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是一个例子。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将课文学习作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途径,更可以把典范文本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鄂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有两篇课文,非常适合用来指导初中学生学习写人、记事记叙文的写作,它们就是苏叔阳的《我的老师》和张抗抗的《滋味》。
一 学布局谋篇,详略得当
两篇文章都有非常清晰的行文脉络。
《我的老师》从春天美景写起,自然引出“风筝”这一寄托情感的物象,并用“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一句总领全文,自然过渡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刘老师的回忆。
回忆部分分作两层,为突出刘老师的可贵精神与品质,作者有详有略地进行叙写,略写刘老师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对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则详细刻画。
文章最后自然结束回忆,转入现实生活,表达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最后一句“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让全文在余音袅袅中结束。
《滋味》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
第一段总领全文,以“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都是同感觉有关”一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两件事”“同感觉有关”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暗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全文主体部分选取两件事情自然形成对比,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作者的意图不言而喻: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使文章结构清晰流畅,又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
叙述完第二件事后作者并没有像记叙完第一件事情后那样用几句议论句点明事情带给我们的启示,而是用省略号直接结束全文。这样写,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意蕴也更加丰富。
二 学细节刻画,形象传神
《我的老师》一文中对刘老师的刻画生动传神。板书时“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令学生激动不已;提问时“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让学生刻骨铭心;将风筝送入蓝天时“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气喘吁吁抓住线绳时脸上那“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使人深深感动……刘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穿越近三十年岁月的风雨依旧撼动人心。
《滋味》一文中也有大量细节描写。吃杨梅一事中,重点描写了“我”半睡半醒的样子:“昏昏沉沉地睡过去”“迷迷糊糊睁开眼”“嘟哝着翻过身”“睡眼蒙眬地坐到桌子旁”,一边吃一边打瞌睡,“半睁半眯着眼”,大口努力地吃着杨梅,“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似在睡梦中、稀里糊涂又迫不及待地品尝盼望已久的好东西的独特“吃相”,实在形神兼备,让人忍俊不禁,给人留下了鲜明印象。
文中写男孩子放鞭炮的几句,也是特别有生活气息。他们“冷不丁地点燃”“悄悄地扔到女孩脚边”,看着她们“捂着耳朵尖叫”,继而“开心地乱笑”。那动作、神态,真是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幅小男生恶作剧的场面。再比如写放烟花,只有简短的几句:“小心地安放”“试着划火柴”“手发抖”“猛地躲到妈妈身后”等,活生生地刻画出小女孩对烟花既爱又怕的心态、神态。文章用词造句贴切、生动,所描摹的场景实在是天真活泼的少男少女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三 学景物烘托,增彩添色
在记叙文中,简洁得当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的老师》开篇写道:“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既点出“我”触景生情,忆及老师,又彰显生命活力,为揭示全文主旨奠定情感基调。“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一句也并非闲笔,告诉读者,放风筝是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又自然引出热爱风筝、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风筝明星”刘老师及其亲手做风筝、放风筝的场景,叙述自然流畅。
《滋味》一文中等待放烟花时写道“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暗下来”“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结尾处放烟花时写道“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两处对天空、院子、美丽焰火的描写,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等待放烟花时的万分焦急和放烟花时的无限快乐的心情,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我们平常写记叙文,不论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类的,只要精心布局谋篇,安排好文章的行文脉络,注重详略得当,细节、场景描写传神生动,就一定能够将自己的深情流露于笔端,达到感染人心的效果!
学生例文
北京味道
潘玥
暑假过去半个多月了,我还常常想起今年再游北京的旅程。
记得第一次去北京是6岁那年。一出火车站,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北京的寒冷,即使待在车站内,也有一股不知从哪来的寒风直往脖子里灌,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广播里女播音员的报站声勉强带给我一丝温暖。出站了,冷得更厉害了,一件薄薄的外套似乎要被咆哮的大风撕碎,一时还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我在心里抱怨:这就是北京的待客之道吗?
