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证券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三次股票买卖的高潮。但其中1910年的橡胶股票风潮,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志强,是之前几次危机所不能及的。也正是这次风潮,直接压垮清政府财政,进而引发辛亥革命,使存续296年的清王朝成为绝响。
关键词:股票投机;国家救市;辛亥革命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这其中金融工具的参与举足重轻。作为近代中国工商业以及金融中心的上海,它的股市发展也许可以一斑窥豹,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证券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三次股票买卖的高潮。这三次高潮为时均不长,彼此间前后也无紧密联系,但在变动剧烈的近代中国,它们对整个国家经济乃至国家命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第三次股票投资演变的投机风潮——“橡皮股票风潮”甚至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后中国的证券行业步入低谷,但股票在金融活动中得独特作用,以及民众对股票的逐渐认识使得“股票”这一清末新事物并没有完全消失匿迹于旧上海,相反,在时间与机遇的双重垂青下,它会以更加高更猛进的势头从新席卷整个上海乃至大清朝。在时隔近三十年之后的1910年,股票重新席卷上海,只不过这次买卖的对象不是中国名族企业的企业股票,而是很中国人都不熟悉的外国橡胶公司股票。这次股票投机风潮惨痛结果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也被称为压死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危机被称为“橡皮股票风潮”。
1903年福特公司的建立以及流水生产线的运用,使得汽车业迅速发展,橡胶需求量大幅上升,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新兴产业的原材料,一度十分紧俏。在汽车风靡的同时,三轮车、人力车等也紧接着换上了橡胶轮胎,胶鞋、橡胶雨衣使得人们在暴雨天也可以照样出门,风靡一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对橡胶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例如美国的橡胶进口值1908年为5700万美元,1909年就急增至7000万美元左右。《北华捷报》1910年5月13日通讯“橡胶市场”英国橡胶进口值1908年为84万英镑,1909年便增为141万英镑。B.R.M ichell:《Abstract ofBritishHistoricalStatistics》第301页,1962年。转引自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1页。但橡胶的生产和供应由于生产周期长、以及受限于当时技术的发展等客观因素,导致短时间内供给量不可能迅速增长,因此国际市场上橡胶供不应求,一定时间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必然。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大量商人携资前往东南亚买地种植橡胶,据《泰晤士报》估计,从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泰晤士报》这些公司有些地还没有开垦出来,就已经把收益打包成股票在上海上市,大肆招徕资金,但是还遭到了哄抢。当时上海作为国际橡胶中心,投机者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投机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只是因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导致最后的危机结果尤为剧烈。
在这繁荣背后有几种推动力是尤为值得注意的。首先,我们要提到一个英国投机者——麦边,在国际橡胶价格大幅走高之时,他意识到一个极好的投机机会的到来。1903年,麦边在上海设立蓝格志拓植公司,号称公司在东南亚经营橡胶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等,但其实只是一个皮包公司。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页,银行周报社编,台湾1970年影印本。通过在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的长期报道打响了公司知名度,然后伙同员工人为操作股票价格,哄抬股价。并且,为了稳定股东,他每3个月召开股东大会发放红利,每股红利高达12两5钱银子,相当于今天的2125元,利润率之高令人咋舌。另一方面,麦边利用银行出身优势,打通关系,使汇丰一线外资银行允许格兰志股票质押贷款。这一切都使格兰志股票大幅虚高,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页,银行周报社编,台湾1970年影印本。其余公司纷纷炮制,如地傍橡树公司股票、柯罗麻公司股票等。1910年3、4月间,上海橡胶股票成交价格最高价记录不断被刷新。但此时,多数是空盘交易,现银交易已经不多。股市泡沫已经濒于破裂边缘。另一方面,钱庄的介入,导致这场投机闹剧迅速演化成全国金融危机。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钱庄、银号、票号等在上海遍地开花,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最为著名。