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高校逐年增大的负债现状也让人开始担忧。文章分析和探讨了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风险,通过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状况进行研究,旨在对控制海南省普通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解决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控制问题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海南省;债务风险;控制
一、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现状分析
自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等教育原有基础薄弱、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学科不全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一个规模、结构、层次基本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88年建省时,海南省只有普通高校4所,高等教育规模小,发展速度慢。自从1999年以后,海南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海南省高校数量有所增加,高校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高校做大做强的改革热潮中,贷款办学已成为高校经常性的活动,海南省也不例外。虽然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相较其他省份总量较低,但与其有限的收入能力比起来,债务规模已超过其偿付能力。
信用贷款是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主要形式,其余为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或者是上级财政借款。以海南省2008年的债务为例,2008年底其高校贷款余额15亿元中,信用贷款达到12.78亿元,占85.2%。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债权方金融机构不仅有政策性银行也有商业银行,尽管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来源较多,但在不同的来源渠道债务的分布也不同,其中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债务占了55%左右,其余的45%也是不均匀的分布在其他三家银行。可见,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大部分。
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是长短期结合的结构,海南省15亿元的普通高校债务中,有7.6亿元是要在未来5年内偿还的,余下的7.4亿元在长于5年的期限内偿还。
二、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特征分析
(一)债务规模总体较小
海南高校数量少,在校生总体人数少。以高校贷款在各省之间的分布为例,贷款规模最大的广东省达到200亿以上,而规模最小的青海省则不到2亿,海南省的贷款规模在10亿左右,和两者相比,海南的贷款规模远远处于低下水平,和广东省之间的悬殊达20倍之多。因为海南普通高校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海南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评价标准不能和国内其他高校相比。
(二)债务规模呈增长趋势
海南普通高校2005-2008年累计贷款额从2005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3.46%,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由于正在进行的海南高校建设,必然使得未来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继续扩大。
(三)债务分布不均
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在各学校间分配不均,然而,海南普通高校不仅各校之间的债务分配不均,表现在学校类型上,则体现为公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普通高校的债务分配不均,公办高校债务占海南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
(四)海南省高校债务具有滞后性
海南省普通高校虽然债务规模总体较小,但并不是说海南普通高校不存在债务风险了,只是和内地高校相比,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风险具有滞后性罢了。海南省对教育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各高校相比内地高校基础设施不健全,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这些高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比如开辟桂林洋新校区、提高办学条件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哪里来?银行贷款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与此同时,内地的各高校贷款热潮已经退去,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办学条件也已经提高。海南高校的发展落后一步,在内地高校步入“还款热潮期”的时候,海南的“借款热潮期”才刚刚开始。
三、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海南省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是一个财政穷省,财政收入从2006年开始才突破100亿元大关。虽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前列,但绝对数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海南省2008年的财政收入预计在200亿元左右,这与全国60000亿的财政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仅占全国的三百分之一。因此,海南省的财力不足是可想而知的,面对着海南省现在的财力现状,依靠政府能力来解决高校债务有很大限制,海南省高校也不能全部寄希望于省政力的支持。
(二)政府贴息仍不能避免债务风险
根据海南省财政厅2008年《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海南省财政对高校建设贷款安排贴息资金。其中:对桂林洋高校区建设贷款6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6-2008年已安排7362万元);对桂林洋高校区第三期学生后勤建设项目贷款8700万元实行前8年由海南省财政按所需利息的80%给予贴息(每年需安排贴息资金约545万元,前8年共需4360万元);对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建设贷款2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8年已安排1180万元);对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建设贷款6600万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
(三)招生规模限制了教育经费收入的提高
相比较内地高校而言,海南省普通高校在招生规模的控制上较为严格。虽然海南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13532人增加到2008学年初的114276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78%。但是这个114276人的绝对数相较内地其他学校来说还是很低,甚至比不上内地一所重点性综合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低的招生规模必然意味着比较低的学杂费收入。如此一来,就会阻碍海南省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收入,从而迫使高校继续向银行筹集资金。
四、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海南省普通高校负债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的分析,结合海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关于债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对海南高校经费的投入作合理安排
长期以来,海南省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在校生人均教育成本,制定高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办法,作为举办者和高校筹措经费的依据。但海南省至今没有制定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标准,没有分别对各类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使得财政对高校的投入缺乏相应的依据。由于各类学生的年度培养成本标准确实,多数学校都自诉经费缺乏,造成学校领导疲于筹措经费而分散了办学精力。因此,海南省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高校生均办学成本标准进行测算,依据生均办学成本核定生均综合定额经费,再根据学生总数安排高校的综合定额经费,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高校财经经费,保证各类高校的正常运行。
(二)对高校贷款和负债融资建立评估和审批制度
银行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度,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控制,认真审核,认定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的确定贷款额度,从源头上控制高校贷款规模。
