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高等工科院校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战略管理领域动态能力的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着重分析了动态能力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并从培育提升动态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动态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1994年由Teece和Pisano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能够创新产品和新过程,以及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的一系列能力” [1]。1997年,他又从战略管理理论演进角度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环境的能力。其中,“动态”是指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而更新组织竞争力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使用、整合和重新配置组织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的战略管理能力,以使组织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2]。本文拟将动态能力的概念应用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通过对高等工科院校动态能力的研究,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一、动态能力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机制分析
  以Teece等人提出的动态能力概念为基础,并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高等工科院校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使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和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之间动态匹配的一种组织战略性能力,包括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资源柔性能力、变革创新能力四个维度。它嵌套于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整合、构建和重组校内外资源和知识,使现有人才培养能力模式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从而使高等工科院校能够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要。
  1.环境感知能力
  环境感知能力指的是高等工科院校对人才培养动态需求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3]。通过搜寻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管理部门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导向、同类型工科院校的改革动向等资源、制度和竞争环境信息,并依据已有的人才培养知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发现机会与威胁,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环境感知能力是高等工科院校整合、重构资源与能力的基本前提,反映了高等工科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和能力的认知水平与认知模式,是学校的视野、洞察力和战略思维的体现。
  2. 学习吸收能力
  George认为学习吸收能力展现出组织向竞争对手学习的迫切愿望、整合外部的信息并将其转变成嵌入组织的内在知识,是组织运用其能力获得外部的、新的知识的能力[4]。基于此,本文把高等工科院校通过教师、管理人员等个体层面的学习,课程组、教学团队、课题组、学院、职能部门等组织的集体团队学习,以及整个学校层面的学习,将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学校知识进行积累、共享和转换,实现外部知识内在化的能力称为高等工科院校的学习吸收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不仅决定了高等工科院校对自身知识资源的利用和更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影响人才培养知识的创新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资源柔性能力
  高等工科院校要形成动态能力还必须有从外部获得资源和柔性配置资源的能力,本文称之为资源柔性能力。高等工科院校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财力资源指维持学校运行的物质资料,包括办学资金、教学设施、实验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获取资源能力是指大学识别并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高等工科院校的正常运转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资源,资源获取越多,表明其自我维持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柔性配置能力尤为重要。柔性配置并不是单项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互为补充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机制优化调整不同人才培养单元里各资源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并加以重新组合使之达到协调统一、相互匹配,从而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机融合,产生“1+1>2”的放大效应[5]。
  4.变革创新能力
  创新是组织培育核心能力的本质所在。虽然学习吸收能力能使组织迅速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组织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还不能具有核心能力,因为简单的学习不能产生组织的独有专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发展己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组织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6]。因此,本文将高等工科院校在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获得外部资源、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能力称为变革创新能力。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变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综合上述分析,高等工科院校的动态能力是一个能力整合系统,其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惯例,以响应高等工程领域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环境感知能力为基础,通过学习吸收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知识的形成、重构与演变,运用资源柔性能力获取教学资源并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创新,最终使高等工科院校所拥有教育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知识、能力与外界环境动态匹配,培养出符合工程领域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最终结果表现为高等工科院校通过培育提升动态能力形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通过培育提升动态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1.培育提升环境感知能力
  一要构建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信息获取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高等工科院校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只有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全面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使“产品”适销对路。目前,人才市场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真实的市场需求与高等工科院校理解的市场需求之间,求职者真实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感知的知识、技能之间往往不一致。原因在于高等工科院校往往以其理解的市场需求为取向来培养人才,而用人单位以其感知的知识、技能来选择求职者[7]。因此,要构建人才培养信息获取机制,通过跟踪、预测、预警等手段,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以随时、全面、准确掌握工程领域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现状、趋势、能力规格,使得高等工科院校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培养与否、规模多少、规格定位做到理性的有度、有序控制。   二要建立高等工科院校与企业界之间的协作组织。行业协会处于学校和企业之间,是同一行业中众多企业的联合体,它熟悉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知识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还能更冷静地看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及企业与高等工程教育相互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需求标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因此,行业协会作为学校和企业间的协作组织,是联系企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可以在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完善人才培养议事决策机构,积极吸引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目前,多数高等工科院校设有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协调议事组织,在制定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来源较为单一,政府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行业协会代表参与其中的并不多。因此,要优化这些人才培养议事决策机构的人员组成,使行业部门与用人单位的专家占有一定比例,让他们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四要强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前者反映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后者反映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8]。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用社会评价来完善学校评价的不足。
  2.培育提升学习吸收能力
  一要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学习。高等工科院校的每一位教师及管理人员个体是组织学习的细胞,随着环境变化,竞争加剧,对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通过学习以构建动态完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使该结构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状态[8]。面对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要不断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培训,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合作导师制,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研究院所工作或挂职锻炼,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培训、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经常参加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各种活动,要鼓励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工科大学研修学习。
