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本文提出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共同主導、职业能力本位、有机结合、动态管理、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对上述原则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构建方法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产生在美国,其定义为将理论学习和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标签。高职教育作为和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都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企业的高度参与,而推行实施工学结合是其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从本质上来说,“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学校和企业同时定义为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将课堂和工作岗位同时设定为人才培养的两大环境,打破原来单一的校园课堂授课方式,通过实际工作岗位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由于区域经济特征和企业行业特点的大相径庭,我国高职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之间,“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呈多样化;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由于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通过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国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进入到深度改革区,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建立了基于本校特色、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双创”、“一带一路”等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更进一步对该模式构建的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总体的架构上原则上,笔者认为要以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共同主导、职业能力本位、有机结合、动态管理构建的原则为重点,开展建设工作。
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大多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依据。“2+1”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在所处区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之上,使人才规格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实现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尤其是体现当地特色、体现当地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省级发展的重点。“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要主动适应本地经济发展趋势,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动满足本地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环境和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原则
校企合作是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能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来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切实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是推动校企合作的主动方,但不能绝对化校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坚持校企共同主导的原则,保证企业与学校拥有相同的主导地位,才能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同盟军。校企共同主导能够把校园和企业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扩大和延伸到企业生产现场。同时,校企共同主导能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力度,加大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效。再者,校企共同主导有利于将企业文化熏陶、职场工作氛围体验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来,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工作”,解决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衔接问题。
三、职业能力本位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进行构建。根据岗位工作能力所需,选择专业知识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不再以学科知识传递为教学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将工作态度、职业身份认同感等方面的教育植入到专业教学环节,纳入到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工作技能的形成作为指标来检验教学质量。
四、“2”和“1”有机结合的原则
“2+1”中的“2”和“1”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年和一年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教学主导形式上的区分,二者相辅相承又各有侧重,统一于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中。构建第一育人环节时,将岗位工作内容溶于课程内容,把企业能工巧匠引入到课堂教学,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构建第二育人环节时,强调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用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驱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两个育人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能放大教学成效,提高人才培养高质量。
五、动态管理的原则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工作岗位要求变化频繁,刚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开放性原则下的“2+1”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灵活的调节机制和自我更新能力,能对社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生产技术变革等快速响应,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管理是保持开放性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指随时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反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根据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校企合作路线,开发校企利益共同点,保持双方合作的紧密度。
参考文献
[1]陈庆和.论高职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J].职教论坛,2004,(1).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作者简介
闻玉辉(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构建方法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产生在美国,其定义为将理论学习和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标签。高职教育作为和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都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企业的高度参与,而推行实施工学结合是其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从本质上来说,“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学校和企业同时定义为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将课堂和工作岗位同时设定为人才培养的两大环境,打破原来单一的校园课堂授课方式,通过实际工作岗位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由于区域经济特征和企业行业特点的大相径庭,我国高职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之间,“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呈多样化;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由于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通过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国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进入到深度改革区,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建立了基于本校特色、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双创”、“一带一路”等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更进一步对该模式构建的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总体的架构上原则上,笔者认为要以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共同主导、职业能力本位、有机结合、动态管理构建的原则为重点,开展建设工作。
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大多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依据。“2+1”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在所处区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之上,使人才规格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实现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尤其是体现当地特色、体现当地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省级发展的重点。“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要主动适应本地经济发展趋势,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动满足本地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环境和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原则
校企合作是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能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来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切实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是推动校企合作的主动方,但不能绝对化校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坚持校企共同主导的原则,保证企业与学校拥有相同的主导地位,才能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同盟军。校企共同主导能够把校园和企业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扩大和延伸到企业生产现场。同时,校企共同主导能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力度,加大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效。再者,校企共同主导有利于将企业文化熏陶、职场工作氛围体验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来,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工作”,解决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衔接问题。
三、职业能力本位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进行构建。根据岗位工作能力所需,选择专业知识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不再以学科知识传递为教学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将工作态度、职业身份认同感等方面的教育植入到专业教学环节,纳入到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工作技能的形成作为指标来检验教学质量。
四、“2”和“1”有机结合的原则
“2+1”中的“2”和“1”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年和一年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教学主导形式上的区分,二者相辅相承又各有侧重,统一于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中。构建第一育人环节时,将岗位工作内容溶于课程内容,把企业能工巧匠引入到课堂教学,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构建第二育人环节时,强调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用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驱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两个育人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能放大教学成效,提高人才培养高质量。
五、动态管理的原则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工作岗位要求变化频繁,刚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开放性原则下的“2+1”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灵活的调节机制和自我更新能力,能对社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生产技术变革等快速响应,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管理是保持开放性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指随时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反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根据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校企合作路线,开发校企利益共同点,保持双方合作的紧密度。
参考文献
[1]陈庆和.论高职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J].职教论坛,2004,(1).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作者简介
闻玉辉(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