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支点 撬起未来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起登上一座山峰,许多人只会“一览众山小”,而他却从不这样认为。在高山之顶,他想到了“览山我最小”——惟有从不自大,方能眼界开阔。
  他就是锺志平博士,一个经营策略里装满“创新”一词的实干家,一个管理理念中印刻“创业”二字的拼搏者。
  —— 题 记
  
  世界军事界流传着一句名言——最佳的防御便是进攻,这与锺志平博士的座右铭——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最好、迎接未来,不仅有着契合的精神主旨,而且诠释了“创科”这一名称的深层含义: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如同开启战端。只有不断创业,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创新,才是发展之道。
  因而,从事家居装修及建筑电动工具制造的数十年以来,在他的人生大字典里没有“守业”一词的概念,只有坚持不懈地创业。从创立香港乃至亚洲(除日本外)第一家充电式工具的生产企业,到拥有工业及专业用电动工具、太阳能照明和激光仪及电子量度仪、地板护理产品等系列国际品牌,整体业务分别为北美市场74%和欧洲市场26%的世界一流跨国集团,他创造香港工业奇迹的同时,亦为香港工业转型和民族品牌崛起提供了成功范例。
  虽然成就瞩目,获得的各类奖项好似花团锦簇,但锺志平博士认为这些成就并不代表成功,就好象攀登山峰一样,“山外更有青山在”。沿着创新之路不断前进,跨过一座座创业之山,于他而言,只不过是离成功目标更近了一步。
  
  既然事业蓝图没有制定成功的终点,那么如何在前进的道路不断创造成就,就成为锺志平博士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新“龟兔赛跑”的经营理论,不仅颠覆了传统寓言里乌龟必败的故事结局,而且通过实践,论证了乌龟在与兔子双赢的基础上,甚至会取得胜利。
  
  纵观创科实业发展的二十二年,一共经历了两次事业转型:从原件设备制造 (OEM) 蜕变至原件设计制造商 (ODM),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过渡;从原件设计制造商 (ODM)发展成为拥有环球品牌 (OBM) 的市场领导者,实现了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接轨。前者以实施技术转移计划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转型标志,意在坚实创科的本土根基,遵循的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而后者以收购战略吹响了创科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目的在于扩张事业版图,借助的就是锺志平博士的新“龟兔赛跑”理论。
  对于这一理论,他解释道:“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竞争力已不再是通过价格来体现,而是反映于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及售后服务。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前有跨国公司这样的发展阻力,后有新生企业那般的追兵,随时都面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遭遇。如何避免被淘汰?就需要不断跑,但关键是乌龟使出浑身力气也跑不过兔子,除非兔子睡觉去了,然而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没有哪一家国际化企业会无故停止发展势头。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收买兔子,将乌龟捆绑到它的背上,借助这只兔子的力量,去和其它的兔子赛跑。当然,这里不能忽略的是,你选择的兔子必须健壮,也就是所收购的跨国企业必须有健康的发展势头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与你的事业具有可整合性,这样才能保证乌龟骑在兔子的身上,互相不会发生方向性的矛盾,使得兔子能开心地向前奔跑,最终达致双赢。”
  锺志平博士的这番话并非童话般的讲述,而是有实战资料为依据的经验总结。自1999年起至今,创科实业成功收购了“VAX”、“Hoover”、“ROYAL”地板护理产品业务,将“RYOBI”在北美电动工具、欧洲、澳大利亚的业务收入集团旗下;强势整合了“Homelite”户外园艺电动工具的全球市场及“RYOBI” 在北美的户外园艺电动工具业务;收购了“Milwaukee®” 和“AEG®”,不但提升了集团产品研发之能力,扩展其专业产品系列,更将集团分销渠道扩阔至工业及专业承办商市场。连续八年创科实施了九次国际品牌的大收购行动,在世界电动工具行业领域掀起了一阵阵“创科龙卷风”,使集团业务从香港起飞,落地北美、欧洲、澳洲等国家,发展为全球雇员达两万余人的跨国企业,及拥有环球品牌的市场领导者,而营业额 亦自上市以来之五亿港元增加到超逾二百亿港元 币 ……
  这一串串炫目的数位背后,既证明了新“龟兔赛跑”理论的成功运用,又体现了锺志平博士具有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正如菲德烈大帝所说“大胆、大胆、永远大胆”,在锺志平博士的身上始终都激荡着一种胆识和魄力。这种不断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不仅贯穿于他对整个国际市场的把握,也表明了他坚定创业信念的事业观。“既然选择创办企业,就应该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不会因为成长时间的增加而划分出‘创业’和‘守业’两个阶段,迈步新台阶达到新的高度,都意味着这家企业面临新一轮创业。这与一场球赛不同,当球踢到八十分钟时,剩余十分钟转为全面防守,有可能稳操胜券。而企业的发展没有时间概念,谁都不敢保证何时是企业获得完胜前的十分钟。所以,只有进攻,以市场空间为出发点,选择专业为纵向坐标,选择多元化产品系列为横向准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跑在整个行业的最前面,才能让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锺志平博士如是说。
  或许,正是源于不断创业的动力,他提出了新“龟兔赛跑”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使得创科不仅敢于和“兔子”赛跑,而且还骑到了“兔子”的背上,从而扩张了事业版图。然而这只是创科发展的一个创业阶段,这只是锺志平博士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目标,因为在茂密的森林里还有很多奔跑疾速的动物,因为在辽阔的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竞争对手,下一个赛跑的对象是谁?可能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已经开始为创科实业的进一步发展作热身运动了。
  
