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隆实验作品《缸》、《窗》制作教程
实验影像中的画面和声音处理是完全为作者表达情感和感受的重要因素。已经有过几部实验电影经验的我,目前一直在对概念的思想表达和影像声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做一些探讨和研究。我的短片在表现形式上应用到一定的后期技术,当然,技术是为打造影像形式,而形式感最终要表达作品思想,可以说技术完全为思想服务。《缸》和《窗》是我“玻璃系列”作品中的前两部,是我在进入艺术创作初始状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影像作品。
这两部片子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建立在后期软件SHAKE平台。SHAKE这里就不用多讲了,虽然SHAKE已经停止开发新版本,但它永恒的强大对于我们“小打小闹”玩弄点技术也绰绰有余了。这两部片子中应用到了SHAKE里的跟踪、抠蓝、通道遮罩的后期技术。
让金鱼在空气中游荡
我的作品里应用到的一些技术其实在影视里是最常用的一些基本的后期技术,作品《缸》中使用到比较多的是抠像技术,如图,在片子第三个镜头玻璃破碎后,金鱼游荡在空气中画面。
作品《缸》描画的是一个被封闭住的金鱼努力撞击鱼缸,想要表达的是当鱼缸真的破碎,等待金鱼的命运又会是什么?被封闭的金鱼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这个作品最后一个镜头是鱼缸被击碎,金鱼浮动在空气中的画面(图01)。
我要事前先清楚破碎过程和鱼游出鱼缸的过程,鱼缸的破碎是用石头刹那间击碎,这里要说的是石头速度很快,出现在画面中也就两帧,肉眼基本看不出来,加上后期剪辑给剪掉了几帧,观众是根本不会肉眼发现石头的痕迹,所以玻璃碎掉显得十分荒诞了(图02)。
鱼的合成是比较困难的事。开始时鱼缸里放一只真实的鱼,在击碎鱼缸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鱼的,后期特效都是虚拟的假象,我借助鱼缸破碎的瞬间,在最“混乱”的发生点,把后期抠好的鱼合成进去(图03)。
李隆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
2007年接受VIDEO艺术家王功新的指导,开始独立影像创作
2008年接受电影导演王水泊的指导,开始对观念内容和电影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探讨
作品多以当代现实主义中超现实风格为表现基调
现成立“青目映像工作室”
影像作品有:
城市系列作品:《暗疾》、《源》、《潮》
玻璃系列作品:《镜》、《窗》、《缸》
制作一扇飘在空中的窗
短片《窗》也是一部非传统的影像叙事语言,整个影片拍摄就同一个机位,只采用4个景别处理,较为冷静的画面感。描述了在一片拆迁完毕的废墟中漂浮着一扇绿色的玻璃框子,空间中回荡着儿童们嬉闹玩耍的声音,那扇窗户映射着这片地域的完整记忆……当然这个影片是我个人情感的表达,因为我儿时曾经住过的老家现在已经拆成废墟,这里有太多我儿时开心的记忆,我想很多的人也会有和我同样的感触,我希望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这一切。
实验影像中影像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完全是为作者或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感受的重要因素。我尽量避免嗦多余的镜头,利用空间与声音矛盾的关系,以及非现实的画面影像表现结合来完成。
在影片中为了追求非现实画面的真实感,要求手持摄像机拍摄和晃动机器拍摄,然后合成,这样远比固定机位拍摄后合成来得真实。当然有人说可以用到SHAKE里的Camerashake节点属性,虽然也是个不错的方法,但这里我用到的Stabilize节点跟踪技术,会更真实。Camerashake往往要调试很久,并且最终效果往往没有手持摄像机生动(组图一、二、三对比)。
片子最后玻璃被突然击碎,破碎处倒映出废墟过去的面貌,此时尖锐的玻璃碴子和回荡在空中孩子们温暖的笑声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心中隐隐的一丝痛,我们曾经的拥有的欢乐似乎被一刹那给刺破了。
Shake抠像
面临这样的剧本,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持,这种形式的影像也是不会出现的。对于最后一个镜头的技术处理是比较有难度的,窗户是画面的主角,找到合适的窗户后,做出蓝底的JPG图,为了抠像合成到画面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选择窗户时,一定要跟背景画面的光源保持一致(图04)。
Shake 里的抠像功能非常强大,我个人倾向于Keylight节点控制,窗户的蓝底很均匀,所以对于抠像来说就是传说中的“一键抠像”一步到位,无需再仔细的调试。(图05)
之后难度在于窗户玻璃上的合成。大家可以想一下,四扇玻璃,我们需要每一块玻璃来单独制作,单独合成,每次都要计算Stabilize的四点跟踪属性,并且后面还有玻璃破碎的效果。
技术只是开始
我的六部作品中在节奏控制上都有相似之处,影片开始充满稳定的气氛,但在空间和声音上是与现实极其矛盾和荒诞的,往往在观众不经意间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突发性会带给观众警惕感甚至刺痛感。当观众从一种稳定突然跳跃到一种刺痛神经的不稳定,就带动起观者对影像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技术是工具,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技术只是为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服务的,但对特效控制把握不得当很容易陷入技术的误区,特别是在刚接触技术,玩弄特效的新鲜感里,技术给我们带来新奇,让我们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但我们应该聪明地学会利用技术,我和我的团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用最简单的特技虚构出最真实的画面,也就是说不在于滥用技术,而在于把小技术玩精,“短小而精悍”的作品就足够了。
