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始创,他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以及用多元来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在短篇小说《死者》中,詹姆斯·乔伊斯并没有维持传统小说中人物的二元对立优势,从而去反映作者创作的主题。相反,他在塑造人物时消解了一对对二元对立,由此彰显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确立了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死者》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主题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以爱尔兰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大众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死者》作为最后的总结篇,是整个集子中最关键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受邀与妻子格雷塔一同出席姨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宴会一系列事情。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宴会场景的细致描述;另一部分是加布里埃尔与妻子回旅馆后的谈话内容以及加布里埃尔的沉思。
近年来,国内对于乔伊斯作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几个长篇作品,对《死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死者》中“雪”的象征意义、《死者》的叙事策略、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以及《死者》中“死者”的含义和创作主旨研究。对《死者》的解构主义探析也有人涉足,所解构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本文试从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入手,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小说通过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瓦解此三对二元对立,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不确定性。
雅克·德里达在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批判罗格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批判策略,尽管他的解构理论内容冗杂, 前后矛盾, 至今难有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但这恰恰是他批判理论所要反映给世界的态度——二元对立中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方绝对处于中心或第一位,也没有哪一方绝对是附属的。所以德里达提出要解构这种二元对立,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在特定的时刻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以及用多元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但解构并非简单颠倒二者原有的对立位置,而是消解二元对立中优势一方的势力,使得两项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昭然若揭。《死者》的人物塑造体现了德里达强调的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二、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故事人物的多元化)
在对主人公与群众的描写中,乔伊斯并没有表现出对主人公的偏爱,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主人公描写的篇幅没有明显多于其他角色,故事中出场人物很多,而乔伊斯也没有吝啬笔墨在其他角色上,且出场人物有他们特定的价值,不光在于映衬主人公;二是主人公在与其他角色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没有比其他角色更出色,甚至在与某些角色交流过程中产生无力感,这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思路。
首先,全篇有22位男性和18位女性登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对莉莉、凯特姨妈、朱莉亚姨妈、玛丽简、马林斯、艾弗斯小姐、男高音德西先生等都有外貌或言谈事件上的描述。仅凭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又几乎占去了小说篇幅的三分之二)以第三人称对宴会的描写情况,我们几乎看不出哪个是主人公。
其次,加布里埃尔作为主人公并没有第一个出场,与此对立的是群众之一莉莉的出场。作者先描述了宴会中管家女儿丽丽在忙碌地迎接客人,接下来描述了这场宴会的由来以及举办者三位摩肯小姐的情况。相比之下,加布里埃尔的出场只是被当作一个被邀请者的形象,作者没有把他放在主人公的优势位置上以他的踪迹来描述事件,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出场既不惊喜也不深刻。
然后,作为主人公的加布里埃尔第一次与别人对话就状况连连,之后接下來几次也都同样受挫。小说中共三次具体描述到加布里埃尔与其他角色的对话:第一次,在与管家女儿丽丽的对话中,尽管加布里埃尔看着她长大,却不曾真正地关心她,对她遭别人抛弃的事情一无所知,还逗趣说“我琢磨我们在哪个晴朗的日子里,要去参加你的年轻人儿出席的婚礼了,是吗”a,被人提起伤心事的丽丽不顾身份地回了一句“眼下的男人全是些满口好听话的骗子,不过是想占占你的便宜罢了”。加布里埃尔面对这句尖酸的话语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第二次,在与艾弗斯小姐的交谈中,加布里埃尔则完全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交谈的每个话题都由艾弗斯小姐引导,先是为文学专栏的文章,再是旅游度假,都由艾弗斯小姐提出。加布里埃尔不懂得在尴尬的场景中解救自己,也是他交流方面的无能。反观群众艾弗斯小姐,“轮到他们交叉换位时他仍旧不知所措,心不在焉。艾弗斯小姐赶紧热烈地握紧他的手,温柔友好地说:“好了好了,我不过是开开玩笑。来,咱们换换座位吧。”她在交谈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且交谈过程暴露出加布里埃尔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祖国爱尔兰的窘境。到最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也没有被塑造为一个屹立不倒的英雄形象,这是对传统英雄形象的一次挑战。