  一个跨国集团,宛如一座高耸的大厦。不断以市场整合为目的的大收购行动,就像是给创科实业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使之从外观上不断做大。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若要使这座大厦永久坚固,必然需要从内部结构方面入手,建立起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而锺志平先生的“1+1+1”管理理念,就是从企业做强的角度出发,构建起稳固的企业内部结构。
  
  成立于1985年的创科实业,共有两位创始人——锺志平博士和德籍企业家HorstJuliusPudwill,他们抛却种族不同和文化教育差异而走到一起,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始终都闪现着黄金拍档的金色光华。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分工明确:HorstJuliusPudwill负责市场开拓,实施企业的对外扩张,而锺志平博士主管内部管理,总结企业的发展经验。他们这种分管“外交内政”的合作模式,受到香港工业界的广泛借鉴和推崇。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力断金。与HorstJuliusPudwill结成兄弟般的情谊,不仅使锺志平博士驾御创科实业日行千里,也让他总结出一整套企业管理理念。尤其以“三个一”为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one company(一间公司)、one people(一种员工)、one objective(一个目标)。对此,锺志平博士解释道:“无论分公司或附属公司,全体员工都只为一间公司工作,那就是创科实业;无论员工的国籍和种族,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只有一种员工——能力突出;无论企业纵向或横向发展,做大或做强,都为了一个目标——利润至上,给股东带来最大实惠。”
  这种“1+1+1”的管理理念,并不是挂在企业墙壁上的标语,而是落实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融入每一个员工的心坎里。因为锺志平博士从不空谈,始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工作时间,他和员工们穿着一样的工服,若是不熟悉,很难区分他和普通员工的差别;在闲暇之际,他比员工们更加注重学习,深信不断用知识装备自己,做一种有能力的员工,才能更好地引领企业创新。正是由于他以“一种员工”的身份,带领“一间公司”,奔向“一个目标”,使得整个集团上下拧成了一股绳,才有了今天的创科实业:一家总部设在香港,旗下工厂分布欧美,占据深圳公明、江苏余姚、东莞厚街等地,全球雇员达两万多人,年营业额达两百余亿港币的跨国集团。
  可以说,锺志平博士的“1+1+1”管理理念,是一种稳固企业发展的制度,更是他人格魅力与坦诚的体现。在二十年多年的创业历程里,无论是与Horst JuliusPudwill合作,还是与员工们相处,他都以诚相待:既与合作伙伴保持一个目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回报股东们的信任,又尽最大的努力改善员工们的福利,为他们买入保险、提供社会保障,以感谢员工们的忠诚。由于对企业上下考虑周全,充分沟通与协调,他不仅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尊敬,而且受到员工们的爱戴,使“1+1+1”理念成为企业精神的核心。
  这一理念的充分落实,从根本意义上而言,完全取决于锺志平博士的创新思想,得益于他锲而不舍的创业经历;这一理念的成功运用,在稳固“创科”这座大厦的内部结构的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根基。但勿庸置疑的是,这一理念诞生的前提是一间公司的创立。正是迈出创办公司的第一步,才有了锺志平博士和创科实业的上述历程。
  
  时间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那时的锺志平博士还只是一名不谙世事的少年。命运让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他,因当时的社会暴动而放弃安逸的生活,来到香港这座“冒险家的乐园”。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名少年会为香港工业镶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创科实业;谁也不曾想到,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获得了这颗明珠。
  
