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人在此就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所谓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通过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学生对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思考、判断、运用等方面的思维要求。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专家、同行的经验,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依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促进抽象思维能力,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半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有农民阶级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资产阶级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学习,总结归纳,寻其规律,得出其根源,皆因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规律性的知识是具体知识的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维过程,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二)用“形象记忆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叙述的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是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历史画卷。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借助多种艺术手段的通感效应,来再现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中“战国七雄”时,我会在黑板上画个十字架,再画上七个圈,引导学生记住“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的顺口溜。通过形象记忆,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还能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以《文艺复兴》这一节为例,在教学中我搜集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绘画作品,通过在课堂上形象展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来自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的强烈欲望。同时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也让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显得十分弱小,不可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更不可能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三)用“启发引导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自始即不必多讲”,应“致力于导”。“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导”的有效手段。历史教学中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把学习兴趣、求知欲与知识学习融合起来,不仅可促进学生灵活思考和逻辑推理,也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可采用启发式向学生提问:英国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使其工业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请问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革新等等结论,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使生產力迅速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商品又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去销售,于是又可向学生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资本家又该怎么办?学生能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强占更多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与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适合于学生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即运用知识阶段,它对历史学习有较高层次的要求,是提高历史思维的主要形式。在知识的运用中,构思上依据概念和时空界限,把握好重心;技巧上,可先列提纲,理顺知识,适当进行知识调整;表现形式上要着眼全篇,努力完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中国近代史》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需要强占更多的世界市场,于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就构成了西方列强的侵华史;由于列强的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并力图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就构成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与探索史;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成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也使中国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场变革;等等。而各条历史线索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整幅宏伟画面。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相互关系的理解,探寻其历史发展规律,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把知、情、意、行等不同方面同时抓起来,安排好它们之间的比例,在备课中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目标分类,再着重使发展能力的要求落实每个教学环节上,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平衡性确定发展能力的灵活性,通过课堂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坚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而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用“归纳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依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促进抽象思维能力,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半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有农民阶级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资产阶级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学习,总结归纳,寻其规律,得出其根源,皆因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规律性的知识是具体知识的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维过程,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二)用“形象记忆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叙述的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是一幅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历史画卷。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借助多种艺术手段的通感效应,来再现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中“战国七雄”时,我会在黑板上画个十字架,再画上七个圈,引导学生记住“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的顺口溜。通过形象记忆,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还能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以《文艺复兴》这一节为例,在教学中我搜集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绘画作品,通过在课堂上形象展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来自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的强烈欲望。同时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也让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显得十分弱小,不可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更不可能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三)用“启发引导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自始即不必多讲”,应“致力于导”。“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导”的有效手段。历史教学中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把学习兴趣、求知欲与知识学习融合起来,不仅可促进学生灵活思考和逻辑推理,也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可采用启发式向学生提问:英国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使其工业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请问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革新等等结论,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使生產力迅速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商品又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去销售,于是又可向学生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资本家又该怎么办?学生能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强占更多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与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适合于学生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即运用知识阶段,它对历史学习有较高层次的要求,是提高历史思维的主要形式。在知识的运用中,构思上依据概念和时空界限,把握好重心;技巧上,可先列提纲,理顺知识,适当进行知识调整;表现形式上要着眼全篇,努力完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中国近代史》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需要强占更多的世界市场,于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就构成了西方列强的侵华史;由于列强的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并力图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就构成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与探索史;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成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也使中国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场变革;等等。而各条历史线索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整幅宏伟画面。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相互关系的理解,探寻其历史发展规律,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把知、情、意、行等不同方面同时抓起来,安排好它们之间的比例,在备课中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目标分类,再着重使发展能力的要求落实每个教学环节上,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平衡性确定发展能力的灵活性,通过课堂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坚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而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