经银行评估之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主权,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三)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高校贷款本身就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产物,是政府行为给高校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扩招是国家出台的政策,扩招经费不能到位,产生高校债务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式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正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所说:“高校虽然可以通过贷款实现自我发展,但绝不能因此就可以减轻甚至免去政府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责任。学校贷款发展只是权宜之计,实质上公立高校基本建设贷款和偿还的责任都应当由政府承担起来。”
从1998年开始,海南省经济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海南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有较大增强,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省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有待加强。
(四)建立一个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筹措资金对于高校来说愈来愈重要。除了接受政府投入外,海南省普通高校应高度关注和重视依法多渠道融资筹资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法律,认真分析资金来源渠道、结构和各种筹资方式的基本费用,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可供使用的资金。
在高校校园建设的各种筹资手段中,捐赠具有无需偿还的优点,同时也不像政府拨款那样带有管理和控制高校的性质,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海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琼籍华人华侨数量多而且大都对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海南省可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成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引导琼籍华人华侨对海南普通高校的捐赠,扩大募捐范围,为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增砖添瓦。
(五)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是高校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学校的硬件标准过高,而学校的师资素质不但不是一流,而且低于一般水平,那么就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并直接影响到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高校的招生数量大大下降,直接导致高校学费收入大大减少,学校的偿债能力下降,引发负债融资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债务危机,并且高校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很难再从银行筹集办学经费。
海南岛因为孤悬海外,交通虽有所改善,然而仍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授的兴趣。“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这句话就击中了大学的“靶心”。海南的高教事业起步晚,没有形成充足的文化氛围。同时,由于教育经费困难,海南省高校教师工资收入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偏低水平,因此难以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少,优秀生源少,学术氛围不浓厚”导致了高教事业恶性循环,从而直接导致了高教事业的教育质量低下。因此,海南省普通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科研水平,积极引进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海南讲学。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海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调研表[Z].
2、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报表[Z].
3、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2008年度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分析报告[R].
4、董西波.浅谈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实务研究,2008(2).
5、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R].2008.
6、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Z].
7、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海南省;债务风险;控制
一、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现状分析
自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等教育原有基础薄弱、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学科不全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一个规模、结构、层次基本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88年建省时,海南省只有普通高校4所,高等教育规模小,发展速度慢。自从1999年以后,海南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海南省高校数量有所增加,高校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在全国高校做大做强的改革热潮中,贷款办学已成为高校经常性的活动,海南省也不例外。虽然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相较其他省份总量较低,但与其有限的收入能力比起来,债务规模已超过其偿付能力。
信用贷款是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主要形式,其余为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或者是上级财政借款。以海南省2008年的债务为例,2008年底其高校贷款余额15亿元中,信用贷款达到12.78亿元,占85.2%。海南省普通高校贷款的债权方金融机构不仅有政策性银行也有商业银行,尽管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来源较多,但在不同的来源渠道债务的分布也不同,其中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债务占了55%左右,其余的45%也是不均匀的分布在其他三家银行。可见,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大部分。
海南省普通高校的债务是长短期结合的结构,海南省15亿元的普通高校债务中,有7.6亿元是要在未来5年内偿还的,余下的7.4亿元在长于5年的期限内偿还。
二、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的特征分析
(一)债务规模总体较小
海南高校数量少,在校生总体人数少。以高校贷款在各省之间的分布为例,贷款规模最大的广东省达到200亿以上,而规模最小的青海省则不到2亿,海南省的贷款规模在10亿左右,和两者相比,海南的贷款规模远远处于低下水平,和广东省之间的悬殊达20倍之多。因为海南普通高校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海南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评价标准不能和国内其他高校相比。
(二)债务规模呈增长趋势
海南普通高校2005-2008年累计贷款额从2005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3.46%,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由于正在进行的海南高校建设,必然使得未来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规模继续扩大。
(三)债务分布不均
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在各学校间分配不均,然而,海南普通高校不仅各校之间的债务分配不均,表现在学校类型上,则体现为公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普通高校的债务分配不均,公办高校债务占海南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
(四)海南省高校债务具有滞后性
海南省普通高校虽然债务规模总体较小,但并不是说海南普通高校不存在债务风险了,只是和内地高校相比,海南普通高校的债务风险具有滞后性罢了。海南省对教育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各高校相比内地高校基础设施不健全,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这些高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比如开辟桂林洋新校区、提高办学条件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哪里来?银行贷款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与此同时,内地的各高校贷款热潮已经退去,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办学条件也已经提高。海南高校的发展落后一步,在内地高校步入“还款热潮期”的时候,海南的“借款热潮期”才刚刚开始。