  1966年,尚未完成中四课程的锺志平博士,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澳门跨海来到香港。在当时这并不是谋生的最佳途径,身为澳门本地人,他完全可以在赌场里获得一份千元月薪的工作,但他却没有这样去选择。难以猜测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但事实证明了他的胆识和眼光,因为香江之畔的这片土地素以诞生传奇人物而闻名于世。
  从无意中加入了一间标志为“ITT”的电子厂任仓务员,锺志平博士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成为一名月薪仅有200元的打工者。随后的十多年里,他凭借拼搏的精神和勤奋的工作态度,逐步晋升至仓务经理,薪水亦翻了几十倍。但天性喜爱创新的他,深知如果继续打工,那么他的一切想法只能成为泡影,一些金点子只能是纸上谈兵。1978年他又一次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果断决定离开所在的电子厂,放弃当时令人羡慕的仓务经理职位,与创科实业创办人之一的HorstJuliusPudwill合作,创办了一间生产充电工具的公司。对一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来说,资金、订单、产品等往往是创业者所困扰的问题。幸好,锺志平博士有十多年的电子厂工作经验,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他发现“充电式工具”这一项目不仅在香港尚属空白,而且从整个国际市场着眼,亦属于新兴产业。通过与HorstJuliusPudwill反复研究后,他们决定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迈出了创科发展的第一步。对于这一步的意义,锺志平博士颇为自豪地回忆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选准了充电式工具生产这一发展方向,意味着我们的梦想已经插上了翅膀。”
  以原件设备制造商的身份迈入香港工业家行列的锺志平先生,占据了开启充电式工具生产先河的优势,在与HorstJuliusPudwill的通力合作下,公司业绩如同朝阳般节节攀升。1985年,根据市场的良好反应,锺志平博士与HorstJuliusPudwill几经研究,确定用“TTI”为企业标志,将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注册。“创科”这一名称并非他随手拈来,而是经过了细致的思量,其含义是不断创业、永远创新。
  谈起创新这一概念,锺志平博士认为创新并不一定是创新科技,准确地说应当是创新加科技——果敢运用新科技以达成梦想,将科技产品化以实现利润目标。因而在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他亦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逐步将原来的单一充电式工具的生产范畴扩大为人们所需要的家居及建筑的系列电动产品,将创科实业打造成原件设计制造企业。
  依靠不断创新和广泛运用先进科技,创科实业自注册之日起,仅用了五年时间,就以国际控股公司的资质在香港上市,正式成为一家国际控股集团。其后,经过九年的资本积累,于1999年迈开了大收购的步伐,充分应用了上文所详述的新“龟兔赛跑”理论和“1+1+1”理念,使创科实业成为拥有环球品牌的市场领导者,成为香港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同时亦成就了他的传奇经历。
  
  如果说锺志平博士的传奇经历由投身工业来制造,那么他的精彩人生则是由回报社会来续写。身为一位著名工业家,他对“责任”一词有着深刻领悟,创办企业需要承担责任,当取得一定成就时,回报社会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从物质上去承担,他还愿意从经验方面与青年创业者共同分享,以培养更多的香港工业人才。
  
  与很多企业家不同的是,锺志平博士没有政界职务,虽然担任了数十项社会公职,但全都是涉及工业和教育领域。在香港工业发展方面,他曾致力推动3D CAD/CAM普及化计划,以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整体提高香港的工业水平。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他会经常挤出时间,深入中学和大学,与年青的学生们一起座谈,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向他们诠释“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最好、迎接未来”这十六字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同时,锺志平博士亦关注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创科实业奖学金及鹏程慈善基金,积极参与政府推出的教育活动,譬如支持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等。在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岭南大学商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职业训练局理事会委员期间,他不但积极投入大学和有关教育机构的政策规划,还给政府部门提供工业发展案例,为香港的经济转型作出贡献。
  鉴于对工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及卓越成就,锺志平博士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譬如1996年获东莞市人民政府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分别颁发“东莞市荣誉市民”及“广东省外来投资表彰奖”,1997年获选香港工业总会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9年获英国华威大学颁授院士衔,2000年当选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会士,2002年获得“英国华威大学综合深造工程杰出校友”称号,2005年分别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太平绅士”衔及香港理工大学颁授大学院士,2006年获澳洲新南韦尔斯省纽卡斯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尽管诸多荣誉如花团锦簇,但锺志平博士却认为自己并不成功,只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于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创业。所以,他每天都会为自己补充知识,直到现在还坚持研读博士学位,每天都以一位普通员工的身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因为过去的一切所获,不代表今天所得,更不代表未来。
  
  后记
  
  坦诚而言,笔者在欣赏锺志平博士手握电动工具的照片,或在电动工具前的留影时,总是能从内心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似乎眼前的他,不仅仅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工业家,更像是一名久经沙场,随时准备冲锋的将军。让人不禁意间,在耳旁响彻起“进攻“的声音。
  工作时,保持进攻态势的他,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便是登山和学习。勇攀高峰,不仅给他带来坚强的体魄,还让他时刻保持清醒,“在高山面前,人永远很渺小,只有不断自我挑战,才是人生本色”;而他勤奋学习,就如同是经常擦拭自已的武器,不断为自已补充弹药,“只有时刻准备,才能在机会面前作出第一反应,抢占有利地形,便于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于是,凭借不断创业、永远创新的精神动力,锺志平博士所彰显的是香港“电动工具大王”的传奇人生,所呈现的是香港工业发展的大业蓝图。而以创业和创新为支点,他所撬起的是没有终点、精彩不断的未来!
  
