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应当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机 ;兴趣
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 常常看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上课滔滔不绝, 学生昏昏欲睡,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甚微。另一种情况是,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灵活,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呢?很显然,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课堂就具有显著的效果。那么,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呢?现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 超越教材,“学活”语文
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编者的独到见解、精心安排和大胆引导,对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结构、方法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课本和读本内容丰富,保留了许多优美的传统篇目,又吸收了众多当代美文,博采众长,美不胜收。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接纳和消化。
但我们还应该将视野放宽一些,有句俗语说得好:“入门在课内,发展在课外。”广泛涉猎中外文化精髓,尽情吸收古今华章,选择报刊、电视、网络诸多方面的精品,我们的视野必定会因之而开阔,我们的思维必定会由此而活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七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也是灵动的,一瓣馨香,一抹远山,一片真情,一肩道义。这些是“大语文”所提示我们应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经常引进时代活水,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才能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二、 注重情感熏陶,增强感染力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使未来的接班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正的文学趣味、深刻的理性思考。
综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男女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愤慨、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多姿多彩的情感体系。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带动学生去品味作品中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意蕴、意味,从而滋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
例如《氓》第六章写女主人公反思以后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此学生有如下看法:“违背誓言不念旧情,不如各走各的路”,“如果鞋不合适,那就光脚走路吧!一个人的精彩会很美好”,“今后不再为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语言干净利落,表述了一个不依附男子,有着独立人格,坚强勇毅的妇女形象。这些表达不仅反映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在互相交流中树立了一次正确的恋爱婚姻价值观,进行了一次人生观的自我教育。
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无价。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爸爸妈妈。”还有说:“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情感的熏陶,灵魂的触动,让语文课堂焕发出人文色彩,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美好,更善良,更喜欢语文。
三、组织学习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师说》,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一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个别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0多名同学超过了50字。
讲《离骚》,有的语句,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8句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12句左右。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如苏轼的《浪淘沙·赤壁怀古》,看谁背得最快,2分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5分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暖洋洋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便会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薛彦华 王慧主编《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杨琼 李锐主编《青春期美育与文化艺术教育》,金盾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陈磊等著《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甲中学 318014)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机 ;兴趣
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 常常看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上课滔滔不绝, 学生昏昏欲睡,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甚微。另一种情况是,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灵活,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呢?很显然,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课堂就具有显著的效果。那么,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呢?现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 超越教材,“学活”语文
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编者的独到见解、精心安排和大胆引导,对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结构、方法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课本和读本内容丰富,保留了许多优美的传统篇目,又吸收了众多当代美文,博采众长,美不胜收。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接纳和消化。
但我们还应该将视野放宽一些,有句俗语说得好:“入门在课内,发展在课外。”广泛涉猎中外文化精髓,尽情吸收古今华章,选择报刊、电视、网络诸多方面的精品,我们的视野必定会因之而开阔,我们的思维必定会由此而活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七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也是灵动的,一瓣馨香,一抹远山,一片真情,一肩道义。这些是“大语文”所提示我们应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经常引进时代活水,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才能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二、 注重情感熏陶,增强感染力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使未来的接班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正的文学趣味、深刻的理性思考。
综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男女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愤慨、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多姿多彩的情感体系。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带动学生去品味作品中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意蕴、意味,从而滋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
例如《氓》第六章写女主人公反思以后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此学生有如下看法:“违背誓言不念旧情,不如各走各的路”,“如果鞋不合适,那就光脚走路吧!一个人的精彩会很美好”,“今后不再为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语言干净利落,表述了一个不依附男子,有着独立人格,坚强勇毅的妇女形象。这些表达不仅反映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在互相交流中树立了一次正确的恋爱婚姻价值观,进行了一次人生观的自我教育。
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无价。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爸爸妈妈。”还有说:“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情感的熏陶,灵魂的触动,让语文课堂焕发出人文色彩,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美好,更善良,更喜欢语文。
三、组织学习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师说》,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一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个别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0多名同学超过了50字。
讲《离骚》,有的语句,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8句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12句左右。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如苏轼的《浪淘沙·赤壁怀古》,看谁背得最快,2分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5分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暖洋洋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便会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薛彦华 王慧主编《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杨琼 李锐主编《青春期美育与文化艺术教育》,金盾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陈磊等著《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甲中学 3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