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人,有的依然活跃,有的销声匿迹,在评价他们的时候,茅于轼表现出了宽容和多元,他特别寄语当代中青年经济学者,要解放思想,能容纳不同的意见。
莫干山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磁场,它吸引着老中青三代经济学者和企业家前来“朝圣”,这些活动,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官方如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的几次莫干山会议,民间则如近期由搜狐财经、人文经济学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钓鱼台国宾馆共同举行 “莫干山:1984的创新与动力”的峰会,茅于轼、周其仁、张维迎、陈志武、姚洋、卢锋、刘永好、梁建章等经济学家、企业家参会,为当下的中国改革给出建言。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界的元老,茅于轼始终是经济学界最受尊崇的老人之一,其声望之高,声誉之隆,让后生晚辈们仰止,像陈志武这样的经济学大腕,也以受到茅老的夸奖而自豪。
重要的是现在
记者:尽管你当年没有上莫干山,会议仍然得到了包括你在内的老一辈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如今回头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茅于轼:整整三十年了,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一些人跟我谈起过这个会议,很活跃,这给我很深的印象。1984年的时候,时代背景很特殊,1983年是清除精神污染,把西方的东西都看成是坏东西。莫干山会议,开始用了一点西方的经济学。应该说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但是当时尊重、理解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人可以说没有。后来我们才慢慢理解了企业性质的理论,那是1991年吧。1984年跟1991年相差七年,就是七年之后,我们才懂得产权的重要性。莫干山会议讨论的是价格的重要性。其实价格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产权。
记者:你刚才提到虽然没有参加过这个会议,但有些人向你透露过这个会议的一些细节,是哪些人呢?
茅于轼:我记得有徐景安,张维迎,好像还有还高尚全。
记者:近年莫干山会议的活动是比较多的,6月21日的活动你还亲自参加,感觉这种会议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茅于轼:这一次纪念活动大部分发言的人谈的东西,与莫干山会议其实不是很密切,原因是三十年过去了,印象越来越淡了,他们关心的是当前的问题,所以更多是讲现实。因为我耳朵不好,那天开会除了放映的幻灯片我有印象,他们讲的话我就没听进去。张维迎讲了经济学的新思潮,这个跟原来的莫干山会议关系不大。梁建章讲的就是计划生育的事,跟莫干山会议也没关系。
记者:你所见到的昔日参加会议的人重上莫干山,是不是能看到他们身上还保持着一种改革的锐利?他们的思想跟那个时代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
茅于轼:确实有很大变化,在莫干山会议上有一些很活跃的人,现在销声匿迹,没动静了,例如说田源吧,他在莫干山会议上非常活跃,以后他还活跃了一段时间,后来慢慢的他就淡出了。这是个人的选择吧,发挥自己的长处并没错。至于坚持研究改革,研究经济学,这里有一些比如华生、张维迎还是继续在这方面有探索、有贡献的。
记者:你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关于价格双轨制的一些争议有什么看法?
茅于轼:重上莫干山活动中没有人提价格双轨制的事。价格双轨制是谁发明的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确实对中国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经常拿我们跟苏联比较,苏联是休克疗法,一下把老的都废了,推向市场。我们是双轨制,两个都同时存在,计划经济还保留,另外开一个市场。我们这条路比苏联就好得多了,苏联那个做法,整个国民经济大倒退啊,老百姓生活水平降低。我们呢,这三十多年一路是高歌猛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跟价格双轨制有密切的关系,我觉得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不止是纪念
记者:很多人把莫干山会议看成改革开放时代经济领域的头等大事,莫干山现在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磁场,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经济工作者和研究者前来。你觉得莫干山会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比如,成为改革者们聚集的新的场地,或者有一种精神的传承。
茅于轼:我比较同意这个判断。后来的莫干山会议是老中青都有参加的。大家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开会呢?大概有一种希望,就是希望恢复1984年莫干山会议时思想的活跃,以及大家对社会的关心。现在有点叫人失望,大家关心的是赚钱,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那个时代比较就差了一点。所以现在纪念莫干山会议的各种活动,实际上是希望重新启动改革。
记者:现在的莫干山会议或纪念活动是不是成了程序化或形式上的东西,跟当时思想解放的氛围是不是有一定的差别?
