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前言目前,日本全国几乎所有行政单位都制定了区域地震防灾对策计划,并使之成为有关地震防灾的基本计划。但是,如果把这种计划作为实施的计划,则由于实践方面过于概念化,在实际地震时的效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项研究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分析现有计划的问题所在,以克服这些问题并探索最佳战略性计划。2.现状分析这里集中对区域地震防灾计划中的紧急对策计划进行考察。地震发生后,地区行政部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目前,日本全国几乎所有行政单位都制定了区域地震防灾对策计划,并使之成为有关地震防灾的基本计划。但是,如果把这种计划作为实施的计划,则由于实践方面过于概念化,在实际地震时的效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项研究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分析现有计划的问题所在,以克服这些问题并探索最佳战略性计划。2.现状分析这里集中对区域地震防灾计划中的紧急对策计划进行考察。地震发生后,地区行政部门
其他文献
在最近几年内,地震学合作研究会(IRIS)已将一项利用地震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具体倡议变成了国家计划。当前的工作包括布设一个全球性地震台网(GSN),这个台网包括100个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台站,一项包括1000个数字记录系统和地震计在内的台阵研究计划(PASSCAL)和一个支持研究机构存取资料的数据管理系统。另外,IRIS 正在实施一些新的倡议,如美、苏联合研究地震计划和横穿太平洋的海底电缆。1
1990年9月8日德国研究技术部部长里森胡贝尔(H.Riesenhuber)主持了“联邦德国大陆深部钻探计划(KTB)”主期工程的开工仪式。主期的中心工作将围绕豪普特博伦(Hau-ptbohruny)HB 超深钻开展,目标是到1994年年底钻透10000米的深度。选择的地区是中欧华力西构造基底内地质和地球物理性质都很独特的地段。其目的是:①调查这种类型地壳典型部分的结构、成分和物理性质;②阐明地球
著名的地震学家李善邦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开创者。他从事地震科研50年,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从农家弟子到书生李善邦于1902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在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一个祖祖辈辈务农的家庭。他6岁开始读书,1920年考进了南京东南大学。他努力苦读,经常在煤油灯下钻研到深夜。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5年,李善邦在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经多方托人谋事,终于在一所私立中学任教
地球深部研究联合会(SEDI)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地球深部的国际科学组织。SEDI 的宗旨是,增进对地球深部的过去演变,当前地热、动力和化学等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地球表面构造和观测过程的了解。地球深部通常是指地核和下地幔,但也可能涉及地表,例如,在地幔热柱的研究方面。SEDI 的科研课题和攻关难点包括地磁动力和长期变化、古地磁和地球深部的演变、地核成分,构造和动力学、发电机能量学和内核构造、地核的
近数十年来,全世界在构筑了大型人工水库而且在地震活动性明显加剧的地方记到了约40起地震。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致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研究诱发性地震活动的常务工作组。对此类地震的详细观测,最初是在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由古维尔大坝筑成的米德水库上进行的。该坝高222米,库容37.5立方公里。在水库注水之前,该地区并未出现地震活动,附近连地震台站也没有。在发生了最初几次有感地震(1937)之后,在那
地壳形变弹性回跳理论有一个明显的推论,即测量地壳形变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地震发生处:有鉴于此,这种测量已成为现在所有地震预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从这种测量中得到的问题很多,而答案却较少。进行这种测量的第一个困难是,从原则上讲地壳形变是会出现的,但实际上却很难测到,因为对这种测量资料很少给出直截了当的解释。板块边界上的大部分应变(震时的位移除外)的年积累小于5×10~7,它甚至比最佳测量中的误差大不
当今的地震预报实验是研究可能的大震前的特性。有某些证据表明,在一些孤立的震群中的较小典型事件可能具有与在比较复杂的地震活动区域内的某些大得多的地震前类似的前兆特性。这些孤立震群中的典型事件经常以相似的震级,在相似的地点复发,其复发时间有的短得只有几天。本文将论证监测孤立震群中的这种典型事件是能获得前兆活动经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对研究大震的前兆也可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震后的调查研究是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确立全国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的公共法指出:“这项计划的各研究项目应包括对国外在地震各方面的经验的研究。”破坏性地震是不常发生的,但应进行认真的研究,以确保有关教训纳入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中去。过去,美国许多私入、政府机构参加或资助了震后的调查研究。这些机构包括:国家科学院(NAS)、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地震工程研究所(EERI)、
地震造成的灾难,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地震灾害的规模之大,恐怕不能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当然,自然界的这种现象不可能不引起地球物理学界的注目,而今地球物理学中已有了专门的学科——地震学。能有效地记录地震的首批地震仪,在1878年至1890年间才研制出来。现代的仪器可以记录到地球上任何地点的地震并可定出它们的强度。对地球上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相当可靠的研究。业已确定,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已划定的
开发窄频带地震仪(Narrow-Band Sei-smometer,以下简称 NBS)的目的是从低频(10兆赫以下)地球自由振荡中检测出称之为核振型的小振幅(<10毫微伽)振型。由于噪声水平与观测的频带宽度成比例地变小,所以,获取窄频带数据,对提高信噪比很有用,并适合观测振幅小但 Q 值很大的核振型。硬件的构成通过在模拟反馈的力平衡方式三分向地震仪 STS-2的外部附加数字系统,作成模拟和数字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