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15年的建设,已由建设之初一片农田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今天,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国内外2000多家企业,累计创造了5762亿元的产值。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北京市对外开放的标志。
日前,记者就奥运之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昕昕。
赵昕昕介绍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高新技术主导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经营理念。15年来,已有诺基亚、奔驰、拜耳、GE、博世、SMC、中芯国际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厂,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8家投资了72个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6%。开发区已有300多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其成果产业转化率达80%以上,企业申请专利3000多项,其中60%以上为发明专利。
1995~2006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3%,税收收入年均增长58.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5%,销售收入年均增长75.7%,出口创汇年均增长83.9%。截至2007年7月底,累计吸引投资15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24.7亿美元,占80.3%。形成了先进的星网工业园模式,建设了内地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59.4亿元,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8.4%上升到28.2%。
赵昕昕说,多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高效集约利用资源能源的要求,土地利用效率和万元GDP能耗位于北京市和全国开发区前列,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2006年开发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1009万美元,创造工业产值1.74亿元,实现税收598万元。万元GDP能耗0.149吨标煤,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5。2007年上半年,开发区工业耗水量增长11.9%,用电量增长25%,工业产值增长34%,税收收入增长60%。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明显效果。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7月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0.3亿元。完成土地开发3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230公里,建成一批基础设施、能源和重大公益性项目,建成一座22万伏变电站、九座11万伏变电站、四座集中供热厂和一个热电联产项目、两条自来水输水干线、两条天然气干线,建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打通开发区至东四环、路东区至东五环,河西区至南六环、核心区至路东区的新干线,轻轨建设开始启动。
赵昕昕接着说,开发区大力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工作,共安置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1.37万人。督促引导区内建筑企业建立农民工工资预留账户,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维护了区内农民工利益和区域稳定。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工业园区,实现劳动力就业13.2万人,每公顷土地就业139人。加强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北京开发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投资环境评价中,工业产值,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列第5位,质量和效益指标列第2位,是中国发展又好又快的开发区之一。
最后赵昕昕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说,“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以“三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带(北部文化休闲绿化带、西部凉水河风景带、中部荣华路商务带)、三中心(北部体育运动中心、南部商业娱乐中心、东部物流贸易中心)”建设为重点,明确制造和服务两大功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
日前,记者就奥运之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昕昕。
赵昕昕介绍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高新技术主导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经营理念。15年来,已有诺基亚、奔驰、拜耳、GE、博世、SMC、中芯国际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厂,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8家投资了72个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6%。开发区已有300多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其成果产业转化率达80%以上,企业申请专利3000多项,其中60%以上为发明专利。
1995~2006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3%,税收收入年均增长58.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5%,销售收入年均增长75.7%,出口创汇年均增长83.9%。截至2007年7月底,累计吸引投资15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24.7亿美元,占80.3%。形成了先进的星网工业园模式,建设了内地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59.4亿元,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8.4%上升到28.2%。
赵昕昕说,多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高效集约利用资源能源的要求,土地利用效率和万元GDP能耗位于北京市和全国开发区前列,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2006年开发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1009万美元,创造工业产值1.74亿元,实现税收598万元。万元GDP能耗0.149吨标煤,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5。2007年上半年,开发区工业耗水量增长11.9%,用电量增长25%,工业产值增长34%,税收收入增长60%。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明显效果。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7月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0.3亿元。完成土地开发3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230公里,建成一批基础设施、能源和重大公益性项目,建成一座22万伏变电站、九座11万伏变电站、四座集中供热厂和一个热电联产项目、两条自来水输水干线、两条天然气干线,建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打通开发区至东四环、路东区至东五环,河西区至南六环、核心区至路东区的新干线,轻轨建设开始启动。
赵昕昕接着说,开发区大力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工作,共安置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1.37万人。督促引导区内建筑企业建立农民工工资预留账户,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维护了区内农民工利益和区域稳定。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工业园区,实现劳动力就业13.2万人,每公顷土地就业139人。加强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北京开发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投资环境评价中,工业产值,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列第5位,质量和效益指标列第2位,是中国发展又好又快的开发区之一。
最后赵昕昕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说,“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以“三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带(北部文化休闲绿化带、西部凉水河风景带、中部荣华路商务带)、三中心(北部体育运动中心、南部商业娱乐中心、东部物流贸易中心)”建设为重点,明确制造和服务两大功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