到了姨妈家已接近零点,一坐上沙发便不知白天黑夜地沉沉睡去。
转天首先去故宫。故宫里的空气都是躁动的,而且非常拥挤,夹道、路边、树下,处处是人。想抬起头看看那宫殿上飞翘的檐角都很困难。我竭力挤到玻璃柜边,想观赏那些精美的文物,立马就被拥挤的人流冲到一旁,虽近在咫尺,却无缘见面。试着挤了几次,人小力薄,只好退到角落里,一边玩手机,一边无奈地想:文物就在眼前却根本看不到。 几天之后,雄伟壮观的紫禁城只剩下记忆里模糊的影子;颐和园在我的印象里是某张明信片上的影像;圆明园,我只记得曾在一堆倒下的不知是汉白玉还是大理石的石柱子上跳来跳去;至于长城,那个史诗般的巨人,我只记起它像一道蜿蜒的锁链串联起一座座山峰……
旅行结束,我要回去了,努力回想起来,却模糊得像黑暗里消失的光影,满满的都是遗憾……
今年的北京之行格外清晰。车在清晨的高架桥上驶过。我在窗前匆匆瞥过天安门广场,心里一震。
这是第一次真正认真地看这座城市,高楼林立,井然有序。并不像新闻中说的雾霾笼罩、街道拥堵,反而到处绿树成阴,天空湛蓝如洗。即使是清晨,也能感受到北京的快节奏,空气流动得像山涧激流,林间飞瀑,好像太阳升起的速度都比其他地方快了一大截。
妈妈问我:“想去哪儿?”我又想起当年明亮的宫墙,也记起那长长的“锁链”,但此时的我没有太多的向往,我想找寻的,还是最朴素古老、属于这座城的独特味道。
我决定和妈妈去东交民巷。知道它纯属偶然,我是在一本叫《城南旧事》的书里发现它的,书中别致的描写激发了我的兴趣,借此契机我想去那里找些什么,希望遇见些特别的东西。
这条巷子并不长,紧挨着许多重要机构,因此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可我觉得它活泼可爱。你看头顶的树,胡闹似的遮住阳光,竭力隐藏起太阳。地上斑驳的树影三五成群,不接受这凝重气氛的约束,密密麻麻地斜织在地面上,像一片梅花林,那趁着空当钻进来的光便是开着的花了……路旁的青瓦白墙虽被修整过,仍掩不住昔日的风采。过去的老旧门牌大都保留着,它们一起向路人诉说着历史的痕迹,散发着古朴亲切的温暖味道!
我站在一棵高大古树旁,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细细想来,虽然这次并没有碰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我已经找回了北京的古老味道。我不在乎那是模糊的倩影,还是永恒不变的记忆,那滋味,是遗憾的失落,还是失而复得的兴奋,或是回忆时的五味杂陈。它们,都同样给了我值得永远珍藏的难忘记忆。
教师点评
小作者描写“北京味道”,味道本难以描绘,但她具有丰富的心灵体验和敏锐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准确鲜明地捕捉到情绪的变化,抓住一刹那的感觉,在看似平淡却饶有趣味的叙事中、在对光与影变幻的描绘中、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对比之中,小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两次游北京的独特经历和感受,突出了曾经的遗憾和找回北京特有味道后的温暖与兴奋。文笔生动细腻,对“感觉”与“情绪”的描写很细腻。
(傅芳)
春天里
莫芷涵
那是起源于初春的故事。薄薄的寒气被压抑在气息并不浓郁的春天里,似乎在哪里还能找到细碎而尖锐的冰碴儿。就是这样的天气,像极了我与他的关系——我与父亲。
与他冷战的第十天,钢琴比赛。
他又一次自作主张帮我报了名。我焦急又愤怒。在最激烈的那次争吵中,我抬高了音调,拒绝一切地咆哮:“你懂不懂我现在真的很忙?!复习备考都忙不过来,还参加什么钢琴比赛?你什么都不懂!”然后,我“砰”地摔上了门,只留下一个僵冷的门框。
坐在候赛区,我和身旁的女孩闲聊着。她是个典型的小女生,就像捧着糖果般炫耀着她的父亲。原本最瞧不起这类人,而这次居然能安静地倾听,或许因为我也希望父亲能百分百地呵护与迁就吧。
窗外轰隆隆地下起雨,乍暖还寒的季节凉气肆意地围绕在身边。我想起候赛区外的父亲。他工作极忙,加班出差不断。我从小就与他关系疏远,违背他的意愿,拒绝他的帮助,拒绝得面不改色。想起我们还处在冷战期,他还执意亲自送我来,原本就有些感冒的他,会不会再着凉?想到这儿,我苦笑着摇摇头。
眼前一片混乱,钢琴坏了!估计受潮湿天气的影响,有几个琴键不能自如弹起了。身边立刻像炸开了锅。比赛组织者一边打电话找维修,一边安抚选手们的情绪。我掏出手机,9点半了,忙给他发短信:“钢琴故障,不用等我,我有伞。”又附上一个笑脸,迟疑了一下,将笑脸删去。
走出赛场,已经13:40了。向前望去,走廊长椅上坐着的不正是他吗?身边还有一盒盒饭,鱼香肉丝、番茄鸡蛋,全是我喜欢吃的菜。看到我,他长舒一口气,无比自然地拉起我的手问道:“回家吃?”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副驾的位置,不时默默地看看他。他的鬓间已经有了好些白发,他的外套披在我身上,自己只穿着件单衣。看着他,想起今天他为我做的一切,听着他变重的鼻音,感冒定是加重了。
初春的天气,似乎慢慢转暖。
拿到比赛成绩,已过了一月有余了。他看到我手上那烫金的一等奖奖状,缓缓开口:“我想你越往后越没有时间练琴了。看这个一等奖,是不是像一个句号?”我怔住了。我一直自恃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却忘记作为父亲的他一直有心栽花待花开。他做的一切都太细微,隐忍又含蓄,像极了春天的悬铃木,但对于我,却是不可或缺的。我鼻子一酸,重重地点了点头。
