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地气”是时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语,是说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盲目行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曾说过:“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当下,由于许多地区高考模式的变化,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在高考中下降。而政治课教学也陷入了困境。这除了与高考的引领作用有关,也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如在教学中,教学模式还一以贯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该学会“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怎样“接地气”呢?
一、接学生实际的“地气”
学生实际的“地气”,应该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学生认知实际;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等。
政治课教学不受学生待见,更多的是因为许多的政治课课堂脱离了学生的上述实际。政治课给了学生一个错误印象,以为政治就是脱离生活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一些口号,与我们的生活毫无交集。政治课课堂也成了说“官话、套话、大话”的场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一种原则性描述,它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将其具象化。政治课教学要理直气壮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但由于科学理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前瞻性、意识形态的统领性强的特点,而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以及对理论的认知能力上的实际情况,如果单纯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和说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其难以在心理上认同,也就失去了课程在学生认知中的合适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揣摩学生在课程接受上能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既不能削弱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又不能把政治课变成脱离实际的高调空谈。
例如文化生活模块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节,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融入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但由于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往往对负面的事件、消息了解得更多,容易使其思想行为以及认知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实际设计教学,不仅不能达成课程目标,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隔膜。接学生实际的“地气”才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接乡土教育资源的“地气”
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具有较大范围的适配性,所以教材资源未必是个性化教学的最好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最大限度挖掘乡土资源,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能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教学资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用鲜活的身边事例解答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起来。
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知识点,课文的文本资源很泛化,而学生对于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课题又缺乏必要的认知,如果我们仅仅从课文的文本出发,或者掘取一些离学生实际太远的事实事例,可能会使学生堕入云里雾里。而如果我们能从乡土经济发展中学生能直接感知的事实入手,那就必然能激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如从本地的创新能力看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本地的经济结构模式看本地经济的竞争力等等,这就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实用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亲近课程。
三、教学模式要“接地气”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在参与中获得快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师还肩负着这个传统的师者的使命,但教师必须放下身段,贴近学生,才能使课程充满魅力。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亲历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接地气”,这当然是一个很难穷尽的话题,笔者于此谈一点自身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广大同仁共同努力,迎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春天。
(责任编辑袁妮)
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怎样“接地气”呢?
一、接学生实际的“地气”
学生实际的“地气”,应该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学生认知实际;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等。
政治课教学不受学生待见,更多的是因为许多的政治课课堂脱离了学生的上述实际。政治课给了学生一个错误印象,以为政治就是脱离生活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一些口号,与我们的生活毫无交集。政治课课堂也成了说“官话、套话、大话”的场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一种原则性描述,它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将其具象化。政治课教学要理直气壮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但由于科学理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前瞻性、意识形态的统领性强的特点,而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以及对理论的认知能力上的实际情况,如果单纯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和说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其难以在心理上认同,也就失去了课程在学生认知中的合适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揣摩学生在课程接受上能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既不能削弱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又不能把政治课变成脱离实际的高调空谈。
例如文化生活模块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节,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融入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但由于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往往对负面的事件、消息了解得更多,容易使其思想行为以及认知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实际设计教学,不仅不能达成课程目标,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隔膜。接学生实际的“地气”才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接乡土教育资源的“地气”
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具有较大范围的适配性,所以教材资源未必是个性化教学的最好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最大限度挖掘乡土资源,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能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教学资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用鲜活的身边事例解答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起来。
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知识点,课文的文本资源很泛化,而学生对于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课题又缺乏必要的认知,如果我们仅仅从课文的文本出发,或者掘取一些离学生实际太远的事实事例,可能会使学生堕入云里雾里。而如果我们能从乡土经济发展中学生能直接感知的事实入手,那就必然能激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如从本地的创新能力看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本地的经济结构模式看本地经济的竞争力等等,这就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实用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亲近课程。
三、教学模式要“接地气”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在参与中获得快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师还肩负着这个传统的师者的使命,但教师必须放下身段,贴近学生,才能使课程充满魅力。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亲历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接地气”,这当然是一个很难穷尽的话题,笔者于此谈一点自身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广大同仁共同努力,迎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春天。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