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社会环境,有些父母被迫外出打工,解决生计问题,而孩子则留在农村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缺乏了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异常,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对此,本文从心理弹性理论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经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思考提高心理弹性,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问题的对策,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弹性理论 留守儿童 情感问题 对策
留守儿童指生活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于父母双方或任何一方在外务工持续半年及以上,而导致与父母分离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留守儿童的存在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的独特问题。在其相关研究中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存在着自卑、逆反、抑郁、孤独等心理特征,呈现出不良发展趋向。但也有在逆境中成长得更好的儿童,因此,利用心理弹性理论来研究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在逆境中解决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問题,让自己依然发展得更好。
一、心理弹性理论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理论主要指个体在面对巨大压力或者处于逆境时,其心理功能不被损伤,反而激发更大的潜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个体曾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或生活于逆境中,而后战胜了困难,获得良好发展;二是个体仍处于逆境中,但是其心理功能完整;三是个体能从灾难性事件中逐步恢复过来,适应外部环境。
Werner经3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保护因子可以通过复原个体心理,帮助其逐步转向积极面,使人在高危条件下也能做出好的判断,预测好的结果,如积极人格因素、同伴群体、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支持、社会资源等。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使个体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1)自卑凸显,内心敏感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大都找父母寻求帮助,长久下去会对父母有依恋情结。而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教育,虽然有长辈的照顾,心理问题无法解决,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内心十分敏感,遇到考试、比赛等容易慌乱、恐惧。若同学们对他们冷嘲热讽,或者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老师批评,会产生自卑倾向。
(2)情感空缺,内心孤独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间很少,孩子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需求,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藏在自己的内心,长久下去,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内心孤独,行为怪异,缺乏自信,不愿与他人交流,丧失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十分渴望亲情。
(3)情绪冲动,逆反严重
一些留守儿童未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误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逆反心理滋生,并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意识。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得不到回应,看到他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羡慕他人发展到嫉妒他人,再加上没有父母的约束,意志薄弱,情绪难以控制。主要表现有不服从教师管教学的,有意与同学挑起争端,与他人吵架、打架,不合群,甚至沾染不良社会习气等。
(4)认知缺失,价值观偏移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其道德学习、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水平较差,隔代教育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偏差。此外,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没有文凭的打工者赚大钱的现象出现,着眼于目前大中专毕业就业难的现实,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提高心理弹性,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问题的对策
(1)家庭方面
1.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满足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父母常常回家看望孩子,增加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温感情。在外务工时,保持一定的联系频率,最少一个星期或半个月交流一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之外,多关注人际交往、情感认知等方面,尽可能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积极鼓励认同孩子,培养孩子成熟个性
面对留守儿童不自信、性格内向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使孩子更加努力,拥有进步的动力。鼓励孩子时,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认同。同时,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加自信心,帮助其向努力的方向前进,对心理弹性的形成也有帮助。而且父母作为孩子的行为榜样,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重人生道理、正确价值观念的灌输,使孩子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成熟个性。
3.充分发挥监护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常常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不予重视,直到不良心理形成才追悔莫及。对此,父母要发挥好监护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及时分析,科学调整。
(2)学校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孩子优良品格
心理健康课程必不可少。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侧重于预防。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拥有归属感。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师生共同解答个别学生的心理疑惑;或者开展社会实践、学习名人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到集体活动中同学们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利于转化后进生的逆反心理,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进而塑造乐观、开朗、自信的优良品质。 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同,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当设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谈心专属辅导的场所,避免团体辅导的弊端。专业的心理教师耐心、认真的聆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以交友谈心的方式梳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用一个缓慢的过程去引导、协调,最终实现减轻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和压力的目标。
3.建立师生、同伴关系,加强情感呵护关心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则是教育的开始。由于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比一般学生的需求更强烈,教师扮演代理家长的角色,用爱如春风化雨般感染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爱护,也为心理建设工作奠定感情基础。例如,教师在课间时,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拉拉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3)社会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社会组织的关心、公共的健康服务等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例如,为避免留守儿童沉迷于网吧、溜冰场、台球室等娱乐场所,设置专业人员在这些场所进行管理监督,引导留守儿童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2.加大心理教育宣传,呼吁关爱留守儿童
为避免留守儿童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体正确看待其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减少其违法犯罪的行为,也防止留守儿童被照顾者虐待等。社工等机构对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使其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
3.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相关机构可以成立活动支持小组,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交流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思想教育,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好心理弹性理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联动作用,多措并举,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的帮助,提供成功人生的指导建议,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弹性理论 留守儿童 情感问题 对策