云破日出,春光灿烂。我抱住了父亲,在一片温柔又含蓄的春天里。
教师点评
作文开篇从初春天气写起,用春天乍暖还寒的特点,形象喻指父女间的冷战关系,也为后文父女关系的转暖埋下伏笔。接下来小作者巧妙借助自己与参赛女孩的交流,抒写内心的羡慕与对“父爱”的渴望,也为情感转变蓄势,并成为很好契机,再借助父亲感冒还执意相送、长久等候还为自己买来盒饭,以及鬓间的醒目白发、披到自己身上的外套等细节描写,使一位默默疼爱女儿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最终女儿读懂父亲、理解父亲,情感传递显得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傅芳)
舌尖上的母爱
关歆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进房间。“咔嚓”一声,录音机开始播放英语练习。“吃面条、饺子或者手抓饼?”妈妈那熟悉的话语又传入我耳中,这是我每天早上特别的“闹铃”。
用皮筋将头发束起,妈妈做的早餐早已在桌上冒着热气等待着我。面条又白又筋道,妈妈很会“就地取材”,将昨日的回锅肉扣在面上,肉的脂肪在热气的蒸腾下融化了,和麻油与青葱拌在一起,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比起每日的早餐,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在窗外雪花纷飞时,守在妈妈身边,看着鸡汤的香气不断升腾,春卷在热油中不安分地翻滚,腊肉与白菜在锅中“刺啦”一声相遇,激荡出阵阵清香……这一切更让人真切体会到“年味”。
厨房内外似乎是两个世界。餐厅里家人们频频举杯,各自谈论着一年的精彩生活与收获、对亲人的想念和盼望……手机不停地收发着贺年短信,电视里的联欢节目也喜庆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厨房内,妈妈依旧忙碌,刀与砧板的碰撞声、锅铲的翻炒声,汤汁近似于梦呓的咕噜声……浓重的蒸气模糊了妈妈的脸、模糊了妈妈的身影。妈妈做菜的手艺看得我眼花缭乱,煮、蒸、烧、烩、炒、炸……似乎天南地北、不同菜系的美味都能聚集在我家的餐桌上。
辛苦的妈妈被大家请上餐桌,她只是谦和地坐在桌角。别人夸她手艺好,她只是笑笑,不多说话。看到桌上丰富的菜品,我不禁愣神,似乎每道菜都能读出其中隐含的喻义:甜而不腻的松鼠鳜鱼,如鲜花般盛开,加上甜酱,象征着幸福童年,无忧无虑,灿烂美好;泡椒牛蛙,红绿相间的泡椒让白嫩的牛蛙肉在唇齿间跳跃,颜色活泼又鲜香浓烈,正像青春期的少年们,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糖醋排骨,敦厚朴实,更像成年人特有的稳重可靠;蜂蜜年糕,细腻温和,是老年人平静闲适的晚年生活……这一桌菜肴,是一场食物的人生,妈妈将其细心地埋藏在年夜饭中。我抬起头,与妈妈四目相对,她含蓄地笑了,好似在对我说:“你懂了我的意思了?我的女儿长大了!”
顿时,一阵暖流涌上心头。妈妈将她对一家人深深的爱与祝福,融进每道菜里。这些菜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希望与祝福、鼓励与期盼。
原来,妈妈的爱一直在我的舌尖徘徊,哪怕以后我远离家乡,妈妈的爱,也一定会萦绕在我身边。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选取了妈妈为自己做早餐和为一家人做年夜饭这两件事,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厨艺了得、贤惠能干的母亲形象。借助几道菜肴的不同寓意,巧妙表现出母亲对自己、对一家老小的爱与祝福。对母亲做菜过程的描写,营造出一幅既真实又梦幻的情景;而对不同菜肴色、香、味细致生动的描写,有实际的描绘又有想象的渲染,将普通的菜肴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充分调动读者的味蕾和情感,让人深切体会到“舌尖上的母爱”。
(傅芳)
最美的风景
程卓
“美”是什么?南极北极的茫茫雪原?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或是纯洁无瑕的富士山?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
是的,这些世界各地的风景无疑是美的,美得独一无二。但是,我总相信在我们生活中有更美的东西、更美的风景。
《安妮日记》中的女孩安妮,为了躲避纳粹,在“密室”中度过了她美好的花季年华,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是密室那一扇窗户,拉开窗帘可以看到大街上乞讨的孩子,同她一样的少男少女。我总是不禁想到,安妮趁着没有睡醒的清晨,可以拉开窗帘,看一看空荡荡的街道;可以看到如丝的小雨;看到明媚的阳光、缤纷的花朵……这会给两年多的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带来多少精神力量!