它们与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同为维持清朝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在这次投机中,钱庄也参与了橡胶股票的投机。一方面,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并且同意以橡胶股票作抵押。并且为了加大放贷量,钱庄甚至向外国银行拆借,在橡胶股票急剧升温的初始,一些外资银行如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承做橡胶股票的押款业务。这些都坚定了投机者争相购买的信心,在外国银行和上海钱庄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上海橡胶股票泡沫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钱庄自己也直接参与橡胶股票投机。一时呈“投出多年的积蓄尚且不以为足,进而变卖家人的衣装、首饰等物,竞相购买橡胶股票”之势。《通商汇纂》明治43年第59号:“上海经济界的恐慌经过”。转引自上引菊池贵晴文。当时钱庄参与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陈逸卿,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一方面他是正元钱庄的主人另一方面也是外资银行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利华银行的买办,他联合兆康钱庄的主人戴嘉宝、谦余钱庄的主人陆达生,并纠合森源、元丰、会大、协丰、晋大等钱庄调剂头寸,联合成一个超级橡胶股票投机集团。上引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47页。据粗略估算,华商在这次橡胶股票投机中于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总计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上海的投资额见《通商汇纂》明治44年第22号,伦敦的投资额见《北华捷报》1910年9月23日。均转引自菊池贵晴
上引文。至此,上海钱庄可以调动的资金几乎全被橡皮股票公司所吸引。《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第4号:《上海的恐慌》。转引自菊池贵晴上引文。幕后策划者已准备就绪,纷纷暗中抛出股票,撤出橡胶股票市场。 1910年4月初,上海外资银行首先意识到金融泡沫的即将破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停止贷款给钱庄,同时宣布不再承做此类橡皮股票的质押贷款业务。《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第4号:《上海的恐慌》。雪上加霜的是,橡胶最大消费国美国突然宣布紧缩政策,橡胶价格直线下跌。这些利空消息传到上海后,那些曾经极端迷信橡皮般票的抢购者,纷纷赶紧将股票抛出。上海最大橡胶庄家陈逸卿首当其冲,7月21日,正元、谦余钱庄倒闭;22日,兆康、森源钱庄倒闭;23日,元丰倒闭;24日,会大、协丰、晋大倒闭。《上海钱庄史料》第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钱庄虽然倒闭了,但是这三家钱庄在筹集投机资金时曾经先后发出庄票600万两,其中有359张远期庄票落在外国银行手里,总价值约140万两。陈逸卿、戴嘉宝还从花旗银行、华比银行和怡和洋行借得100万两巨款,存放于三家钱庄。在当时外国侵略的大背景下,偿还外资银行债务迫在眉睫。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有数十家工厂,有工人三十万,这些工厂每日发放工资都是向钱庄进行抵押贷款,各厂再持钱庄开出的庄票向外国银行领取现银发放工资。现在外国银行拒不接受钱庄开出的庄票,各工厂工资没有着落,使橡皮风潮引起的危机更加尖锐了。面对这种形势,上海道台蔡乃煌想,迅速将此事汇报给两江总督张人骏,谎称钱庄欠外国银行的钱是上海商家向洋行订货的贷款,若官府不协助清理,将影响国际贸易,造成外交事件。随后,由清政府出面,由上海道台会同上海商会,向汇丰、麦加利、德华、道胜等九家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扣除150两作为抵合三家倒闭钱庄的庄票,此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10月份,已缓解危机的清政府经济因为上海钱庄龙头源丰润突然倒闭,而重新危机四伏。原由清政府刚刚签了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由于赔款金额巨大,先由各地统一汇集到上海然后赔偿给列强,在等待赔款期间,这笔钱经由严义彬保管,他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源丰润的老板,同时他手上有好几家钱庄,股灾期间,严老板其他钱庄损失惨重,于是他用赔款弥补亏损。9月末,政府逼迫源丰润马上交出这2000万两赔款时,源丰润被釜底抽薪,轰然倒塌了。一时间,整个上海几乎所有产业全部停工,几十万工人失业。这2000万两的亏空给本来就已经奄奄一息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而在陈逸卿橡胶投机亏损中有350万两是来自川路公司的,而这些钱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钱,至此民心彻底涣散了。由此发酵开来,整个大清政府的金融系统几近崩溃,人民失望、愤怒情绪达到顶峰。次年,清政府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这直接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人们在武昌打响了灭绝清政府的第一枪。