留守儿童指生活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于父母双方或任何一方在外务工持续半年及以上,而导致与父母分离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留守儿童的存在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的独特问题。在其相关研究中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存在着自卑、逆反、抑郁、孤独等心理特征,呈现出不良发展趋向。但也有在逆境中成长得更好的儿童,因此,利用心理弹性理论来研究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在逆境中解决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問题,让自己依然发展得更好。
一、心理弹性理论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理论主要指个体在面对巨大压力或者处于逆境时,其心理功能不被损伤,反而激发更大的潜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个体曾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或生活于逆境中,而后战胜了困难,获得良好发展;二是个体仍处于逆境中,但是其心理功能完整;三是个体能从灾难性事件中逐步恢复过来,适应外部环境。
Werner经3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保护因子可以通过复原个体心理,帮助其逐步转向积极面,使人在高危条件下也能做出好的判断,预测好的结果,如积极人格因素、同伴群体、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支持、社会资源等。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使个体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1)自卑凸显,内心敏感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大都找父母寻求帮助,长久下去会对父母有依恋情结。而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教育,虽然有长辈的照顾,心理问题无法解决,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内心十分敏感,遇到考试、比赛等容易慌乱、恐惧。若同学们对他们冷嘲热讽,或者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老师批评,会产生自卑倾向。
(2)情感空缺,内心孤独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间很少,孩子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需求,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藏在自己的内心,长久下去,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内心孤独,行为怪异,缺乏自信,不愿与他人交流,丧失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十分渴望亲情。
(3)情绪冲动,逆反严重
一些留守儿童未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误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逆反心理滋生,并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意识。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得不到回应,看到他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羡慕他人发展到嫉妒他人,再加上没有父母的约束,意志薄弱,情绪难以控制。主要表现有不服从教师管教学的,有意与同学挑起争端,与他人吵架、打架,不合群,甚至沾染不良社会习气等。
(4)认知缺失,价值观偏移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其道德学习、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水平较差,隔代教育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偏差。此外,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没有文凭的打工者赚大钱的现象出现,着眼于目前大中专毕业就业难的现实,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提高心理弹性,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问题的对策
(1)家庭方面
1.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满足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父母常常回家看望孩子,增加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温感情。在外务工时,保持一定的联系频率,最少一个星期或半个月交流一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之外,多关注人际交往、情感认知等方面,尽可能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积极鼓励认同孩子,培养孩子成熟个性
面对留守儿童不自信、性格内向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使孩子更加努力,拥有进步的动力。鼓励孩子时,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认同。同时,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加自信心,帮助其向努力的方向前进,对心理弹性的形成也有帮助。而且父母作为孩子的行为榜样,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重人生道理、正确价值观念的灌输,使孩子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成熟个性。
3.充分发挥监护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常常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不予重视,直到不良心理形成才追悔莫及。对此,父母要发挥好监护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及时分析,科学调整。
(2)学校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孩子优良品格
心理健康课程必不可少。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侧重于预防。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拥有归属感。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师生共同解答个别学生的心理疑惑;或者开展社会实践、学习名人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到集体活动中同学们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利于转化后进生的逆反心理,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进而塑造乐观、开朗、自信的优良品质。 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同,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当设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谈心专属辅导的场所,避免团体辅导的弊端。专业的心理教师耐心、认真的聆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以交友谈心的方式梳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用一个缓慢的过程去引导、协调,最终实现减轻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和压力的目标。
3.建立师生、同伴关系,加强情感呵护关心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则是教育的开始。由于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比一般学生的需求更强烈,教师扮演代理家长的角色,用爱如春风化雨般感染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爱护,也为心理建设工作奠定感情基础。例如,教师在课间时,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拉拉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3)社会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社会组织的关心、公共的健康服务等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例如,为避免留守儿童沉迷于网吧、溜冰场、台球室等娱乐场所,设置专业人员在这些场所进行管理监督,引导留守儿童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2.加大心理教育宣传,呼吁关爱留守儿童
为避免留守儿童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体正确看待其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减少其违法犯罪的行为,也防止留守儿童被照顾者虐待等。社工等机构对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使其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
3.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相关机构可以成立活动支持小组,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交流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思想教育,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好心理弹性理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联动作用,多措并举,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的帮助,提供成功人生的指导建议,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秋锦.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8):52-53.
[2]王楠,韩娟,丁慧思,徐阳欢,胡月,张敏莉,杨森焙,刘维韦.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J].中國公共卫生,2017,33(09):1320-1323.
[3]宋霞,毛丽丹,金小红.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以湖北省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为例[J].犯罪研究,2016(04):70-78.
[4]杨铖,苗英华,宋园园.江西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