最美的风景,是拉开窗帘,看到窗外的那一簇明亮的鲜花。
随着钢琴王子娴熟的演奏,一曲温柔宁静的《秋日私语》倾泻而来,如同轻轻流动的小溪。从婉转的音符中,我仿佛已经听到了鸟雀的啼叫,闻到了淡淡的果香,仿佛已置身法国园林的秋天。曲调既灵动又明亮,如同秋天在云层中跳跃的阳光轻洒在我身上。据说这首曲子的灵感只是源于秋天的风景,微风、天空、云朵、小鸟、大树……汇集到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聆听钢琴王子的演绎,仿佛在奔赴一场久违心灵之约。
最美的风景,是音符流动,感受秋天那一束灿烂的阳光。
一本《新月集》、一本《飞鸟集》,把我带进那个神秘的印度,那位白发老人——泰戈尔的身边。每次吟诵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便不觉唇齿留香。每当读到《第一次茉莉》时,我总会想象大诗人泰戈尔还只是一个如同我们一样大的花季少年,会捧着一束洁白的、幽香的、上面还挂着点点露珠的茉莉,羞涩微笑。他的诗具有属于自己的音调,既像早晨喷薄的朝阳,又如深夜朦胧的新月,清新美丽得好像每个字母里都埋藏着一个绝妙的世界。
最美的风景,是静心诵读时,想象孩子手中的那一束洁白的茉莉。
所以,真正有魅力的风景需要什么评判标准呢?每个人心中最美的风景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身边都是最美的风景,为什么要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理解呢?
我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在路上、在眼前、在心里……
教师点评
最美的风景吸引着我们远行,但是,最美的风景在哪里?小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既是“在远方、在路上”,又是“在眼前、在心里”,广阔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丰富的各种美丽:自然的风景、阅读和想象、诗书和音乐,特别是与书中人物精神上的碰撞和交流……是啊,你若是有一颗探寻美的心灵,何处不是美丽的风景呢?
总-分-总的结构让文章层次清晰,又强调了“最美的风景”丰富的内涵,凸显中心。景色描写让文章充满了美感。
(吴莹)
你,让我刮目相看
胡吝琦
在我的印象中,你沉默寡言、邋里邋遢,总喜欢穿着那身早已褪了色的红色运动服,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就像空气。无论是外貌、表现或者成绩,你都是班里无人关注的那一个。谁都不会注意你,连我也不会。
一次偶然让我们成了同桌,“嘿!你这星期真和那个谁同桌?”早晨,趁着老师没来,一群人堵着我,或是同情,或是幸灾乐祸。“唉,别提了。”我一脸无奈,郁闷地摆摆手。转过头,眼前出现了一道红色的身影,我一愣,是你!你仿佛什么都没听到,沉默地拉开椅子,坐下来。
这几天里,同学们总喜欢在你后面做鬼脸、贴纸条,然后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而我,就是配合他们恶作剧的关键人物。只要后面的人向我眨眨眼,我便心领神会地拿出作业本,用笔戳戳你:“这道题,你会吗?”我甚至不想靠近你,看着同学们瞬间在你背后贴好纸条,我就立马抽走本子,生怕你的手弄脏了我的本子。我躲开你不解的目光,翻个白眼。在旁人的嘲笑中,看你一脸无辜的样子,真是开心极了。
“又是体育课!”你在旁边小声嘀咕。“咋啦?”我脱口而出,随即发现不对,向周围望望,还好,没人注意到我们,这才长长舒一口气。“帮妈妈送货,骑自行车摔了一跤。”你平静地说,“骨折三个月才好,医生叮嘱过不能参加剧烈运动。”说完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开了。看到你瘦小的背影,我的心忽然狠狠地刺痛了一下。
体育课可以打篮球,男生女生跑着争球、抢球,有意思极了。很多时候,老师还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校园里来玩。今天的体育课,老师的孩子在操场上骑着小自行车飞跑。捡球的时候,我远远地看到你坐在树阴下乘凉,眼神追随着那个骑车的小男孩,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温暖的笑。
“哎,小心!”有人在惊叫,篮球嗖的一下向跑道上飞去,不远处,就是那个骑着车的小男孩。“糟了!”我暗叫不妙,忙向篮球冲去。
忽然一道红色的身影从眼前闪过,只见你张开双臂护住了那个孩子!篮球砰的一声砸在你的脑袋上。瞬间操场上一片寂静,时间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只见你扶起倒在地上的小自行车,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低头在小声说着什么……我看着站在阳光下的你,平和镇静、表情温柔,眼角眉梢间掩饰不住关心与呵护……那一刻,你美极了!
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很久以来,我们都把你当成取笑的对象,而你选择默默承受。此刻,你挺身而出,全不顾自身的危险,这样的善良与勇气,真让人佩服!你飞奔而来的一瞬间,如一抹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让我们学会重新审视他人,更让我们学会重新评价自己。
那一刻,你让我刮目相看!