275年十二帝,大清国由此绝响。谁会想到,橡胶风潮为清政府的彻底崩溃埋下了导火索,而蝴蝶翅膀的轻轻一翼只是上海滩那一张张的股票。(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股票投机;国家救市;辛亥革命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这其中金融工具的参与举足重轻。作为近代中国工商业以及金融中心的上海,它的股市发展也许可以一斑窥豹,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证券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三次股票买卖的高潮。这三次高潮为时均不长,彼此间前后也无紧密联系,但在变动剧烈的近代中国,它们对整个国家经济乃至国家命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第三次股票投资演变的投机风潮——“橡皮股票风潮”甚至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后中国的证券行业步入低谷,但股票在金融活动中得独特作用,以及民众对股票的逐渐认识使得“股票”这一清末新事物并没有完全消失匿迹于旧上海,相反,在时间与机遇的双重垂青下,它会以更加高更猛进的势头从新席卷整个上海乃至大清朝。在时隔近三十年之后的1910年,股票重新席卷上海,只不过这次买卖的对象不是中国名族企业的企业股票,而是很中国人都不熟悉的外国橡胶公司股票。这次股票投机风潮惨痛结果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也被称为压死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危机被称为“橡皮股票风潮”。
1903年福特公司的建立以及流水生产线的运用,使得汽车业迅速发展,橡胶需求量大幅上升,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新兴产业的原材料,一度十分紧俏。在汽车风靡的同时,三轮车、人力车等也紧接着换上了橡胶轮胎,胶鞋、橡胶雨衣使得人们在暴雨天也可以照样出门,风靡一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对橡胶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例如美国的橡胶进口值1908年为5700万美元,1909年就急增至7000万美元左右。《北华捷报》1910年5月13日通讯“橡胶市场”英国橡胶进口值1908年为84万英镑,1909年便增为141万英镑。B.R.M ichell:《Abstract ofBritishHistoricalStatistics》第301页,1962年。转引自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1页。但橡胶的生产和供应由于生产周期长、以及受限于当时技术的发展等客观因素,导致短时间内供给量不可能迅速增长,因此国际市场上橡胶供不应求,一定时间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必然。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大量商人携资前往东南亚买地种植橡胶,据《泰晤士报》估计,从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泰晤士报》这些公司有些地还没有开垦出来,就已经把收益打包成股票在上海上市,大肆招徕资金,但是还遭到了哄抢。当时上海作为国际橡胶中心,投机者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投机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只是因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导致最后的危机结果尤为剧烈。
在这繁荣背后有几种推动力是尤为值得注意的。首先,我们要提到一个英国投机者——麦边,在国际橡胶价格大幅走高之时,他意识到一个极好的投机机会的到来。1903年,麦边在上海设立蓝格志拓植公司,号称公司在东南亚经营橡胶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等,但其实只是一个皮包公司。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页,银行周报社编,台湾1970年影印本。通过在各大报纸头版头条的长期报道打响了公司知名度,然后伙同员工人为操作股票价格,哄抬股价。并且,为了稳定股东,他每3个月召开股东大会发放红利,每股红利高达12两5钱银子,相当于今天的2125元,利润率之高令人咋舌。另一方面,麦边利用银行出身优势,打通关系,使汇丰一线外资银行允许格兰志股票质押贷款。这一切都使格兰志股票大幅虚高,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页,银行周报社编,台湾1970年影印本。其余公司纷纷炮制,如地傍橡树公司股票、柯罗麻公司股票等。1910年3、4月间,上海橡胶股票成交价格最高价记录不断被刷新。但此时,多数是空盘交易,现银交易已经不多。股市泡沫已经濒于破裂边缘。另一方面,钱庄的介入,导致这场投机闹剧迅速演化成全国金融危机。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钱庄、银号、票号等在上海遍地开花,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最为著名。它们与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同为维持清朝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在这次投机中,钱庄也参与了橡胶股票的投机。