  二要重视团队协同学习。教学团队具有共同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团队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学科、学术和科研方向趋同,资源共享,团队成员的工作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术思想相互渗透和影响,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探讨学术思想,知识技能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团队协同学习,体现的不单纯是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团队组织成员相互协作、优势与技能互补的整体水平,团队整体学习绩效大于成员个人绩效之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要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这里“学习”不单指吸收知识、获得信息。在学习型组织,真正学习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积极地培养全新、超前、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人们相互之间参与和协作,获得共同提高,实现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对于组织来说,以个体学习为基础,不断发展组织的群体智力和集体思维,使组织成为灵活的、有反应能力的、高度人性化的组织,最终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提高组织的竟争力[9]。
  3. 培育提升资源柔性能力
  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
  二要构建工科大学联盟。高校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高校之间,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建立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相互合作的联合体[11]。200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多个直接以“联盟”冠名的高校校际合作组织,其中“卓越联盟”是国内9所具有工科特色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的简称。联盟高校共同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秉持“追求卓越、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与交流。高校战略联盟的模式,有机整合高校间各种资源,有助于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4.培育提升变革创新能力
  一要强化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教授说:“培养创新人才只有一件事要做,即消除他们发挥创新的障碍。因为我们很难界定什么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大脑。所以只有给他们自由的环境,发挥与生俱来的个性。”[12]因此,强化管理体制创新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服务代替管理职能,营造能充分发挥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
  二要强化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就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特色和发展水平的目标市场,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资源条件、人才培养能力、办学传统,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践环节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优化创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采用最适合的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Teece,D.J. and Pisano,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556.
  [2]Teece,D. J.,Pisano,G.,Sc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迟景明. 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大学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53
  [4] George G. Learning to be capable: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at the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1925-2002[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5,14(1):119-151.
  [5]孙健. 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学,2009:83.
  [6]任喜峰. 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7
  [7]龙青云,吴晓伟,易艳红. 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30(1):51-58
  [8]王兴华. 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 天津:天津大学,2003:46
  [9]李晓. 高校管理创新路径探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4):130
  [10]郁秋亚.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9):46-47
  [11]郝一双,赵洁玮. 高校联盟的中美比较[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28(5):69-75
  [1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三辑)[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6.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JDGC021),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GJY19)]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工程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人才多元选拔、实施导师制、开展小班化和国际化培养、开展“六维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和特色化的实施教学基地、建立全程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基础等。  关键词: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教育部选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
期刊
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于2009年起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个基础学科中开始试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该计划旨在本科阶段培养出既具备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充分接触前沿研究成果并参与前沿研究,未来有望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领军人才的学生。  学校充分发挥各基础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教授云集、国内外知名学者往来频繁的优势,依托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集全校之力
期刊
摘 要:本文分别从美国和日本的财政学学科发展轨迹分析与比较两国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研究发现美日两国的财政学学科发展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两国间的趋同性,并由此得到“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体制下需要从个体视角来研究公共问题”、“在财政学类专业课程中应加入经验实证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和运用个体信息进行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能”、“财政学类专业应加
期刊
摘 要:大学的教育主体已经步入了“90后”时代,成长于网络快速发展时期的“90后”学生群体拥有独特的时代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90后”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9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并结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
期刊
于歆杰,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与其团队共同承担的MOOC电路原理(一)课程,于2013年10月17日在edX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上线。edX平台上有11721名学生选修,九成以上为境外学生。学堂在线平台上有6554名学生选修,基本均为境内学生。在关于MOOC的讨论如火如荼且许多国内名校的优质课程都踊跃加盟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MOOC课程并藉此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解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作品、解读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本细读;元杂剧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术语,新批评学者对“细读”(close reading)作过“详细的甚至有些繁琐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学习心理学”为例,构想并实践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于通识课教学的三种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并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明确了三种应用模式各自适用的知识领域,即“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各种约束性条件进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是否彻底放弃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是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拟介绍突显学术英语兼顾通用英语的山东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术英语师资培养以及已经取得成就等方面。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培养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处在一个转型期。是彻底放弃通用英语(EGP)教学转向学术英语(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应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依托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和教材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等途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基础;支撑;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且快速发展时期,如何进行精英和卓越人才培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期刊
摘 要:高等学校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阐述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路和在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精品;经验;体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并且摆脱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得高等教育不断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