教师点评
“沉默寡言、邋里邋遢”是外表,“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就像空气”是存在的状态。存在着,但谁也不会关注。小作者在文章开篇就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主人公形神兼备的模样,为后面“刮目相看”蓄势。
后文写了“我”对“你”的排斥,“我”配合同学捉弄“你”,直到“我”听“你”说帮妈妈送货,心里“忽然狠狠地刺痛了一下”,到最后“你”挺身而出救小孩,“你”的形象才最终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情感也得到升华。
叙述过程朴实流畅,感情转变自然真实。注重细节刻画,服饰、外貌、神态的描写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饱满传神。
(吴莹)
一 学布局谋篇,详略得当
两篇文章都有非常清晰的行文脉络。
《我的老师》从春天美景写起,自然引出“风筝”这一寄托情感的物象,并用“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一句总领全文,自然过渡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刘老师的回忆。
回忆部分分作两层,为突出刘老师的可贵精神与品质,作者有详有略地进行叙写,略写刘老师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对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则详细刻画。
文章最后自然结束回忆,转入现实生活,表达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最后一句“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让全文在余音袅袅中结束。
《滋味》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
第一段总领全文,以“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都是同感觉有关”一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两件事”“同感觉有关”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暗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全文主体部分选取两件事情自然形成对比,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作者的意图不言而喻: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使文章结构清晰流畅,又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趣。
叙述完第二件事后作者并没有像记叙完第一件事情后那样用几句议论句点明事情带给我们的启示,而是用省略号直接结束全文。这样写,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意蕴也更加丰富。
二 学细节刻画,形象传神
《我的老师》一文中对刘老师的刻画生动传神。板书时“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令学生激动不已;提问时“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让学生刻骨铭心;将风筝送入蓝天时“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气喘吁吁抓住线绳时脸上那“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使人深深感动……刘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穿越近三十年岁月的风雨依旧撼动人心。
《滋味》一文中也有大量细节描写。吃杨梅一事中,重点描写了“我”半睡半醒的样子:“昏昏沉沉地睡过去”“迷迷糊糊睁开眼”“嘟哝着翻过身”“睡眼蒙眬地坐到桌子旁”,一边吃一边打瞌睡,“半睁半眯着眼”,大口努力地吃着杨梅,“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似在睡梦中、稀里糊涂又迫不及待地品尝盼望已久的好东西的独特“吃相”,实在形神兼备,让人忍俊不禁,给人留下了鲜明印象。
文中写男孩子放鞭炮的几句,也是特别有生活气息。他们“冷不丁地点燃”“悄悄地扔到女孩脚边”,看着她们“捂着耳朵尖叫”,继而“开心地乱笑”。那动作、神态,真是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幅小男生恶作剧的场面。再比如写放烟花,只有简短的几句:“小心地安放”“试着划火柴”“手发抖”“猛地躲到妈妈身后”等,活生生地刻画出小女孩对烟花既爱又怕的心态、神态。文章用词造句贴切、生动,所描摹的场景实在是天真活泼的少男少女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三 学景物烘托,增彩添色
在记叙文中,简洁得当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的老师》开篇写道:“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既点出“我”触景生情,忆及老师,又彰显生命活力,为揭示全文主旨奠定情感基调。“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一句也并非闲笔,告诉读者,放风筝是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又自然引出热爱风筝、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风筝明星”刘老师及其亲手做风筝、放风筝的场景,叙述自然流畅。
《滋味》一文中等待放烟花时写道“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暗下来”“空荡荡的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结尾处放烟花时写道“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在眼前飞舞蹿腾,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两处对天空、院子、美丽焰火的描写,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等待放烟花时的万分焦急和放烟花时的无限快乐的心情,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我们平常写记叙文,不论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类的,只要精心布局谋篇,安排好文章的行文脉络,注重详略得当,细节、场景描写传神生动,就一定能够将自己的深情流露于笔端,达到感染人心的效果!
学生例文
北京味道
潘玥
暑假过去半个多月了,我还常常想起今年再游北京的旅程。
记得第一次去北京是6岁那年。一出火车站,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北京的寒冷,即使待在车站内,也有一股不知从哪来的寒风直往脖子里灌,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广播里女播音员的报站声勉强带给我一丝温暖。出站了,冷得更厉害了,一件薄薄的外套似乎要被咆哮的大风撕碎,一时还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我在心里抱怨:这就是北京的待客之道吗?
