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职业杀手的故事,中外已有多部电影做过各种各样地演绎,但似乎还没有任何一部能如此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而别具一格。它的名字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终极追辑令》、《杀手莱昂》等许多种,但那种极度张扬的力度和细腻情感的表达,却仿佛是唯一的。这部影片我不记得看了几回,只记得每一次的怦然心动以及心动之后的震撼。已经淹没在太多平庸和繁琐的生活背后的情感像火把一样在刹那间被点燃,已经为观看太多空洞的影片变得麻木的审美能力忽然尖锐起来,敏感起来,它就像是布满了神经末梢的一根钉子,深深地楔入到灵魂深处。
由意大利来法国谋生的列昂,是一个孤独的雇佣杀手。作为一种视觉冲击的演绎,吕克·贝松只用了5分钟便让我们明白:冷酷无情、无所畏惧的列昂是一位天生的杀手。而杀手并非杀人狂,对于列昂,杀手只意味着一份职业,就像有的人是医生、有的人是教师,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的别无选择、非此不可。当我们习惯于把“杀手”简单地定义为“坏人”之际,善恶之间的判断似乎是分明的,但可能失去的却是一种更具有人性的观察。因此,影片并没有使用好莱坞的惯用手法——大量的、直接的暴力场面,而是始终把列昂隐藏起来——出其不意的出现,转瞬即逝的身影,在阴影中最后出现,完成任务并再次隐没在黑暗里。那个充满疲惫的背影,真实地充盈着一种冷酷,一种将生命的意义完全置于自己工作背后的冷酷无情。
他甚至不是为了钱。当他走进那家咖啡馆,突然变得害臊起来,向老板托尼嗫嚅着说起钱的时候,令人有无比的心痛:10次卖命得来的报酬,他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生命本身及其代价都被保存在可疑的托尼那里。哪怕被托尼出卖了之后,他还天真地以为玛迪达可以去托尼那儿享受这笔不知其数的“血钱”。其实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或者说一切似乎早已注定,只是他始终被蒙在鼓里。
他的信条是“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永远保持清醒”。每晚,他戴着墨镜,手里拿枪,坐在沙发上睡觉。他的房间里永远那么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简洁而单调,就像他生命的孤独一样,自然而又必须地拒绝着温柔和矫饰。唯一也许能慰籍他的心灵的,大概只有那盆茂盛的花,他似乎把它当成自己的灵魂来培育。是。他总是慢慢地、细心地浇灌着这一株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舍弃的灵魂之绿,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似乎又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如果忘记他夺人性命于一瞬的杀手本领,这甚至就是个纯粹的都市农民了。这也许不是他生存的意义,但却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的一种未泯的天真,于是他的生命在这里丰满起来,而他的感情和灵魂,仿佛和我们一样,在面对人性的脆弱、生命的无助时,只能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寻找自己的缩影,而生命似乎也就定格在了那一刻;
列昂身上具有一种黑暗般的魅力,并在暗处保持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他像上帝一般,在不可见之处,像一把剑样悬在许多人的头顶,这也许正是生命本身的脆弱与虚无,但这种脆弱和虚无又何尝不是列昂自己的呢?他干脆利落地完成一单生意,买牛奶,回到家,取下所有的装备,开始淋浴……那一刻,我们看不到他成功的快感,看到的只是他赤裸的无助与疲惫。随后,他细心地熨衣服、喷花肥,一个人到空荡荡地影院津津有味地看歌舞片,一个中年男人的落寞与孤寂与银幕上的热闹歌舞形成了巨大的反讽,在虚幻的欢笑声中,生命具有了更大的孤独意味。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最大的快乐是分享,最大的幸福是给与,也只有欢笑和痛苦的并存,心灵的天平才不至于倾倒,但列昂,在夺取着别人的生命的同时,自己也在孤独中消磨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没有玛迪达的闯入,他会活得更好吗?
