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姑娘为何辫子多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澳门之后,有不少朋友得知笔者曾在新疆生活过很长时间,于是,常常问我: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是很多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邓小平先生1975年讲的那段妇孺皆知的话:“我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一抓一大把。”
  令笔者颇感惊异的是,那“大漠孤烟直”般浩瀚无际的新疆,那“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如痴如醉的新疆,那“胡天八月即飞雪”般神秘奇绝的新疆,留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印象标志,怎么竟会烙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上?!
  对于视新疆为第二故乡的我来说,真不知如何回答为好。长时间以来,报刊上、舞台上、银幕上描写的艳装丽姿的维吾尔族姑娘,大都梳有数十条的辫子。但是,以我在新疆生活了几十年、跑遍全疆85个县、市的阅历印证之,现实生活中却极少见到这种发饰。
  辫子多的起源
  维吾尔族妇女自古喜欢留长辫子,从3岁开始留发。据说,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未成年的维吾尔族姑娘,特别是幼女,都梳有许多条小辫子,一般要梳成单数,但最少要梳5条,然后往上梳:7、9、11、13条……最多梳到41条小辫子。这种发饰南北疆均相同。但兴于何时?为什么姑娘家要梳这么多小辫子?众说不一。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对唐代西域地区(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记述详细、极有研究价值的史书,可是翻遍全书,只有“断发巾帽”一句记述当时妇女发饰的话,对于辫子,无只字记载,同时代其它史书也是一样。当时,西域地区的高昌回纥和龟兹回纥,都以笃信佛教著称,他们的风俗、婚姻等也与华夏(内地)“小异而大同”。可以肯定地说,维吾尔姑娘辫子多显然并非始于唐朝,而很可能是十七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影响扩大到整个西域地区之后才兴起的。
  至于维吾尔姑娘为什么梳那么多小辫子,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维吾尔族一种审美观,这不无道理。走遍新疆你就会发现,凡维吾尔族女人编织的工艺品,如挂毯、地毯之类,毯子四周全是织成一条条如同辫子的小挂穗,此种美的形式为维吾尔民族所钟情、所欣赏。也有人另有说法,梳辫子是为了记年龄,一岁梳一条辫子,长一岁辫子就增加一条。但听一些老年维吾尔族朋友讲,姑娘扎的辫子数与年龄无关,仅仅系发饰而已,并非几岁就扎几条辫子。
  但可以肯定的是,辫子多,是当姑娘的专利。待到结婚后的第二天,就得转变发型,开始梳成两条长辫子。所以,以前从维吾尔姑娘辫子的多少,就能看出姑娘是否婚嫁。
  梳辫子
  辫子多,梳起来特别费事。但梳辫子,也是维吾尔姑娘们一种极开心的活动。每隔十天半月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几个要好的姑娘相约在一起,在自家葡萄藤下席地铺一块毡毯,将一盆盆几天前就掺入“伊力木”(维语:沙枣树果胶)并已经溶解的水端来,先用水将头发慢慢洗净,然后围坐在毡毯上,先用梳子或手蘸上“伊力木”水涂在头发上,接着互相梳小辫,边梳理边嬉闹,开心极了。姑娘们的嬉笑声往往招来小伙子的窥视。这样每梳一次,都要花大半天甚至一天时间。等辫子干了以后就变得又黑又亮,一周之内不会变型,据说有任何人造“头油”所达不到的效果,这种特制的“头油”在南疆比比皆是。难怪新疆民歌中唱到: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粗又长”啊。
  辫子多已成为历史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维吾尔姑娘留许多小辫子的发饰,就基本没有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维吾尔姑娘自然不再喜欢那种缛繁的发饰,代之而起的是两条辫子、短发、烫发或是将发辫盘在脑后等发型。维吾尔姑娘辫子多的风俗早已成了历史。如今,欲在新疆见到一个梳有许多小辫子的维吾尔姑娘,恐怕是很难很难的了。要见也只有在舞台、屏幕上才能见到。
  值得指出的是,不少反映当今新疆维吾尔族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作者或编导还硬要给其中的维族小姑娘安上许多小辫子,新疆人看了啼笑皆非。由此想来,那些至今还认为维族姑娘辫子多的人,恐怕与文艺作品的误导不无关系。但愿少数民族生活中这种细微变化,能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摘自人民网)
其他文献
莫娜和达斯曼是一对情趣相投、配合默契的登山爱好者,共同征服过许多高山险峰。  有个夏天,他俩去攀登加拿大的沃丁顿山,希望能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顶,目睹罕见而美丽的海上彩虹奇观。可是在登山途中,一颗用来固定绳索的攀岩钉忽然断裂。莫娜身体失控的刹那,旁边的达斯曼一把抓住她。  其实稍有经验的登山者都知道,两个人的重量悬在一根绳索上会有什么后果。于是莫娜急切地让同伴放手,可是达斯曼依旧死死拉着她。 
中国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尾声,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将最终作出决定。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杭州,正举行着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们走读运河,体验已融入杭州人生活的运河文化。  写书法、办雅集,还原历史情境  5月11日早上,运河广场开启了一场杭州“地书”邀请赛,邀请杭州东坡地书会、太庙地书会、拱宸地书协会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一场别致的地书表演。不少喜欢闲来无事拿起毛笔“挥毫泼墨”的游客,也来到现场与他们切磋技艺。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