到了姨妈家已接近零点,一坐上沙发便不知白天黑夜地沉沉睡去。
转天首先去故宫。故宫里的空气都是躁动的,而且非常拥挤,夹道、路边、树下,处处是人。想抬起头看看那宫殿上飞翘的檐角都很困难。我竭力挤到玻璃柜边,想观赏那些精美的文物,立马就被拥挤的人流冲到一旁,虽近在咫尺,却无缘见面。试着挤了几次,人小力薄,只好退到角落里,一边玩手机,一边无奈地想:文物就在眼前却根本看不到。 几天之后,雄伟壮观的紫禁城只剩下记忆里模糊的影子;颐和园在我的印象里是某张明信片上的影像;圆明园,我只记得曾在一堆倒下的不知是汉白玉还是大理石的石柱子上跳来跳去;至于长城,那个史诗般的巨人,我只记起它像一道蜿蜒的锁链串联起一座座山峰……
旅行结束,我要回去了,努力回想起来,却模糊得像黑暗里消失的光影,满满的都是遗憾……
今年的北京之行格外清晰。车在清晨的高架桥上驶过。我在窗前匆匆瞥过天安门广场,心里一震。
这是第一次真正认真地看这座城市,高楼林立,井然有序。并不像新闻中说的雾霾笼罩、街道拥堵,反而到处绿树成阴,天空湛蓝如洗。即使是清晨,也能感受到北京的快节奏,空气流动得像山涧激流,林间飞瀑,好像太阳升起的速度都比其他地方快了一大截。
妈妈问我:“想去哪儿?”我又想起当年明亮的宫墙,也记起那长长的“锁链”,但此时的我没有太多的向往,我想找寻的,还是最朴素古老、属于这座城的独特味道。
我决定和妈妈去东交民巷。知道它纯属偶然,我是在一本叫《城南旧事》的书里发现它的,书中别致的描写激发了我的兴趣,借此契机我想去那里找些什么,希望遇见些特别的东西。
这条巷子并不长,紧挨着许多重要机构,因此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可我觉得它活泼可爱。你看头顶的树,胡闹似的遮住阳光,竭力隐藏起太阳。地上斑驳的树影三五成群,不接受这凝重气氛的约束,密密麻麻地斜织在地面上,像一片梅花林,那趁着空当钻进来的光便是开着的花了……路旁的青瓦白墙虽被修整过,仍掩不住昔日的风采。过去的老旧门牌大都保留着,它们一起向路人诉说着历史的痕迹,散发着古朴亲切的温暖味道!
我站在一棵高大古树旁,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细细想来,虽然这次并没有碰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我已经找回了北京的古老味道。我不在乎那是模糊的倩影,还是永恒不变的记忆,那滋味,是遗憾的失落,还是失而复得的兴奋,或是回忆时的五味杂陈。它们,都同样给了我值得永远珍藏的难忘记忆。
教师点评
小作者描写“北京味道”,味道本难以描绘,但她具有丰富的心灵体验和敏锐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准确鲜明地捕捉到情绪的变化,抓住一刹那的感觉,在看似平淡却饶有趣味的叙事中、在对光与影变幻的描绘中、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对比之中,小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两次游北京的独特经历和感受,突出了曾经的遗憾和找回北京特有味道后的温暖与兴奋。文笔生动细腻,对“感觉”与“情绪”的描写很细腻。
(傅芳)
春天里
莫芷涵
那是起源于初春的故事。薄薄的寒气被压抑在气息并不浓郁的春天里,似乎在哪里还能找到细碎而尖锐的冰碴儿。就是这样的天气,像极了我与他的关系——我与父亲。
与他冷战的第十天,钢琴比赛。
他又一次自作主张帮我报了名。我焦急又愤怒。在最激烈的那次争吵中,我抬高了音调,拒绝一切地咆哮:“你懂不懂我现在真的很忙?!复习备考都忙不过来,还参加什么钢琴比赛?你什么都不懂!”然后,我“砰”地摔上了门,只留下一个僵冷的门框。
坐在候赛区,我和身旁的女孩闲聊着。她是个典型的小女生,就像捧着糖果般炫耀着她的父亲。原本最瞧不起这类人,而这次居然能安静地倾听,或许因为我也希望父亲能百分百地呵护与迁就吧。
窗外轰隆隆地下起雨,乍暖还寒的季节凉气肆意地围绕在身边。我想起候赛区外的父亲。他工作极忙,加班出差不断。我从小就与他关系疏远,违背他的意愿,拒绝他的帮助,拒绝得面不改色。想起我们还处在冷战期,他还执意亲自送我来,原本就有些感冒的他,会不会再着凉?想到这儿,我苦笑着摇摇头。
眼前一片混乱,钢琴坏了!估计受潮湿天气的影响,有几个琴键不能自如弹起了。身边立刻像炸开了锅。比赛组织者一边打电话找维修,一边安抚选手们的情绪。我掏出手机,9点半了,忙给他发短信:“钢琴故障,不用等我,我有伞。”又附上一个笑脸,迟疑了一下,将笑脸删去。
走出赛场,已经13:40了。向前望去,走廊长椅上坐着的不正是他吗?身边还有一盒盒饭,鱼香肉丝、番茄鸡蛋,全是我喜欢吃的菜。看到我,他长舒一口气,无比自然地拉起我的手问道:“回家吃?”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副驾的位置,不时默默地看看他。他的鬓间已经有了好些白发,他的外套披在我身上,自己只穿着件单衣。看着他,想起今天他为我做的一切,听着他变重的鼻音,感冒定是加重了。
初春的天气,似乎慢慢转暖。
拿到比赛成绩,已过了一月有余了。他看到我手上那烫金的一等奖奖状,缓缓开口:“我想你越往后越没有时间练琴了。看这个一等奖,是不是像一个句号?”我怔住了。我一直自恃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却忘记作为父亲的他一直有心栽花待花开。他做的一切都太细微,隐忍又含蓄,像极了春天的悬铃木,但对于我,却是不可或缺的。我鼻子一酸,重重地点了点头。