无疑,他完全可能活得更长久、更安全,起码他的手不会因柔情而发抖,谈生意不会因难舍而迟到,杀人不会因牵挂而受伤。事实上,当这个全家被杀的小女孩捧着牛奶来到他的门外求救的时候,他的杀手生涯也就结束了。从来得不到温情与呵护、满嘴谎言的问题女孩玛迪达无依无助地闯进了他的生活。夜间,他忽然跳起身,装上消声器,将枪口对准玛迪达睡梦中的头颅——他必须让她从自己的世界消失。杀手的冰雪世界容不得一点点地溶化,杀手的冷酷生命也容不得一点点地温情,否则就只有沉堕和泯灭。
身体的创伤真的是与心灵的补偿成反比的吗?生命个体的存在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才是完整的?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又可以让生活的美丽维持多久?这些并不永恒的追问在他们复仇的道路上到处写满了答案。
就像人生的厄运总是无法逃避一样,找到他的也是他遭遇的是他有生以来最强大也最不可战胜的敌人:比黑社会更疯狂的警察。他的悲剧是注定的,在一群全副武装的警察以正义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场围剿中,他已无路可逃。尤其是那个边谈贝多芬边杀人的警察“老大”,已经彻底地泯灭了人性,却因为占据了权力位置而可以合法的身份为所欲为,这已经不再是生活的丑恶,而是生活本身的双重丑恶,同时也是人性的双重荒谬。于是,列昂和玛迪达的命运已经不再是故事的悬念,而是一种对人生与人性的拷问。
在血战中,对方用上了所有的武器,而列昂用上了一个杀手所有的极限生存智慧。但他终究还是逃不掉的,当他满面血污地走向咫尺之隔的大门时,在一个惊心动魄的主观镜头中,逐渐倾斜的地面宣告了他的死亡。他死了……他曾对玛迪达说:“你不会失去了。我刚尝到人生的喜悦。”但是他死了。一个杀手的时代结束了,可一切并没有结束,巨大的爆炸以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毁灭了一切——杀手与“老大”,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忍,一同在巨大的火光中化为灰烬。也许应该感谢贝松的理想主义,面对无法战胜的巨大的共性权力,个体生命的意义在玉石俱焚中被极端地放大了,贝松起码让我们获得了暂时的满足。
玛迪达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她回到学校,把那株无根的兰花种到了大地之上。也许新的希望又将产生,也许爱的种子又会萌发,也许一切行将逝去,也许一切又会再次上演……列昂不会再知道,但人们的心知道。
可是,经过了那样的惨烈、那样的同生共死之后,玛迪达真的能够回归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吗?如果说列昂的命运是一种死亡的隐喻的话,那么玛迪达的命运又会不会是一种生存的悖论呢?
由意大利来法国谋生的列昂,是一个孤独的雇佣杀手。作为一种视觉冲击的演绎,吕克·贝松只用了5分钟便让我们明白:冷酷无情、无所畏惧的列昂是一位天生的杀手。而杀手并非杀人狂,对于列昂,杀手只意味着一份职业,就像有的人是医生、有的人是教师,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的别无选择、非此不可。当我们习惯于把“杀手”简单地定义为“坏人”之际,善恶之间的判断似乎是分明的,但可能失去的却是一种更具有人性的观察。因此,影片并没有使用好莱坞的惯用手法——大量的、直接的暴力场面,而是始终把列昂隐藏起来——出其不意的出现,转瞬即逝的身影,在阴影中最后出现,完成任务并再次隐没在黑暗里。那个充满疲惫的背影,真实地充盈着一种冷酷,一种将生命的意义完全置于自己工作背后的冷酷无情。
他甚至不是为了钱。当他走进那家咖啡馆,突然变得害臊起来,向老板托尼嗫嚅着说起钱的时候,令人有无比的心痛:10次卖命得来的报酬,他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生命本身及其代价都被保存在可疑的托尼那里。哪怕被托尼出卖了之后,他还天真地以为玛迪达可以去托尼那儿享受这笔不知其数的“血钱”。其实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或者说一切似乎早已注定,只是他始终被蒙在鼓里。