茅于轼:是啊,那个时候思想很解放,但是我也说过那个时候的理论准备是不够的,因为当时理论界对于现代经济学的了解非常非常欠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不一样了,大学老师,包括研究生,他们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远远超过三十年以前。这样有助于我们今后少走些弯路。从经济学水平来讲,现在的水平远远超过那个时候,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现在的环境都要超过那个时候。但是现在的活跃力就不够了,不像那个时候思想解放,我觉得莫干山会议的一个标志就是思想解放,现在我们还有好多事不敢想。我们的思想每解放一次,国家就有一次大的进步,不敢解放思想,老在别人的框框里找东西,就没有大的进步。解放思想对中国始终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个是我的基本看法。
记者:请你对当代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说几句话。
茅于轼:我还是希望他们解放思想,要敞开自己的头脑,要容纳不同的意见,能够从逻辑上作出判断。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在经济学界,茅于轼声望很高,他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反对政府介入太多,在民间,他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莫干山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磁场,它吸引着老中青三代经济学者和企业家前来“朝圣”,这些活动,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官方如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的几次莫干山会议,民间则如近期由搜狐财经、人文经济学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钓鱼台国宾馆共同举行 “莫干山:1984的创新与动力”的峰会,茅于轼、周其仁、张维迎、陈志武、姚洋、卢锋、刘永好、梁建章等经济学家、企业家参会,为当下的中国改革给出建言。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界的元老,茅于轼始终是经济学界最受尊崇的老人之一,其声望之高,声誉之隆,让后生晚辈们仰止,像陈志武这样的经济学大腕,也以受到茅老的夸奖而自豪。
重要的是现在
记者:尽管你当年没有上莫干山,会议仍然得到了包括你在内的老一辈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如今回头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茅于轼:整整三十年了,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一些人跟我谈起过这个会议,很活跃,这给我很深的印象。1984年的时候,时代背景很特殊,1983年是清除精神污染,把西方的东西都看成是坏东西。莫干山会议,开始用了一点西方的经济学。应该说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但是当时尊重、理解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人可以说没有。后来我们才慢慢理解了企业性质的理论,那是1991年吧。1984年跟1991年相差七年,就是七年之后,我们才懂得产权的重要性。莫干山会议讨论的是价格的重要性。其实价格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产权。
记者:你刚才提到虽然没有参加过这个会议,但有些人向你透露过这个会议的一些细节,是哪些人呢?
茅于轼:我记得有徐景安,张维迎,好像还有还高尚全。
记者:近年莫干山会议的活动是比较多的,6月21日的活动你还亲自参加,感觉这种会议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茅于轼:这一次纪念活动大部分发言的人谈的东西,与莫干山会议其实不是很密切,原因是三十年过去了,印象越来越淡了,他们关心的是当前的问题,所以更多是讲现实。因为我耳朵不好,那天开会除了放映的幻灯片我有印象,他们讲的话我就没听进去。张维迎讲了经济学的新思潮,这个跟原来的莫干山会议关系不大。梁建章讲的就是计划生育的事,跟莫干山会议也没关系。
记者:你所见到的昔日参加会议的人重上莫干山,是不是能看到他们身上还保持着一种改革的锐利?他们的思想跟那个时代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
茅于轼:确实有很大变化,在莫干山会议上有一些很活跃的人,现在销声匿迹,没动静了,例如说田源吧,他在莫干山会议上非常活跃,以后他还活跃了一段时间,后来慢慢的他就淡出了。这是个人的选择吧,发挥自己的长处并没错。至于坚持研究改革,研究经济学,这里有一些比如华生、张维迎还是继续在这方面有探索、有贡献的。
记者:你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关于价格双轨制的一些争议有什么看法?
茅于轼:重上莫干山活动中没有人提价格双轨制的事。价格双轨制是谁发明的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确实对中国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经常拿我们跟苏联比较,苏联是休克疗法,一下把老的都废了,推向市场。我们是双轨制,两个都同时存在,计划经济还保留,另外开一个市场。我们这条路比苏联就好得多了,苏联那个做法,整个国民经济大倒退啊,老百姓生活水平降低。我们呢,这三十多年一路是高歌猛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跟价格双轨制有密切的关系,我觉得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不止是纪念
记者:很多人把莫干山会议看成改革开放时代经济领域的头等大事,莫干山现在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磁场,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经济工作者和研究者前来。你觉得莫干山会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比如,成为改革者们聚集的新的场地,或者有一种精神的传承。
茅于轼:我比较同意这个判断。后来的莫干山会议是老中青都有参加的。大家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开会呢?大概有一种希望,就是希望恢复1984年莫干山会议时思想的活跃,以及大家对社会的关心。现在有点叫人失望,大家关心的是赚钱,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那个时代比较就差了一点。所以现在纪念莫干山会议的各种活动,实际上是希望重新启动改革。
记者:现在的莫干山会议或纪念活动是不是成了程序化或形式上的东西,跟当时思想解放的氛围是不是有一定的差别?
茅于轼:是啊,那个时候思想很解放,但是我也说过那个时候的理论准备是不够的,因为当时理论界对于现代经济学的了解非常非常欠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不一样了,大学老师,包括研究生,他们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远远超过三十年以前。这样有助于我们今后少走些弯路。从经济学水平来讲,现在的水平远远超过那个时候,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现在的环境都要超过那个时候。但是现在的活跃力就不够了,不像那个时候思想解放,我觉得莫干山会议的一个标志就是思想解放,现在我们还有好多事不敢想。我们的思想每解放一次,国家就有一次大的进步,不敢解放思想,老在别人的框框里找东西,就没有大的进步。解放思想对中国始终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个是我的基本看法。
记者:请你对当代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说几句话。
茅于轼:我还是希望他们解放思想,要敞开自己的头脑,要容纳不同的意见,能够从逻辑上作出判断。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在经济学界,茅于轼声望很高,他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反对政府介入太多,在民间,他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