一方面,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并且同意以橡胶股票作抵押。并且为了加大放贷量,钱庄甚至向外国银行拆借,在橡胶股票急剧升温的初始,一些外资银行如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承做橡胶股票的押款业务。这些都坚定了投机者争相购买的信心,在外国银行和上海钱庄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上海橡胶股票泡沫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钱庄自己也直接参与橡胶股票投机。一时呈“投出多年的积蓄尚且不以为足,进而变卖家人的衣装、首饰等物,竞相购买橡胶股票”之势。《通商汇纂》明治43年第59号:“上海经济界的恐慌经过”。转引自上引菊池贵晴文。当时钱庄参与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陈逸卿,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一方面他是正元钱庄的主人另一方面也是外资银行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利华银行的买办,他联合兆康钱庄的主人戴嘉宝、谦余钱庄的主人陆达生,并纠合森源、元丰、会大、协丰、晋大等钱庄调剂头寸,联合成一个超级橡胶股票投机集团。上引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46、47页。据粗略估算,华商在这次橡胶股票投机中于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总计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上海的投资额见《通商汇纂》明治44年第22号,伦敦的投资额见《北华捷报》1910年9月23日。均转引自菊池贵晴
上引文。至此,上海钱庄可以调动的资金几乎全被橡皮股票公司所吸引。《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第4号:《上海的恐慌》。转引自菊池贵晴上引文。幕后策划者已准备就绪,纷纷暗中抛出股票,撤出橡胶股票市场。 1910年4月初,上海外资银行首先意识到金融泡沫的即将破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停止贷款给钱庄,同时宣布不再承做此类橡皮股票的质押贷款业务。《支那调查报告书》第1卷第4号:《上海的恐慌》。雪上加霜的是,橡胶最大消费国美国突然宣布紧缩政策,橡胶价格直线下跌。这些利空消息传到上海后,那些曾经极端迷信橡皮般票的抢购者,纷纷赶紧将股票抛出。上海最大橡胶庄家陈逸卿首当其冲,7月21日,正元、谦余钱庄倒闭;22日,兆康、森源钱庄倒闭;23日,元丰倒闭;24日,会大、协丰、晋大倒闭。《上海钱庄史料》第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钱庄虽然倒闭了,但是这三家钱庄在筹集投机资金时曾经先后发出庄票600万两,其中有359张远期庄票落在外国银行手里,总价值约140万两。陈逸卿、戴嘉宝还从花旗银行、华比银行和怡和洋行借得100万两巨款,存放于三家钱庄。在当时外国侵略的大背景下,偿还外资银行债务迫在眉睫。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有数十家工厂,有工人三十万,这些工厂每日发放工资都是向钱庄进行抵押贷款,各厂再持钱庄开出的庄票向外国银行领取现银发放工资。现在外国银行拒不接受钱庄开出的庄票,各工厂工资没有着落,使橡皮风潮引起的危机更加尖锐了。面对这种形势,上海道台蔡乃煌想,迅速将此事汇报给两江总督张人骏,谎称钱庄欠外国银行的钱是上海商家向洋行订货的贷款,若官府不协助清理,将影响国际贸易,造成外交事件。随后,由清政府出面,由上海道台会同上海商会,向汇丰、麦加利、德华、道胜等九家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扣除150两作为抵合三家倒闭钱庄的庄票,此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10月份,已缓解危机的清政府经济因为上海钱庄龙头源丰润突然倒闭,而重新危机四伏。原由清政府刚刚签了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由于赔款金额巨大,先由各地统一汇集到上海然后赔偿给列强,在等待赔款期间,这笔钱经由严义彬保管,他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源丰润的老板,同时他手上有好几家钱庄,股灾期间,严老板其他钱庄损失惨重,于是他用赔款弥补亏损。9月末,政府逼迫源丰润马上交出这2000万两赔款时,源丰润被釜底抽薪,轰然倒塌了。一时间,整个上海几乎所有产业全部停工,几十万工人失业。这2000万两的亏空给本来就已经奄奄一息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而在陈逸卿橡胶投机亏损中有350万两是来自川路公司的,而这些钱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钱,至此民心彻底涣散了。由此发酵开来,整个大清政府的金融系统几近崩溃,人民失望、愤怒情绪达到顶峰。次年,清政府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这直接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人们在武昌打响了灭绝清政府的第一枪。275年十二帝,大清国由此绝响。谁会想到,橡胶风潮为清政府的彻底崩溃埋下了导火索,而蝴蝶翅膀的轻轻一翼只是上海滩那一张张的股票。(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