他的信条是“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永远保持清醒”。每晚,他戴着墨镜,手里拿枪,坐在沙发上睡觉。他的房间里永远那么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简洁而单调,就像他生命的孤独一样,自然而又必须地拒绝着温柔和矫饰。唯一也许能慰籍他的心灵的,大概只有那盆茂盛的花,他似乎把它当成自己的灵魂来培育。是。他总是慢慢地、细心地浇灌着这一株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舍弃的灵魂之绿,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似乎又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如果忘记他夺人性命于一瞬的杀手本领,这甚至就是个纯粹的都市农民了。这也许不是他生存的意义,但却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的一种未泯的天真,于是他的生命在这里丰满起来,而他的感情和灵魂,仿佛和我们一样,在面对人性的脆弱、生命的无助时,只能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寻找自己的缩影,而生命似乎也就定格在了那一刻;
列昂身上具有一种黑暗般的魅力,并在暗处保持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他像上帝一般,在不可见之处,像一把剑样悬在许多人的头顶,这也许正是生命本身的脆弱与虚无,但这种脆弱和虚无又何尝不是列昂自己的呢?他干脆利落地完成一单生意,买牛奶,回到家,取下所有的装备,开始淋浴……那一刻,我们看不到他成功的快感,看到的只是他赤裸的无助与疲惫。随后,他细心地熨衣服、喷花肥,一个人到空荡荡地影院津津有味地看歌舞片,一个中年男人的落寞与孤寂与银幕上的热闹歌舞形成了巨大的反讽,在虚幻的欢笑声中,生命具有了更大的孤独意味。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最大的快乐是分享,最大的幸福是给与,也只有欢笑和痛苦的并存,心灵的天平才不至于倾倒,但列昂,在夺取着别人的生命的同时,自己也在孤独中消磨着自己的灵魂。
如果没有玛迪达的闯入,他会活得更好吗?
无疑,他完全可能活得更长久、更安全,起码他的手不会因柔情而发抖,谈生意不会因难舍而迟到,杀人不会因牵挂而受伤。事实上,当这个全家被杀的小女孩捧着牛奶来到他的门外求救的时候,他的杀手生涯也就结束了。从来得不到温情与呵护、满嘴谎言的问题女孩玛迪达无依无助地闯进了他的生活。夜间,他忽然跳起身,装上消声器,将枪口对准玛迪达睡梦中的头颅——他必须让她从自己的世界消失。杀手的冰雪世界容不得一点点地溶化,杀手的冷酷生命也容不得一点点地温情,否则就只有沉堕和泯灭。
身体的创伤真的是与心灵的补偿成反比的吗?生命个体的存在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才是完整的?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又可以让生活的美丽维持多久?这些并不永恒的追问在他们复仇的道路上到处写满了答案。
就像人生的厄运总是无法逃避一样,找到他的也是他遭遇的是他有生以来最强大也最不可战胜的敌人:比黑社会更疯狂的警察。他的悲剧是注定的,在一群全副武装的警察以正义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场围剿中,他已无路可逃。尤其是那个边谈贝多芬边杀人的警察“老大”,已经彻底地泯灭了人性,却因为占据了权力位置而可以合法的身份为所欲为,这已经不再是生活的丑恶,而是生活本身的双重丑恶,同时也是人性的双重荒谬。于是,列昂和玛迪达的命运已经不再是故事的悬念,而是一种对人生与人性的拷问。
在血战中,对方用上了所有的武器,而列昂用上了一个杀手所有的极限生存智慧。但他终究还是逃不掉的,当他满面血污地走向咫尺之隔的大门时,在一个惊心动魄的主观镜头中,逐渐倾斜的地面宣告了他的死亡。他死了……他曾对玛迪达说:“你不会失去了。我刚尝到人生的喜悦。”但是他死了。一个杀手的时代结束了,可一切并没有结束,巨大的爆炸以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毁灭了一切——杀手与“老大”,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忍,一同在巨大的火光中化为灰烬。也许应该感谢贝松的理想主义,面对无法战胜的巨大的共性权力,个体生命的意义在玉石俱焚中被极端地放大了,贝松起码让我们获得了暂时的满足。
玛迪达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她回到学校,把那株无根的兰花种到了大地之上。也许新的希望又将产生,也许爱的种子又会萌发,也许一切行将逝去,也许一切又会再次上演……列昂不会再知道,但人们的心知道。
可是,经过了那样的惨烈、那样的同生共死之后,玛迪达真的能够回归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吗?如果说列昂的命运是一种死亡的隐喻的话,那么玛迪达的命运又会不会是一种生存的悖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