在传统小说中,在主人公与群众的二元对立中,传统的小说无疑会把主人公放在一个优势的地位上,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而群众的存在是为了使故事完整,使主人公的优点突出显现。乔伊斯一反传统,使故事人物多元化,消除主人公自带的光环,以群众和不具光环的主角来反映都柏林人的死气沉沉以及围绕在他们身上的民族主义。
三、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
加布里埃尔与其妻子格雷塔分别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有文化有知识、可以随时朗诵勃朗宁诗歌的大学教授,格雷塔则是一名传统的家庭妇女。加布里埃尔挥动他男性的特权,让孩子戴眼罩、练哑铃、吃麦片粥,逼妻子穿套鞋,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家人身上,是他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可。但在这对本应有着明显优势的二元对立中,作者创造了某个时刻让二者地位颠倒。
在故事开场,格雷塔和朱莉娅、凯特姨妈聊着自己被加布里埃尔强迫穿套鞋的事情:“只要脚下有水,我定得穿上我的套鞋。今晚他让我穿来着,可是我没有。”笔者认为,这是对后文格雷塔与加布里埃尔优势地位逆转的一个暗示。 在宴会结束正该赶往旅馆之时,加布里埃尔注意到妻子正伫立在楼梯附近听着什么。妻子曼妙的身姿使刚刚演讲成功的加布里埃尔在身体里燃起了烈火,他为拥有这样一位妻子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够保护她而骄傲。他不断地回忆与她度过的美好时光,情欲在他体内继续发酵。待回到旅馆后,他制造着氛围,温柔地问妻子:“格雷塔,亲爱的,你在想什么?告诉我在想什么事,格雷塔。我想我知道怎么回事。我知道吗?”事实上,他根本没想到妻子正在想宴会上的一首歌,也更没想到妻子在回忆与那首歌相关的她的情人!起先不屑的加布里埃尔象征性地问了他是做什么的,当他了解到她的情人富里已经死去,并且是为妻子而死去后,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轰鸣。
在传统小说,不论是《简·爱》还是《苔丝》中,作者都有意无意地将男主人公放在了一个优势地位,女人要原谅男人的“越矩”,而男人则没必要原谅女人的过失。这种男人的优势地位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传统的故事也是这样写的。在《死者》中,男主人公突来的情欲被女人拒绝本就是一种落寞。再者,看起来百依百顺、贤妻良母的女主人公虽表面归顺,但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她死去的情人;而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女人是属于他的,她是被他保护的,还因此感到洋洋得意。在这种伏笔下,女人精神上从来没有属于过男主人公,这种挫败感更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境下,男女主人公地位完全颠覆,女主人公占据了优势地位,男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绝对优势被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的思考。
四、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
《死者》之所以命名为“死者”,不仅是作者对爱尔兰国家被殖民的抽象暗示,也因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处处被逝去的人影响着。
小说中,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被不断提起。除了宴会的穿衣镜前摆放着逝去多年的亲属的照片,人们还谈论起逝去的加布里埃尔的母亲、男高音歌唱家老帕金森以及“让人念念不忘的约翰尼”,这些死者虽已不在世上,但他们一直被悼念、从未被忘记。相比这些死者的光辉,生者却死气沉沉:两位姨妈虽热衷于举办舞会,但通身的死气沉沉、暗淡无光,身上散发出一种腐朽和落后的气味(“他的姨妈是两个穿戴得平淡无奇的老妇人。朱莉娅姨妈的头发垂至耳际,白迹斑斑;肉皮松弛的大脸也是苍白的,脸上的皱纹愈渐暗淡……但是她目光呆滞,两唇张开,乍看她是一个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向何处去的女人”);音乐教师玛丽在演奏钢琴时仅用技巧,完全没有激情;男高音德西和艾弗斯小姐却是两个彻底的排外或守旧者……在这些人身上,我们感受不到生命力,反而是那些已故的生命仍在向世界发出声音。
对生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死者富里。富里在他重病之际,得知喜欢的人格雷塔要离开,他义无反顾地冒雨去她家找她,爱情之火洋溢着生命的热忱。这份热忱一直被格雷塔记在心中,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为她付出了生命的富里。丈夫加布里埃尔在“无意间”了解了她的感情世界后,“他望着她熟睡,好像他和她不曾作为丈夫和妻子一起生活过”。他从来没有去用心关爱、了解过她,理所当然也没有走进她的内心。丈夫虽然活着,却行尸走肉般不能带给妻子温暖已如活死人;死者富里却时时给予格雷塔安慰。
生者作为小说的常态,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却将死者推上更高的平台,让读者相信生者和死者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固定的,解构了生者与死者的二元对立,也刷新了讀者对生死的理解。
五、结语
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不循常路,解构了三对传统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优势方地位的颠覆启迪读者智慧。学者探讨《死者》的主题,有些认为是生死,有些认为是婚姻,有些认为是对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的表态,也有些认为是对都柏林精神瘫痪的批判以及爱国情感。笔者认为乔伊斯通过三对人物塑造二元对立的解构,以及结局的模糊,给读者一个更大更开放的空间去理解这篇小说,也就是笔者提到的主题的不确定性,同时加深了小说的内涵。
a 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读本》,黄雨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作 者: 姜子萌,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死者》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主题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以爱尔兰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大众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死者》作为最后的总结篇,是整个集子中最关键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受邀与妻子格雷塔一同出席姨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宴会一系列事情。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宴会场景的细致描述;另一部分是加布里埃尔与妻子回旅馆后的谈话内容以及加布里埃尔的沉思。