实验影像中的画面和声音处理是完全为作者表达情感和感受的重要因素。已经有过几部实验电影经验的我,目前一直在对概念的思想表达和影像声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做一些探讨和研究。我的短片在表现形式上应用到一定的后期技术,当然,技术是为打造影像形式,而形式感最终要表达作品思想,可以说技术完全为思想服务。《缸》和《窗》是我“玻璃系列”作品中的前两部,是我在进入艺术创作初始状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影像作品。
这两部片子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建立在后期软件SHAKE平台。SHAKE这里就不用多讲了,虽然SHAKE已经停止开发新版本,但它永恒的强大对于我们“小打小闹”玩弄点技术也绰绰有余了。这两部片子中应用到了SHAKE里的跟踪、抠蓝、通道遮罩的后期技术。
让金鱼在空气中游荡
我的作品里应用到的一些技术其实在影视里是最常用的一些基本的后期技术,作品《缸》中使用到比较多的是抠像技术,如图,在片子第三个镜头玻璃破碎后,金鱼游荡在空气中画面。
作品《缸》描画的是一个被封闭住的金鱼努力撞击鱼缸,想要表达的是当鱼缸真的破碎,等待金鱼的命运又会是什么?被封闭的金鱼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这个作品最后一个镜头是鱼缸被击碎,金鱼浮动在空气中的画面(图01)。
我要事前先清楚破碎过程和鱼游出鱼缸的过程,鱼缸的破碎是用石头刹那间击碎,这里要说的是石头速度很快,出现在画面中也就两帧,肉眼基本看不出来,加上后期剪辑给剪掉了几帧,观众是根本不会肉眼发现石头的痕迹,所以玻璃碎掉显得十分荒诞了(图02)。
鱼的合成是比较困难的事。开始时鱼缸里放一只真实的鱼,在击碎鱼缸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鱼的,后期特效都是虚拟的假象,我借助鱼缸破碎的瞬间,在最“混乱”的发生点,把后期抠好的鱼合成进去(图03)。
李隆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
2007年接受VIDEO艺术家王功新的指导,开始独立影像创作
2008年接受电影导演王水泊的指导,开始对观念内容和电影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探讨
作品多以当代现实主义中超现实风格为表现基调
现成立“青目映像工作室”
影像作品有:
城市系列作品:《暗疾》、《源》、《潮》
玻璃系列作品:《镜》、《窗》、《缸》
制作一扇飘在空中的窗
短片《窗》也是一部非传统的影像叙事语言,整个影片拍摄就同一个机位,只采用4个景别处理,较为冷静的画面感。描述了在一片拆迁完毕的废墟中漂浮着一扇绿色的玻璃框子,空间中回荡着儿童们嬉闹玩耍的声音,那扇窗户映射着这片地域的完整记忆……当然这个影片是我个人情感的表达,因为我儿时曾经住过的老家现在已经拆成废墟,这里有太多我儿时开心的记忆,我想很多的人也会有和我同样的感触,我希望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这一切。
实验影像中影像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完全是为作者或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感受的重要因素。我尽量避免嗦多余的镜头,利用空间与声音矛盾的关系,以及非现实的画面影像表现结合来完成。
在影片中为了追求非现实画面的真实感,要求手持摄像机拍摄和晃动机器拍摄,然后合成,这样远比固定机位拍摄后合成来得真实。当然有人说可以用到SHAKE里的Camerashake节点属性,虽然也是个不错的方法,但这里我用到的Stabilize节点跟踪技术,会更真实。Camerashake往往要调试很久,并且最终效果往往没有手持摄像机生动(组图一、二、三对比)。
片子最后玻璃被突然击碎,破碎处倒映出废墟过去的面貌,此时尖锐的玻璃碴子和回荡在空中孩子们温暖的笑声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心中隐隐的一丝痛,我们曾经的拥有的欢乐似乎被一刹那给刺破了。
Shake抠像
面临这样的剧本,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持,这种形式的影像也是不会出现的。对于最后一个镜头的技术处理是比较有难度的,窗户是画面的主角,找到合适的窗户后,做出蓝底的JPG图,为了抠像合成到画面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选择窗户时,一定要跟背景画面的光源保持一致(图04)。
Shake 里的抠像功能非常强大,我个人倾向于Keylight节点控制,窗户的蓝底很均匀,所以对于抠像来说就是传说中的“一键抠像”一步到位,无需再仔细的调试。(图05)
之后难度在于窗户玻璃上的合成。大家可以想一下,四扇玻璃,我们需要每一块玻璃来单独制作,单独合成,每次都要计算Stabilize的四点跟踪属性,并且后面还有玻璃破碎的效果。
技术只是开始
我的六部作品中在节奏控制上都有相似之处,影片开始充满稳定的气氛,但在空间和声音上是与现实极其矛盾和荒诞的,往往在观众不经意间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突发性会带给观众警惕感甚至刺痛感。当观众从一种稳定突然跳跃到一种刺痛神经的不稳定,就带动起观者对影像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技术是工具,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技术只是为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服务的,但对特效控制把握不得当很容易陷入技术的误区,特别是在刚接触技术,玩弄特效的新鲜感里,技术给我们带来新奇,让我们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但我们应该聪明地学会利用技术,我和我的团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用最简单的特技虚构出最真实的画面,也就是说不在于滥用技术,而在于把小技术玩精,“短小而精悍”的作品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