亿元,增长4.5倍,一般预算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乡镇有14个,而2005年没有一个镇达到亿元水平;人均一般预算收入695元,比2005年增加565元,增长4.3倍。其中,徐州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在千元以上的乡镇有21个,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在500-1000元的乡镇有15个,人均财政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78个。
4 农民收入增加,储蓄存款增多。2009年,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1元,比2005年增加2508元,增长56.4%,其中,徐州市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镇有57个,比2005年增加2个。随着收入的增多,银行储蓄存款也随着增长,2009年徐州市乡镇居民储蓄存款达340.23亿元,比2005年增加181.7亿元,增长1.1倍。
5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乡镇企业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近几年徐州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得徐州市民营企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9.年,徐州市乡镇企业达5.07万个,当年营业收入总额达295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65倍,上缴税金为108.88亿元,比2005年增长4.1倍,实现净利润209.22亿元,比2005年增长3.42倍。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到2009年末,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48.85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3.69万人,占全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69.7%。
6 乡镇生活设施更加齐全、社区功能逐步完善。近年来,徐州市各级政府重视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交通建设,实施村村通达工程。至2009年底,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5.63千公顷,平均每镇0.4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15%;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95千公顷,比2005年增长38.7%。拥有各类公园89个,公路密度达到了1.6公里/平方公里,拥有小型汽车7.65万辆,各类市场431个,垃圾处理站605个,自来水普及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58.3%、56.6%、65.6%。
二、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地区差异明显,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在10亿元以上的乡镇有40个,其中经济基础较好的沛县、铜山县、邳州市分别有9个、15个、9个,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丰县、睢宁县、新沂市分别只有1个、2个、1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铜山县铜山镇达4.13万元/人,最低的是邳州市的燕子埠镇仅有0.22万元/人,两者相差18.7倍。
2 提高农民收入,任重道远。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而言,农民收入绝对量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
3 乡镇负债较重,建设资金缺口较大。2009年徐州市乡镇负债50.67亿元,比2005年增加2.01亿元,增长4.1%。当年新增债务的乡镇62个,新增债务5.07亿元,占乡镇负债的10%。截止2009年末,徐州市乡镇中没有负债的乡镇只有3个,占总数的2.6%,负债在0元-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9个,占总数的7.9%,在1000万元一5000万元以上的67个,占乡镇总数的58-8%,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29个乡镇,占总数的25.4%,在1亿元以上的9个,占乡镇总数的7.9%,乡镇负债已经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的制约,投入力度小,有的城镇维护费都不够,危屋拆建、老城改造就更是问题。
4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目前徐州市小城镇建设土地供应紧张,小城镇建设用地每年每镇平均不到30亩,已成为小城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另外,目前部 分小城镇建设利用率低,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也是制约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考
1 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因此,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和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通过培育1—2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进而吸纳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加速镇域经济的发展。
3 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
4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