云破日出,春光灿烂。我抱住了父亲,在一片温柔又含蓄的春天里。
教师点评
作文开篇从初春天气写起,用春天乍暖还寒的特点,形象喻指父女间的冷战关系,也为后文父女关系的转暖埋下伏笔。接下来小作者巧妙借助自己与参赛女孩的交流,抒写内心的羡慕与对“父爱”的渴望,也为情感转变蓄势,并成为很好契机,再借助父亲感冒还执意相送、长久等候还为自己买来盒饭,以及鬓间的醒目白发、披到自己身上的外套等细节描写,使一位默默疼爱女儿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最终女儿读懂父亲、理解父亲,情感传递显得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傅芳)
舌尖上的母爱
关歆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进房间。“咔嚓”一声,录音机开始播放英语练习。“吃面条、饺子或者手抓饼?”妈妈那熟悉的话语又传入我耳中,这是我每天早上特别的“闹铃”。
用皮筋将头发束起,妈妈做的早餐早已在桌上冒着热气等待着我。面条又白又筋道,妈妈很会“就地取材”,将昨日的回锅肉扣在面上,肉的脂肪在热气的蒸腾下融化了,和麻油与青葱拌在一起,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比起每日的早餐,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在窗外雪花纷飞时,守在妈妈身边,看着鸡汤的香气不断升腾,春卷在热油中不安分地翻滚,腊肉与白菜在锅中“刺啦”一声相遇,激荡出阵阵清香……这一切更让人真切体会到“年味”。
厨房内外似乎是两个世界。餐厅里家人们频频举杯,各自谈论着一年的精彩生活与收获、对亲人的想念和盼望……手机不停地收发着贺年短信,电视里的联欢节目也喜庆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厨房内,妈妈依旧忙碌,刀与砧板的碰撞声、锅铲的翻炒声,汤汁近似于梦呓的咕噜声……浓重的蒸气模糊了妈妈的脸、模糊了妈妈的身影。妈妈做菜的手艺看得我眼花缭乱,煮、蒸、烧、烩、炒、炸……似乎天南地北、不同菜系的美味都能聚集在我家的餐桌上。
辛苦的妈妈被大家请上餐桌,她只是谦和地坐在桌角。别人夸她手艺好,她只是笑笑,不多说话。看到桌上丰富的菜品,我不禁愣神,似乎每道菜都能读出其中隐含的喻义:甜而不腻的松鼠鳜鱼,如鲜花般盛开,加上甜酱,象征着幸福童年,无忧无虑,灿烂美好;泡椒牛蛙,红绿相间的泡椒让白嫩的牛蛙肉在唇齿间跳跃,颜色活泼又鲜香浓烈,正像青春期的少年们,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糖醋排骨,敦厚朴实,更像成年人特有的稳重可靠;蜂蜜年糕,细腻温和,是老年人平静闲适的晚年生活……这一桌菜肴,是一场食物的人生,妈妈将其细心地埋藏在年夜饭中。我抬起头,与妈妈四目相对,她含蓄地笑了,好似在对我说:“你懂了我的意思了?我的女儿长大了!”
顿时,一阵暖流涌上心头。妈妈将她对一家人深深的爱与祝福,融进每道菜里。这些菜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希望与祝福、鼓励与期盼。
原来,妈妈的爱一直在我的舌尖徘徊,哪怕以后我远离家乡,妈妈的爱,也一定会萦绕在我身边。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选取了妈妈为自己做早餐和为一家人做年夜饭这两件事,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厨艺了得、贤惠能干的母亲形象。借助几道菜肴的不同寓意,巧妙表现出母亲对自己、对一家老小的爱与祝福。对母亲做菜过程的描写,营造出一幅既真实又梦幻的情景;而对不同菜肴色、香、味细致生动的描写,有实际的描绘又有想象的渲染,将普通的菜肴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充分调动读者的味蕾和情感,让人深切体会到“舌尖上的母爱”。
(傅芳)
最美的风景
程卓
“美”是什么?南极北极的茫茫雪原?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或是纯洁无瑕的富士山?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
是的,这些世界各地的风景无疑是美的,美得独一无二。但是,我总相信在我们生活中有更美的东西、更美的风景。
《安妮日记》中的女孩安妮,为了躲避纳粹,在“密室”中度过了她美好的花季年华,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是密室那一扇窗户,拉开窗帘可以看到大街上乞讨的孩子,同她一样的少男少女。我总是不禁想到,安妮趁着没有睡醒的清晨,可以拉开窗帘,看一看空荡荡的街道;可以看到如丝的小雨;看到明媚的阳光、缤纷的花朵……这会给两年多的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带来多少精神力量!
