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都是文字的事务,一旦看来了看透了,就不能不轻视。轻视之外,写字的就会有克制。张家瑜写欢喜哀愁,总不会真的用这些字,而是用动作比拟——就好像在空气中提溜着世间的肉身。这不是灵魂在高处者所为,而是有所忌惮的戒掉,不黑不白,是灰色的人。
尽管对集锦式的专栏著作不怎么上心,多少总有点轻视,可在这没有什么新书值得评论的春季,《我开始轻视语言》也算是聊胜于无。况且,旅居香港的台湾人张家瑜写故乡与异乡,写陆港差别,写她看过的艺文作品,文字也都好。
选择此书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世上不总是大是大非黑白无间道,不总是你我攻伐的阴谋论,多一点种类也是人之常情。这份人之常情随处见诸本书,尽管有人会不喜欢散文笔法的文艺腔,但若论文艺对评论的改造,只要读过一点鲁迅的,大概都不能否认。
当然,张家瑜的文字不全是风花雪月的,她写的香港政治的十年,尽管没有直接对政情做一字铺垫,但那幅冷观的架势,其中况味有尖锐的嘲讽,与马家辉等评论人拉开性别差距,笔锋却不让丝毫。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以文艺入评论,可能更容易拉近人。
要说轻视语言,作者所说的,大约是对政客的不信任,以及对政治无常的反感。语言的正常功能被破坏,语者不能言,言者不足信。但涉及到这个话语的退化问题,张家瑜自然不会用社科语言去阐释。
在这一点上,张氏的轻视语言,接近桑塔格拒绝阐释的况味。
整本书看下来,将里面提到的作家、导演、剧目、电影、咖啡名、城市等组合到一起,可以发现张家瑜的兴趣与品位。若放在广州,大约是常去大剧院的那种姑娘。她会经常引用它们,兴许是为了增添更多素材,以维持专栏的可持续性。不过引用都还恰当。以作家为例,她轻视语言提到了高的程度,但一繁一简的读物,已足见轻视的高下。
无论是所收纳的书评,还是陆港见闻,甚至是她所游历过的伦敦巴黎,张家瑜写下来的样子,总给人不乐观的感觉。像是一个闷闷不乐的人,竟然要对着花花世界一样。这就很能显示出遗失的意思,就是说身心不一,张家瑜用动物肉身与灵魂的合体,隐约作比。
在对台湾故土的描摹上,张家瑜似乎不怎么用功和用力。兴许是呆在外面久了,她对故土那种疏离感的写实,像是在告别死人一般。另外,她对客居的香港,似乎有同样的膈膜。思来想去,都是中文世界,语言不致成为问题。但是,谁又能晓得呢?
对寄居之地进行批判,好像是文人的共同癖好。就好像怎么看着也不舒服,永远赶不上故乡的好。哪知道,故乡不过是回不去的地方。许多人都以为混到可以对故乡评头论足的地步,但所指点的其实与故乡相去甚远。
张家瑜明白这个道理,淡淡眉批,不点破。
张家瑜一直避免在文字中掺杂强烈的政治立场,哪怕是写到天星码头,也从破坏的角度去写。她与那些保育者的观点不一样,张家瑜不承认集体记忆这回事,这是蛮悲观的一个看法。但她还是不辩解,只说是一个人的事。散文专栏不是为辩护用的,也对。
这可以解释张家瑜写字时的一些依靠,或者说她打破了一些依靠。她将思想信念与国家、党派、宗教等既有对立又有一致,视为正常。她允许这种相互矛盾的存在,不准备大一统。就像她自然地看待台湾、香港与大陆的冲突,完全接受,不会反抗。
在评价时评文字的时候,张家瑜说了一段“老派”的定义。“老派,意思是老被一种‘使命感’催讨着,讨着怎么对所生活的这方土地有所回馈。老被一种‘历史感’压迫着,迫着要对他所以为不公不义的现象挞伐鞭策”。这是她说马家辉的,似乎不无道理。
这些都是文字的事务,一旦看来了看透了,就不能不轻视。轻视之外,写字的就会有克制。张家瑜写欢喜哀愁,总不会真的用这些字,而是用动作比拟——就好像在空气中提溜着世间的肉身。
这不是灵魂在高处者所为,而是有所忌惮的戒掉,不黑不白,是灰色的人。
共同的底线
秦晖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版
秦晖试图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他指出,“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不是左、右派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
“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被禁锢的头脑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乌兰 易丽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切斯瓦夫·米沃什是波兰著名诗人,1950年政治流亡,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本书是他1950年代的作品,反省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崔卫平为该书写了导读,崔卫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 书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因为米沃什讲述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著 袁杰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本书讲述了遗忘的美德。
随着网络传播力的提升,信息泄漏导致的大范围传播,造成失控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我们作为个人无法真正地获得控制信息隐私的权利,一旦信息被共享,便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要学会取舍,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城市中国的逻辑
陈映芳 著
三联书店 2012年5月版
作为留学日本的学者,陈映芳在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在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底层,“非市民待遇的市民”以及农民工,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深入讨论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等问题。
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著 朱东华 陈文娟 朱慧玲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这是明星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早期文集,探索了美国公共生活中具有活力的道德和公民难题,审视了在美国政治生活中道德和正义所扮演的角色,桑德尔的论点新颖、生机勃勃,有评论说“保守主义者们将会发现一种他们并不知道的自由主义”。30多年来,桑德尔教授哈佛大学讲授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革命2020
——爱情、腐败与理想的故事
奇坦·巴哈特 著 林冠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3年3月版
1974年生于新德里的奇坦·巴哈特,现在是“印度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英文小说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三个傻瓜》改编成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大受欢迎。
