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借助300多年的光合作用科学史研究文化,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支点,搭载光合作用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线,设计“资料提炼-科学家扮演-小组合作-模型构建-展望未来”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载体主轴,利用40分钟的时间,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光合作用 科学史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那么,教师在具体的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呢?教材文本、探究实验、现实生活、自然环境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话视角。教材上有很多重要结论、原理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用好教材上的这些经典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例,让学生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细致的理性逻辑。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联系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在细胞层次和细胞器的水平上来认识光合作用,形成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关注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能大胆发挥想象,树立生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以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以科学史中的若干个实验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分析、逻辑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1 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
  1.1 设疑导入
  教师播放有关幼苗逐渐长大成苍天大树的微视频,然后提出: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光合作用又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300多年前,踏着科学家的足迹,领略科学家们展现出来的核心素养。
  1.2 回眸科学史,共同体验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魅力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又怎样证实?
  (课前已发给学生相关中英文资料阅读,并要求学生将资料整理设计成表格形式)
  教师投影学生设计的表格。
  教师追问:亚里士多德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是否合理严谨?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展示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并提出问题: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还应考虑什么因素?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教师展示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① 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 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③ 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
  后来很多科学家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是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实验中找到矛盾的地方,正确的进行推理判断,培养学生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适当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质疑,并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逐步培养提出生物学问题、在给出的现有资料中形成恰当的方案并实施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教师下面有请1779年的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隆重出场,请他针对上述问题给大家作报告。
  “英格豪斯”扮演者用课件演示并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提出问题: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英格豪斯并不清楚植物吸收、释放气体的成分,你们根据现有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吗?
  其他学生回答:吸收CO2,放出O2。
  教师: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重要的外界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1845年的德国科学家梅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风采。
  “梅耶”扮演者用课件显示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采用角色扮演的替代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扮演者的語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身临其境的当了一回“科学家”,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感觉科学家离我们并不远,就在身边,严谨的科学思想更加容易被接受。)
  教师: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释放氧气,还产生什么物质呢?
  课外“科学家”小组代表结合录像介绍1864年的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过程及现象,并提出问题:① 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② 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③ 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个实验结论。
  (此过程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综合排除无关变量,抓住变量分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且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合作,推进探究方案或工程实践的实施,并运用科学术语报告实验结果。)
  “科学家”代表回顾: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图1)。
  设计意图:回顾科学史中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动力、原料、产物。更重要的是体会在这些经典实验中映射出来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体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大胆的讲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2 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教师再次结合光合作用的“过去”,引导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于H2O还是CO2?从而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① 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光合作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氧气中的氧是来自H2O还是CO2中的氧?CO2是怎样固定并转化为(CH2O)的?光能是怎样被转换成化学能而被储存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 运用“暗箱法”引入“鲁宾、卡门实验”和“卡尔文实验”。
  教师让学生以“暗箱法”(图2)尝试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构建了光合作用的深层次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较为全面的探究能力。
  ③ 思维探究,模型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将光反应和暗反应结合起来,结合刚才的实验推理,构建出一个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图。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汇报,学生之间加以纠错。
  (本教学片段通过“头脑风暴”、“暗箱法”、“模型构建”等系列有难度深层次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恰当选用并熟练运用工具展开观察,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恰当可行的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并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在团队中起组织和引领作用,运用科学术语精确阐明实验结果,并展开交流,提升学生各层次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
  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将对收集的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因光合作用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材料进行简单介绍。例如:1954年阿尔农的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研究;英国的希尔光反应系统的研究;1982年西德生化学家米舍尔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的成功分离;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3位科学家测定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膜蛋白—色素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出电子和能量的传递作用,这一成就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88年度诺贝尔奖。2016年5月18日的《自然》杂志,发布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他们获得了菠菜光系统II——捕光色素复合物(LHC-Ⅱ)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分辨率为3.2 ■。
  (设计意图:① 目前在光合作用方面,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即使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光合作用的研究还有非常多的难题要去攻克,让学生知道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② 结合本世纪以来,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使學生能够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通过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③ 引导学生大胆展望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促进沉重的课后继续学习,并学会用生物知识指导、解决生产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本节课借助300多年的光合作用科学史研究文化,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支点,搭载光合作用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线,设计“资料提炼-科学家扮演-小组合作-模型构建-展望未来”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载体主轴,利用40 min的时间,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
  当然,仅仅40 min的课堂教学与300多年的科学史文化进行对话,时间上会显得单薄和粗糙。生物学教材上有不少这方面的科学史素材,教师如何利用开发好它们,进行新一轮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正是所要研究的重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得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并获得全面发展。本研究依托于知识论坛平台,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试图开展以“植物的采集与标本的制作”为主题的项目,探究基于项目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基于项目的学习 教学设计 知识论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传统的教育将学
摘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对丹东市二道沟子村的实际调研,阐释扶贫项目给二道沟子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发现二道沟子村在脱贫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民自主脱贫意识弱、劳动力不足、缺少组织者、有病不敢看等问题,并对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改变消极的脱贫意识、把握致贫原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区干部监督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农村
摘 要 以印象笔记为例,介绍了利用云技术进行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资源的搜索、管理和储存的方法,为生物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云技术 印象笔记 中学生物学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学生物学教师如何及时有效地搜集和管理生物课程资源,指导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促进个人专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组织探究性学习,并结合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教学反思 生物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在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出现意外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化解意外,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酶活性 课堂好学 课堂意外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意外的发生    课堂上师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后,学生练习。  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分子与细胞”第86
摘 要 通过对人教版和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習题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在习题数量、习题类型、习题难度方面存在差异并各具优势,为今后的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材 教材习题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教育大词典》中有关“教材”的定义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活动的材料。教材作为师生沟通的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物教学的同时和学生一起编制生物学简报,主动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变式”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其含义为变换材料的出现方式。在教学中的变式,是指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或条件(不改变问题的实质,而只改变其形态),或者通过引入新条件、新关系,将所给的问题或条件变换成具有新形态、新性质的问题或条件,实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训练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变式训练根据实际教学要求,
摘 要 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为例,阐述了通过“问题串”创设与应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问题串 抛锚式教学 跨膜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抛锚式教学,亦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类似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境,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其中,学生通过自主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目标从提出到达成的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
摘要 以“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研究“作出假设”中的核心素养水平等级划分和应用。  关键词 作出假设 核心素养 等级  中图分类号 Q-33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作出假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了一定预见性思考,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