三、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海南省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是一个财政穷省,财政收入从2006年开始才突破100亿元大关。虽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前列,但绝对数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海南省2008年的财政收入预计在200亿元左右,这与全国60000亿的财政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仅占全国的三百分之一。因此,海南省的财力不足是可想而知的,面对着海南省现在的财力现状,依靠政府能力来解决高校债务有很大限制,海南省高校也不能全部寄希望于省政力的支持。
(二)政府贴息仍不能避免债务风险
根据海南省财政厅2008年《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海南省财政对高校建设贷款安排贴息资金。其中:对桂林洋高校区建设贷款6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6-2008年已安排7362万元);对桂林洋高校区第三期学生后勤建设项目贷款8700万元实行前8年由海南省财政按所需利息的80%给予贴息(每年需安排贴息资金约545万元,前8年共需4360万元);对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建设贷款2亿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2008年已安排1180万元);对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建设贷款6600万元实行前8年全额贴息。
(三)招生规模限制了教育经费收入的提高
相比较内地高校而言,海南省普通高校在招生规模的控制上较为严格。虽然海南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13532人增加到2008学年初的114276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78%。但是这个114276人的绝对数相较内地其他学校来说还是很低,甚至比不上内地一所重点性综合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低的招生规模必然意味着比较低的学杂费收入。如此一来,就会阻碍海南省普通高校的教育经费收入,从而迫使高校继续向银行筹集资金。
四、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海南省普通高校负债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的分析,结合海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关于债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海南省普通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对海南高校经费的投入作合理安排
长期以来,海南省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在校生人均教育成本,制定高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办法,作为举办者和高校筹措经费的依据。但海南省至今没有制定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标准,没有分别对各类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使得财政对高校的投入缺乏相应的依据。由于各类学生的年度培养成本标准确实,多数学校都自诉经费缺乏,造成学校领导疲于筹措经费而分散了办学精力。因此,海南省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高校生均办学成本标准进行测算,依据生均办学成本核定生均综合定额经费,再根据学生总数安排高校的综合定额经费,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高校财经经费,保证各类高校的正常运行。
(二)对高校贷款和负债融资建立评估和审批制度
银行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度,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控制,认真审核,认定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的确定贷款额度,从源头上控制高校贷款规模。
经银行评估之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主权,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三)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高校贷款本身就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产物,是政府行为给高校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扩招是国家出台的政策,扩招经费不能到位,产生高校债务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式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正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所说:“高校虽然可以通过贷款实现自我发展,但绝不能因此就可以减轻甚至免去政府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责任。学校贷款发展只是权宜之计,实质上公立高校基本建设贷款和偿还的责任都应当由政府承担起来。”
从1998年开始,海南省经济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海南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有较大增强,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省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有待加强。
(四)建立一个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筹措资金对于高校来说愈来愈重要。除了接受政府投入外,海南省普通高校应高度关注和重视依法多渠道融资筹资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法律,认真分析资金来源渠道、结构和各种筹资方式的基本费用,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可供使用的资金。
在高校校园建设的各种筹资手段中,捐赠具有无需偿还的优点,同时也不像政府拨款那样带有管理和控制高校的性质,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海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琼籍华人华侨数量多而且大都对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海南省可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成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引导琼籍华人华侨对海南普通高校的捐赠,扩大募捐范围,为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增砖添瓦。
(五)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是高校必须遵循的规律。如果学校的硬件标准过高,而学校的师资素质不但不是一流,而且低于一般水平,那么就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并直接影响到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高校的招生数量大大下降,直接导致高校学费收入大大减少,学校的偿债能力下降,引发负债融资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债务危机,并且高校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很难再从银行筹集办学经费。
海南岛因为孤悬海外,交通虽有所改善,然而仍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授的兴趣。“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这句话就击中了大学的“靶心”。海南的高教事业起步晚,没有形成充足的文化氛围。同时,由于教育经费困难,海南省高校教师工资收入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偏低水平,因此难以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少,优秀生源少,学术氛围不浓厚”导致了高教事业恶性循环,从而直接导致了高教事业的教育质量低下。因此,海南省普通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科研水平,积极引进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海南讲学。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海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调研表[Z].
2、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报表[Z].
3、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2008年度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分析报告[R].
4、董西波.浅谈高校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实务研究,2008(2).
5、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我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的报告[R].2008.
6、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Z].
7、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