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年来看,疫情对消费的损害可修复,预计疫情结束半年之内,消费或将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临,实体零售、旅游和餐饮消费、文化体育消费等受到较大影响。目前疫情顶点尚未确定,疫情持续时间有待观察,对消费带来的损失仍难以准确预测。但是,从全年来看,疫情对消费的损害可修复,预计疫情结束半年之内,消费或将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
疫情防控力度空前,消费损害时长或缩短
防控力度前所未有,居民防控意识显著提高,对消费的损害时间可能会比SARS更短。2003年防控SARS中国没有启动公共卫生一级响应,2008年汶川地震也没有启动公共卫生一级响应,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公共卫生一级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部分城市中断了城际长途客运,长三角、京津地区还停开了部分高铁,防控措施具体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居民的防护意识也是前所未有,不去公共场所,居家隔离,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成为很多中国人在疫情持续期间新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中国本病毒基因序列。中国的防控措施不仅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而且也有效提升了应对效果。例如,从2002年11月中国出现首个SARS病例,到2003年3月31日SARS的致病源成功分离,历时4个多月。而这次从2019年12月12日武汉市确认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到2020年1月27日广东省疾控中心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仅用1个月零5天的时间。SARS疫情从开始到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北京旅游警告,并从疫区名单中剔除(即所谓“双解除”),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对消费的损害时间也将远低于SARS。
境外消费转为内需,可带动消费增长1个点
这次疫情使巨大的海外消费转为内需,将有效带动国内消费增长。2003年,SARS疫情期间,中国境外旅游规模很小。但是,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旅游规模持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8年中国境外旅游消费规模达1200亿美元。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中国文化和旅游部1月24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1月28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根据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暂停受理、审批、签发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团队旅游、个人旅游(含深圳“一周一行”)签注。此外,一些国家采取了暂停外国公民入境和签证的措施。中国居民巨大的境外旅游消费,将会转为内需。随着国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国内购物和餐饮率先恢复正常,旅游也将逐步恢复,如果有一半的境外旅游消费回归国内,将会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
疫情促进消费结构变化,刺激三大消费需求
疫情创造并强化了三大消费需求。一是疫情凸显中国居民对网络消费的依赖。中国网上购物渗透率逐年提高,增速一直保持在高位。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疫情持续期间,习惯网购的人继续通过电商平台购买食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一些便利店、菜店也开始提供送菜服务,美团、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创造了“非接触配送”方式,不仅进一步强化网民的购物习惯,而且也会对一些非网购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在抗击疫情期间,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了解疫情、社交互动的每日必读。因此,疫情增强了居民对网络的依赖,有利于疫情结束后网购增速的进一步提高。二是超市、菜店等实体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疫情持续期间,人们大幅度减少外出就餐,改为对粮油、生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实体店再次出现了排队的现象。表明消费者对超市、菜市场等的刚需仍然非常旺盛,超市、菜市场等实体业态将迎来新的增长期。三是由于疫情来临,很多人居家隔离,对日用生活消费品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口罩、防护服、消毒产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由于人们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疫情结束以后,人们对公共卫生产品的需求仍将高于疫情发生之前,公共卫生产品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服务消费恢复快,受抑消费报复性反弹
服务消费占据中国消费半壁江山,当前需求受到遏制,未来恢复速度较快。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服务供给的角度看,当前中国服务业景气指数明显高于制造业.2019年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一直处于扩张态势。疫情结束以后,服务业恢复稳定运行,将会有效提升服务消费的规模。
在疫情持续期间,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消费需求的实现时间出现了跨期。以旅游和餐饮消费为例,从近几年的消费需求看,旅游、外出就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2019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9.4%,快于同期商品零售额1.5个百分点。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封闭在家,当前旅游和外出就餐的消费需求无法实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疫情结束以后,消费需求会呈现报复性反弹。预计在疫情结束以后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餐饮消费将出现小高峰,此后转为正常的增速。今年的“五一”小长假、“端午节”小长假和暑期将是旅游消费释放的重点时段,此后的“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将会恢复到正常增长区间。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消费需求增速将继续保持在两位数。
3-6个月进入正常增长轨道,应重视补上供给短板
由于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力度前所未有,疫情持续时间或将比SARS时期有所缩短。疫情限制了境外消费,转化的内需将会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疫情抑制了消费行为,但却刺激了消费欲望,未来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很大,服务消费恢复增长的速度较快。疫情提升了公共卫生意识,强化了网购习惯,创造了新的消费增长点。而且,从非典时期的消费增长看,2003年消费增速显著下降,但是2004年消费增速达到13.3%,比2003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如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政策得当,预计疫情结束以后3-6个月,消费将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
为了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尽可能降低,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要稳步提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五险一金足额缴纳,调低个人收入所得税最高税率等方法,将初次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保障居民持久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消费增长奠定物质基础。二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当前,全球流行病发作频度不断增加,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最近几年流感疫情严重,死亡人数巨大。表明公共卫生用品需求已经从偶然的需求,转变为一个国家的长期性、战略性需求。因此,要加大公共卫生用品行业的投入,补上公共卫生用品的供给短板。三要大力支持物流快递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快速恢复生产。通过定向减税、中小企业专向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物流快递行业、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恢复产能,帮助这些行业度过难关,为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更好的供给条件。