  【锺志平先生之人生信条】
  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最好、迎接未来。
其他文献
13岁时,他走进了香港的一家机械厂,用四年的时光编织着少年梦想,拼搏的汗水在他行进的道路上写下“勤奋无价”;  25岁时,他选择自主创业,开办通用制造厂,树立“惠家”家用小电器品牌,履行一名男子汉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用坚强的双手去实现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  三十余年后,当他的一叶商舟在勤力远航中驶向风平浪静的海面时,回馈社会的动力让他的人生之舟寻找到新的海域,满载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向着“
期刊
18岁,很多人还在上学,他则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了中银(香港)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40年,很多人也许已经跳槽无数。他却一直在“中银”耕耘着并将继续为之奋斗直至退休;  92万,这是某笔账一天的利息。在常人眼里,银行一天的利息微不足道,而他用智慧为国家挽回了这笔损失。  1996亿,相当于1998年香港政府财政所有的一半。而这笔巨额土地基金资金的获得离不开他的管理与贡献。    他就是——吴亮星先生
期刊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向是全球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最近一两年,国内企业界也开始频频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家评价体系中一个核心的考量指标。但关于什么是社会责任,却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将社会责任窄化为慈善、捐款等外在举动,有的则将其归于关乎企业家道德水准的抽象范畴。对这个问题,香港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吴伟光先生给出了与众不同的、令人信服的定义。  —— 采访札记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
期刊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 孙 子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是关自然先生给我们的赠言,也是他的座右铭。采访过程中,他抖擞的精神面貌、侃侃而谈的风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勇于开拓,知难而进,是优秀的拓荒者;他关心下属,以身作则,是杰出的管理者;他勤于学习,长于钻研,是典型的思考者。  
期刊
翻开厚重的《岁月如歌》一书,亲情、友情、爱情充满字里行间。作者用幽默的笔调、轻松的节奏,挥洒出一幅时间跨度为三十年的人生画卷。  在这本书里,走来的既是一位文人,又是一名商人。因为他走过知青岁月,回眸百感而文如泉涌;因为他纵横商海数十载,把握了时代赐予的机会,潇洒行舟而扬帆远航。踏文坛,闯商海,他以幽默的智慧为帆,以潇洒的儒商风范为桨,脚踏文坛与商海之“船”,让人生之旅荡漾出两道如歌如画的风景线。
期刊
他出身于工商世家,却没有依赖家族庇荫,而是勇于闯新路,更多的靠自身拼搏建功立业;  他幼承庭训,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既注重传统道德修养,又兼具现代企业家风范,在金融投资界成就斐然;  在波谲云诡的商海,他曾多次经历沉浮起落,但他秉持与全体员工“共患难、同欢乐”的理念,总能带领企业化危为机,不断超越新的高度;  他身为商人,却摒弃重利轻义的经商价值观,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回报社会、爱国爱
期刊
沿着环山公路上行,沿途芳草葱翠、绿树成林、群莺纷飞,恍如步入谢灵运笔下的魏晋山水。郑重先生热情地迎出门来,带着笔者参观了他宽敞的住宅、考究的家具和晶莹剔透的水晶。典雅的摆设、尊贵的收藏,无处不彰显出主人的别具一格。站在阳台,维港尽收眼底,繁华的香港一览无余。在绿树红花簇拥、青山白云的映衬下,俯临碧玉盆似的维港,置身空中花园的感觉涌上心来。  郑重先生邀请笔者入座。年过六旬的他,现已正式退出公司的管
期刊
他是全国首位于中国司法部注册的香港法律顾问。  他的执业是内地与香港法律界合作的象征。  他的天平上只有法律和事实,他用正义寻找真理。  吴永嘉先生,一个律师、一个学者、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职业成就和他的思考力,使他无形中成为这个时代律师的代言人。    正义梦想执着的追求    都说人生来就注定要在喜欢的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在吴永嘉先生身上,却是真的。  吴永嘉出
期刊
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有句名言:“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手造成的。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  笔者面前坐着的就是这样一个对生命有着深刻理解,坚信人生只有坚定自己的生活理念,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杰出人士。他常说:“忍耐是痛苦,最后是甜蜜”。一个人只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最后一定能品尝到甜蜜、丰硕的成果。他就是陕西省政协常委、香港南
期刊
香港的保险业界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犹如璀璨星群。而其中一位传奇式人物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1989年和1999年,他以极短的年资分别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区域总监和资深区域总监;入行二十五年来,他多次打破寿险业内的业绩最高纪录,拿过从“杰出营业员”到由世界华人保险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龙奖”等全部奖项;  从1994年开始,连续13年获得国际人寿保险经理协会颁发的国际寿险最高管理成就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