2011年,巴哈特推出新书《革命2020》,同样是小说,但关注印度的教育、腐败和社会改革等问题,“我的身上,百分之九十是作家,百分之十是改革家。”这是巴哈特的“自我分析”。
尽管对集锦式的专栏著作不怎么上心,多少总有点轻视,可在这没有什么新书值得评论的春季,《我开始轻视语言》也算是聊胜于无。况且,旅居香港的台湾人张家瑜写故乡与异乡,写陆港差别,写她看过的艺文作品,文字也都好。
选择此书也有另外一层意思,世上不总是大是大非黑白无间道,不总是你我攻伐的阴谋论,多一点种类也是人之常情。这份人之常情随处见诸本书,尽管有人会不喜欢散文笔法的文艺腔,但若论文艺对评论的改造,只要读过一点鲁迅的,大概都不能否认。
当然,张家瑜的文字不全是风花雪月的,她写的香港政治的十年,尽管没有直接对政情做一字铺垫,但那幅冷观的架势,其中况味有尖锐的嘲讽,与马家辉等评论人拉开性别差距,笔锋却不让丝毫。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以文艺入评论,可能更容易拉近人。
要说轻视语言,作者所说的,大约是对政客的不信任,以及对政治无常的反感。语言的正常功能被破坏,语者不能言,言者不足信。但涉及到这个话语的退化问题,张家瑜自然不会用社科语言去阐释。
在这一点上,张氏的轻视语言,接近桑塔格拒绝阐释的况味。
整本书看下来,将里面提到的作家、导演、剧目、电影、咖啡名、城市等组合到一起,可以发现张家瑜的兴趣与品位。若放在广州,大约是常去大剧院的那种姑娘。她会经常引用它们,兴许是为了增添更多素材,以维持专栏的可持续性。不过引用都还恰当。以作家为例,她轻视语言提到了高的程度,但一繁一简的读物,已足见轻视的高下。
无论是所收纳的书评,还是陆港见闻,甚至是她所游历过的伦敦巴黎,张家瑜写下来的样子,总给人不乐观的感觉。像是一个闷闷不乐的人,竟然要对着花花世界一样。这就很能显示出遗失的意思,就是说身心不一,张家瑜用动物肉身与灵魂的合体,隐约作比。
在对台湾故土的描摹上,张家瑜似乎不怎么用功和用力。兴许是呆在外面久了,她对故土那种疏离感的写实,像是在告别死人一般。另外,她对客居的香港,似乎有同样的膈膜。思来想去,都是中文世界,语言不致成为问题。但是,谁又能晓得呢?
对寄居之地进行批判,好像是文人的共同癖好。就好像怎么看着也不舒服,永远赶不上故乡的好。哪知道,故乡不过是回不去的地方。许多人都以为混到可以对故乡评头论足的地步,但所指点的其实与故乡相去甚远。
张家瑜明白这个道理,淡淡眉批,不点破。
张家瑜一直避免在文字中掺杂强烈的政治立场,哪怕是写到天星码头,也从破坏的角度去写。她与那些保育者的观点不一样,张家瑜不承认集体记忆这回事,这是蛮悲观的一个看法。但她还是不辩解,只说是一个人的事。散文专栏不是为辩护用的,也对。
这可以解释张家瑜写字时的一些依靠,或者说她打破了一些依靠。她将思想信念与国家、党派、宗教等既有对立又有一致,视为正常。她允许这种相互矛盾的存在,不准备大一统。就像她自然地看待台湾、香港与大陆的冲突,完全接受,不会反抗。
在评价时评文字的时候,张家瑜说了一段“老派”的定义。“老派,意思是老被一种‘使命感’催讨着,讨着怎么对所生活的这方土地有所回馈。老被一种‘历史感’压迫着,迫着要对他所以为不公不义的现象挞伐鞭策”。这是她说马家辉的,似乎不无道理。
这些都是文字的事务,一旦看来了看透了,就不能不轻视。轻视之外,写字的就会有克制。张家瑜写欢喜哀愁,总不会真的用这些字,而是用动作比拟——就好像在空气中提溜着世间的肉身。
这不是灵魂在高处者所为,而是有所忌惮的戒掉,不黑不白,是灰色的人。
共同的底线
秦晖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版
秦晖试图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他指出,“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不是左、右派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
“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被禁锢的头脑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乌兰 易丽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切斯瓦夫·米沃什是波兰著名诗人,1950年政治流亡,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本书是他1950年代的作品,反省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崔卫平为该书写了导读,崔卫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 书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因为米沃什讲述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著 袁杰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本书讲述了遗忘的美德。
随着网络传播力的提升,信息泄漏导致的大范围传播,造成失控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我们作为个人无法真正地获得控制信息隐私的权利,一旦信息被共享,便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要学会取舍,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城市中国的逻辑
陈映芳 著
三联书店 2012年5月版
作为留学日本的学者,陈映芳在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在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底层,“非市民待遇的市民”以及农民工,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深入讨论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等问题。
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著 朱东华 陈文娟 朱慧玲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这是明星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早期文集,探索了美国公共生活中具有活力的道德和公民难题,审视了在美国政治生活中道德和正义所扮演的角色,桑德尔的论点新颖、生机勃勃,有评论说“保守主义者们将会发现一种他们并不知道的自由主义”。30多年来,桑德尔教授哈佛大学讲授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革命2020
——爱情、腐败与理想的故事
奇坦·巴哈特 著 林冠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3年3月版
1974年生于新德里的奇坦·巴哈特,现在是“印度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英文小说家”, 他的第一部作品《三个傻瓜》改编成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大受欢迎。
2011年,巴哈特推出新书《革命2020》,同样是小说,但关注印度的教育、腐败和社会改革等问题,“我的身上,百分之九十是作家,百分之十是改革家。”这是巴哈特的“自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