本文作者赵萍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在疫情持续期间,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過消费需求的实现时间出现了跨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临,实体零售、旅游和餐饮消费、文化体育消费等受到较大影响。目前疫情顶点尚未确定,疫情持续时间有待观察,对消费带来的损失仍难以准确预测。但是,从全年来看,疫情对消费的损害可修复,预计疫情结束半年之内,消费或将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
疫情防控力度空前,消费损害时长或缩短
防控力度前所未有,居民防控意识显著提高,对消费的损害时间可能会比SARS更短。2003年防控SARS中国没有启动公共卫生一级响应,2008年汶川地震也没有启动公共卫生一级响应,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公共卫生一级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部分城市中断了城际长途客运,长三角、京津地区还停开了部分高铁,防控措施具体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居民的防护意识也是前所未有,不去公共场所,居家隔离,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成为很多中国人在疫情持续期间新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中国本病毒基因序列。中国的防控措施不仅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而且也有效提升了应对效果。例如,从2002年11月中国出现首个SARS病例,到2003年3月31日SARS的致病源成功分离,历时4个多月。而这次从2019年12月12日武汉市确认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到2020年1月27日广东省疾控中心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仅用1个月零5天的时间。SARS疫情从开始到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北京旅游警告,并从疫区名单中剔除(即所谓“双解除”),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对消费的损害时间也将远低于SARS。
境外消费转为内需,可带动消费增长1个点
这次疫情使巨大的海外消费转为内需,将有效带动国内消费增长。2003年,SARS疫情期间,中国境外旅游规模很小。但是,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旅游规模持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8年中国境外旅游消费规模达1200亿美元。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中国文化和旅游部1月24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1月28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根据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暂停受理、审批、签发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团队旅游、个人旅游(含深圳“一周一行”)签注。此外,一些国家采取了暂停外国公民入境和签证的措施。中国居民巨大的境外旅游消费,将会转为内需。随着国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国内购物和餐饮率先恢复正常,旅游也将逐步恢复,如果有一半的境外旅游消费回归国内,将会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
疫情促进消费结构变化,刺激三大消费需求
疫情创造并强化了三大消费需求。一是疫情凸显中国居民对网络消费的依赖。中国网上购物渗透率逐年提高,增速一直保持在高位。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疫情持续期间,习惯网购的人继续通过电商平台购买食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一些便利店、菜店也开始提供送菜服务,美团、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创造了“非接触配送”方式,不仅进一步强化网民的购物习惯,而且也会对一些非网购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在抗击疫情期间,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了解疫情、社交互动的每日必读。因此,疫情增强了居民对网络的依赖,有利于疫情结束后网购增速的进一步提高。二是超市、菜店等实体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疫情持续期间,人们大幅度减少外出就餐,改为对粮油、生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实体店再次出现了排队的现象。表明消费者对超市、菜市场等的刚需仍然非常旺盛,超市、菜市场等实体业态将迎来新的增长期。三是由于疫情来临,很多人居家隔离,对日用生活消费品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口罩、防护服、消毒产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由于人们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疫情结束以后,人们对公共卫生产品的需求仍将高于疫情发生之前,公共卫生产品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服务消费恢复快,受抑消费报复性反弹
服务消费占据中国消费半壁江山,当前需求受到遏制,未来恢复速度较快。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服务供给的角度看,当前中国服务业景气指数明显高于制造业.2019年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一直处于扩张态势。疫情结束以后,服务业恢复稳定运行,将会有效提升服务消费的规模。
在疫情持续期间,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消费需求的实现时间出现了跨期。以旅游和餐饮消费为例,从近几年的消费需求看,旅游、外出就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2019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9.4%,快于同期商品零售额1.5个百分点。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封闭在家,当前旅游和外出就餐的消费需求无法实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疫情结束以后,消费需求会呈现报复性反弹。预计在疫情结束以后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餐饮消费将出现小高峰,此后转为正常的增速。今年的“五一”小长假、“端午节”小长假和暑期将是旅游消费释放的重点时段,此后的“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将会恢复到正常增长区间。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消费需求增速将继续保持在两位数。
3-6个月进入正常增长轨道,应重视补上供给短板
由于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力度前所未有,疫情持续时间或将比SARS时期有所缩短。疫情限制了境外消费,转化的内需将会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疫情抑制了消费行为,但却刺激了消费欲望,未来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很大,服务消费恢复增长的速度较快。疫情提升了公共卫生意识,强化了网购习惯,创造了新的消费增长点。而且,从非典时期的消费增长看,2003年消费增速显著下降,但是2004年消费增速达到13.3%,比2003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如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政策得当,预计疫情结束以后3-6个月,消费将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
为了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尽可能降低,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要稳步提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五险一金足额缴纳,调低个人收入所得税最高税率等方法,将初次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保障居民持久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消费增长奠定物质基础。二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当前,全球流行病发作频度不断增加,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最近几年流感疫情严重,死亡人数巨大。表明公共卫生用品需求已经从偶然的需求,转变为一个国家的长期性、战略性需求。因此,要加大公共卫生用品行业的投入,补上公共卫生用品的供给短板。三要大力支持物流快递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快速恢复生产。通过定向减税、中小企业专向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物流快递行业、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恢复产能,帮助这些行业度过难关,为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更好的供给条件。
本文作者赵萍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在疫情持续期间,很多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只不過消费需求的实现时间出现了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