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决定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量的逐步积累中形成质飞跃的共识过程,因此,培育路径具有多元性。大数据互联时代,复杂多样的价值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需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以理论认知为基础 ,价值认同为本质 ,道德规范为机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平台。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36-02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清了基本思路,又为进一步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原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变,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本文仅从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理论认知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理论认知决定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制约着大学生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一)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历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形式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结构和功能、表象和本质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与指针,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富有时代性主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凝练核心价值观 “能够找到全体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所引起的共鸣,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能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能有效避免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二)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向度性、多层次性、开放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面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三个“倡导”所表达的的价值诉求,正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当代中国人需求的多样性所造就的,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样化的培育取向。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系统得以健康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软实力,本身就包含制度文化和规范文化两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要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既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优秀文明,同时又要实现对以往价值观的超越。把坚持与发展有机结合,把主导性与包容性有机结合,把摄性与调控性有机结合,把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有机结合,为培育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并深刻影响其凝聚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并与经济创造力相辅相成。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制度认同为追求,以建构和彰显国家软实力为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领作用、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理念。大学生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才有精气神,社会才有凝聚力,国家才有软实力。
二、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靠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其培育的关键环节是要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
(一)价值认同及其模式。
现代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普遍关注“价值认同”问题。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 “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价值认同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觉行为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整合观念与维持秩序最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成员通过学习生活、交友互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接受、遵循核心价值观,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内化机制。由个体的价值认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实践强化机制。认同的基础即认知与接受,“内化”是认同的关键环节,实践是认同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实践者的价值内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相统一。 最后,在校园内、外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引导长效机制。复杂多样的价值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通过微信、微博接受到的都是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往往只能形成零散的社会价值观,而无法自觉形成科学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坚持灌输和引导的结合,通过柔性化、隐性化的交流互动方式,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介来实现价值认同。
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民个体的践行上,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大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主动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又要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还要健全道德规范机制。
(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个人品德是指个体在行动时自觉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经过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培育,又要从微观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一要注重德性养成,二要注重自律慎独。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自我监督、自我检点、自我激励。自我警醒、自我解剖。自律的最高境是 “慎行者知之成”。意识来自于知识,习惯形成于观念,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严历行动受制于规范。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
作为自为领域的道德,是人对自我“自治”的一种精神修养。”一种精神特质。重点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多种不协调甚至对立的道德体系和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必然会反映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内心进行不同道德观念的比较与选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是知行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强化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为每个大学生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机制。
自律性是道德的一个主要特性,体现着人类主动地为己立法并自觉遵守的内在精神。健全道德规范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和根本保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评价导向机制。道德评价,可以调节并制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又可以不断反省和调整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自身利益的行为。第二,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舆论形成于大学生对某事物或某问题的普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判。第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可以通过身边道德楷模的力量对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表彰、态度鲜明地提倡真善美。对假恶丑和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劝诫、谴责、责罚。第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利益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会使人陷入物质诱导的泥沼、恰当的利用有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使损人利己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一定程度的利用利益手段可以激励大学生的善行、强化公民的道德认同并践行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军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10-03.
[2] 张咏铃.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N].光明日报,2013.01.12.
[3] 高福廷.校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扎根[N].光明日报,2014.08.07.
[4] 郑水泉.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01-24.
[5] 徐德莉.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N].光明日报,2013-07-1
[6] 刘蕰莲.论新形勢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职高专之窗2014.10.23
[7] Jolm.1.Elis.MoralEducation:Seeular and Religious[M].Florida: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9.
[8] Encyclopaedia of Value And Moral Education[M].Published by Mrs.Rani Kapoor,1998.
[9] Beck,C.A.Model of Dialogue for Democratic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Presented at Annual of the A.M.E.Athens,Georgia,1991.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36-02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清了基本思路,又为进一步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原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变,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本文仅从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道德规范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理论认知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理论认知决定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制约着大学生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一)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历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形式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结构和功能、表象和本质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与指针,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富有时代性主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凝练核心价值观 “能够找到全体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所引起的共鸣,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能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能有效避免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二)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向度性、多层次性、开放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面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三个“倡导”所表达的的价值诉求,正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当代中国人需求的多样性所造就的,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样化的培育取向。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系统得以健康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软实力,本身就包含制度文化和规范文化两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要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既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优秀文明,同时又要实现对以往价值观的超越。把坚持与发展有机结合,把主导性与包容性有机结合,把摄性与调控性有机结合,把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有机结合,为培育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理论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并深刻影响其凝聚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并与经济创造力相辅相成。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制度认同为追求,以建构和彰显国家软实力为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领作用、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理念。大学生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才有精气神,社会才有凝聚力,国家才有软实力。
二、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靠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其培育的关键环节是要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
(一)价值认同及其模式。
现代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普遍关注“价值认同”问题。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 “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价值认同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觉行为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整合观念与维持秩序最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成员通过学习生活、交友互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接受、遵循核心价值观,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内化机制。由个体的价值认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实践强化机制。认同的基础即认知与接受,“内化”是认同的关键环节,实践是认同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实践者的价值内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相统一。 最后,在校园内、外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引导长效机制。复杂多样的价值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通过微信、微博接受到的都是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往往只能形成零散的社会价值观,而无法自觉形成科学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坚持灌输和引导的结合,通过柔性化、隐性化的交流互动方式,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介来实现价值认同。
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民个体的践行上,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大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主动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又要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还要健全道德规范机制。
(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个人品德是指个体在行动时自觉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经过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培育,又要从微观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一要注重德性养成,二要注重自律慎独。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自我监督、自我检点、自我激励。自我警醒、自我解剖。自律的最高境是 “慎行者知之成”。意识来自于知识,习惯形成于观念,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严历行动受制于规范。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
作为自为领域的道德,是人对自我“自治”的一种精神修养。”一种精神特质。重点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多种不协调甚至对立的道德体系和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必然会反映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内心进行不同道德观念的比较与选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是知行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强化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为每个大学生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机制。
自律性是道德的一个主要特性,体现着人类主动地为己立法并自觉遵守的内在精神。健全道德规范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和根本保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评价导向机制。道德评价,可以调节并制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又可以不断反省和调整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自身利益的行为。第二,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舆论形成于大学生对某事物或某问题的普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判。第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可以通过身边道德楷模的力量对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表彰、态度鲜明地提倡真善美。对假恶丑和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劝诫、谴责、责罚。第三、健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利益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会使人陷入物质诱导的泥沼、恰当的利用有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使损人利己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一定程度的利用利益手段可以激励大学生的善行、强化公民的道德认同并践行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军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10-03.
[2] 张咏铃.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N].光明日报,2013.01.12.
[3] 高福廷.校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扎根[N].光明日报,2014.08.07.
[4] 郑水泉.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01-24.
[5] 徐德莉.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N].光明日报,2013-07-1
[6] 刘蕰莲.论新形勢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职高专之窗2014.10.23
[7] Jolm.1.Elis.MoralEducation:Seeular and Religious[M].Florida: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9.
[8] Encyclopaedia of Value And Moral Education[M].Published by Mrs.Rani Kapoor,1998.
[9] Beck,C.A.Model of Dialogue for Democratic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Presented at Annual of the A.M.E.Athens,Georgia,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