最美的风景,是拉开窗帘,看到窗外的那一簇明亮的鲜花。
随着钢琴王子娴熟的演奏,一曲温柔宁静的《秋日私语》倾泻而来,如同轻轻流动的小溪。从婉转的音符中,我仿佛已经听到了鸟雀的啼叫,闻到了淡淡的果香,仿佛已置身法国园林的秋天。曲调既灵动又明亮,如同秋天在云层中跳跃的阳光轻洒在我身上。据说这首曲子的灵感只是源于秋天的风景,微风、天空、云朵、小鸟、大树……汇集到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聆听钢琴王子的演绎,仿佛在奔赴一场久违心灵之约。
最美的风景,是音符流动,感受秋天那一束灿烂的阳光。
一本《新月集》、一本《飞鸟集》,把我带进那个神秘的印度,那位白发老人——泰戈尔的身边。每次吟诵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便不觉唇齿留香。每当读到《第一次茉莉》时,我总会想象大诗人泰戈尔还只是一个如同我们一样大的花季少年,会捧着一束洁白的、幽香的、上面还挂着点点露珠的茉莉,羞涩微笑。他的诗具有属于自己的音调,既像早晨喷薄的朝阳,又如深夜朦胧的新月,清新美丽得好像每个字母里都埋藏着一个绝妙的世界。
最美的风景,是静心诵读时,想象孩子手中的那一束洁白的茉莉。
所以,真正有魅力的风景需要什么评判标准呢?每个人心中最美的风景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身边都是最美的风景,为什么要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理解呢?
我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在路上、在眼前、在心里……
教师点评
最美的风景吸引着我们远行,但是,最美的风景在哪里?小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既是“在远方、在路上”,又是“在眼前、在心里”,广阔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丰富的各种美丽:自然的风景、阅读和想象、诗书和音乐,特别是与书中人物精神上的碰撞和交流……是啊,你若是有一颗探寻美的心灵,何处不是美丽的风景呢?
总-分-总的结构让文章层次清晰,又强调了“最美的风景”丰富的内涵,凸显中心。景色描写让文章充满了美感。
(吴莹)
你,让我刮目相看
胡吝琦
在我的印象中,你沉默寡言、邋里邋遢,总喜欢穿着那身早已褪了色的红色运动服,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就像空气。无论是外貌、表现或者成绩,你都是班里无人关注的那一个。谁都不会注意你,连我也不会。
一次偶然让我们成了同桌,“嘿!你这星期真和那个谁同桌?”早晨,趁着老师没来,一群人堵着我,或是同情,或是幸灾乐祸。“唉,别提了。”我一脸无奈,郁闷地摆摆手。转过头,眼前出现了一道红色的身影,我一愣,是你!你仿佛什么都没听到,沉默地拉开椅子,坐下来。
这几天里,同学们总喜欢在你后面做鬼脸、贴纸条,然后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而我,就是配合他们恶作剧的关键人物。只要后面的人向我眨眨眼,我便心领神会地拿出作业本,用笔戳戳你:“这道题,你会吗?”我甚至不想靠近你,看着同学们瞬间在你背后贴好纸条,我就立马抽走本子,生怕你的手弄脏了我的本子。我躲开你不解的目光,翻个白眼。在旁人的嘲笑中,看你一脸无辜的样子,真是开心极了。
“又是体育课!”你在旁边小声嘀咕。“咋啦?”我脱口而出,随即发现不对,向周围望望,还好,没人注意到我们,这才长长舒一口气。“帮妈妈送货,骑自行车摔了一跤。”你平静地说,“骨折三个月才好,医生叮嘱过不能参加剧烈运动。”说完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开了。看到你瘦小的背影,我的心忽然狠狠地刺痛了一下。
体育课可以打篮球,男生女生跑着争球、抢球,有意思极了。很多时候,老师还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校园里来玩。今天的体育课,老师的孩子在操场上骑着小自行车飞跑。捡球的时候,我远远地看到你坐在树阴下乘凉,眼神追随着那个骑车的小男孩,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温暖的笑。
“哎,小心!”有人在惊叫,篮球嗖的一下向跑道上飞去,不远处,就是那个骑着车的小男孩。“糟了!”我暗叫不妙,忙向篮球冲去。
忽然一道红色的身影从眼前闪过,只见你张开双臂护住了那个孩子!篮球砰的一声砸在你的脑袋上。瞬间操场上一片寂静,时间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只见你扶起倒在地上的小自行车,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低头在小声说着什么……我看着站在阳光下的你,平和镇静、表情温柔,眼角眉梢间掩饰不住关心与呵护……那一刻,你美极了!
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很久以来,我们都把你当成取笑的对象,而你选择默默承受。此刻,你挺身而出,全不顾自身的危险,这样的善良与勇气,真让人佩服!你飞奔而来的一瞬间,如一抹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让我们学会重新审视他人,更让我们学会重新评价自己。
那一刻,你让我刮目相看!
教师点评
“沉默寡言、邋里邋遢”是外表,“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就像空气”是存在的状态。存在着,但谁也不会关注。小作者在文章开篇就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主人公形神兼备的模样,为后面“刮目相看”蓄势。
后文写了“我”对“你”的排斥,“我”配合同学捉弄“你”,直到“我”听“你”说帮妈妈送货,心里“忽然狠狠地刺痛了一下”,到最后“你”挺身而出救小孩,“你”的形象才最终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情感也得到升华。
叙述过程朴实流畅,感情转变自然真实。注重细节刻画,服饰、外貌、神态的描写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饱满传神。
(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