近年来,国内对于乔伊斯作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几个长篇作品,对《死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死者》中“雪”的象征意义、《死者》的叙事策略、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以及《死者》中“死者”的含义和创作主旨研究。对《死者》的解构主义探析也有人涉足,所解构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本文试从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入手,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小说通过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瓦解此三对二元对立,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不确定性。
雅克·德里达在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批判罗格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批判策略,尽管他的解构理论内容冗杂, 前后矛盾, 至今难有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但这恰恰是他批判理论所要反映给世界的态度——二元对立中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方绝对处于中心或第一位,也没有哪一方绝对是附属的。所以德里达提出要解构这种二元对立,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在特定的时刻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以及用多元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但解构并非简单颠倒二者原有的对立位置,而是消解二元对立中优势一方的势力,使得两项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昭然若揭。《死者》的人物塑造体现了德里达强调的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二、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故事人物的多元化)
在对主人公与群众的描写中,乔伊斯并没有表现出对主人公的偏爱,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主人公描写的篇幅没有明显多于其他角色,故事中出场人物很多,而乔伊斯也没有吝啬笔墨在其他角色上,且出场人物有他们特定的价值,不光在于映衬主人公;二是主人公在与其他角色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没有比其他角色更出色,甚至在与某些角色交流过程中产生无力感,这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思路。
首先,全篇有22位男性和18位女性登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对莉莉、凯特姨妈、朱莉亚姨妈、玛丽简、马林斯、艾弗斯小姐、男高音德西先生等都有外貌或言谈事件上的描述。仅凭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又几乎占去了小说篇幅的三分之二)以第三人称对宴会的描写情况,我们几乎看不出哪个是主人公。
其次,加布里埃尔作为主人公并没有第一个出场,与此对立的是群众之一莉莉的出场。作者先描述了宴会中管家女儿丽丽在忙碌地迎接客人,接下来描述了这场宴会的由来以及举办者三位摩肯小姐的情况。相比之下,加布里埃尔的出场只是被当作一个被邀请者的形象,作者没有把他放在主人公的优势位置上以他的踪迹来描述事件,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出场既不惊喜也不深刻。
然后,作为主人公的加布里埃尔第一次与别人对话就状况连连,之后接下來几次也都同样受挫。小说中共三次具体描述到加布里埃尔与其他角色的对话:第一次,在与管家女儿丽丽的对话中,尽管加布里埃尔看着她长大,却不曾真正地关心她,对她遭别人抛弃的事情一无所知,还逗趣说“我琢磨我们在哪个晴朗的日子里,要去参加你的年轻人儿出席的婚礼了,是吗”a,被人提起伤心事的丽丽不顾身份地回了一句“眼下的男人全是些满口好听话的骗子,不过是想占占你的便宜罢了”。加布里埃尔面对这句尖酸的话语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第二次,在与艾弗斯小姐的交谈中,加布里埃尔则完全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交谈的每个话题都由艾弗斯小姐引导,先是为文学专栏的文章,再是旅游度假,都由艾弗斯小姐提出。加布里埃尔不懂得在尴尬的场景中解救自己,也是他交流方面的无能。反观群众艾弗斯小姐,“轮到他们交叉换位时他仍旧不知所措,心不在焉。艾弗斯小姐赶紧热烈地握紧他的手,温柔友好地说:“好了好了,我不过是开开玩笑。来,咱们换换座位吧。”她在交谈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且交谈过程暴露出加布里埃尔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祖国爱尔兰的窘境。到最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也没有被塑造为一个屹立不倒的英雄形象,这是对传统英雄形象的一次挑战。
在传统小说中,在主人公与群众的二元对立中,传统的小说无疑会把主人公放在一个优势的地位上,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而群众的存在是为了使故事完整,使主人公的优点突出显现。乔伊斯一反传统,使故事人物多元化,消除主人公自带的光环,以群众和不具光环的主角来反映都柏林人的死气沉沉以及围绕在他们身上的民族主义。
三、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
加布里埃尔与其妻子格雷塔分别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有文化有知识、可以随时朗诵勃朗宁诗歌的大学教授,格雷塔则是一名传统的家庭妇女。加布里埃尔挥动他男性的特权,让孩子戴眼罩、练哑铃、吃麦片粥,逼妻子穿套鞋,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家人身上,是他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可。但在这对本应有着明显优势的二元对立中,作者创造了某个时刻让二者地位颠倒。
在故事开场,格雷塔和朱莉娅、凯特姨妈聊着自己被加布里埃尔强迫穿套鞋的事情:“只要脚下有水,我定得穿上我的套鞋。今晚他让我穿来着,可是我没有。”笔者认为,这是对后文格雷塔与加布里埃尔优势地位逆转的一个暗示。 在宴会结束正该赶往旅馆之时,加布里埃尔注意到妻子正伫立在楼梯附近听着什么。妻子曼妙的身姿使刚刚演讲成功的加布里埃尔在身体里燃起了烈火,他为拥有这样一位妻子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够保护她而骄傲。他不断地回忆与她度过的美好时光,情欲在他体内继续发酵。待回到旅馆后,他制造着氛围,温柔地问妻子:“格雷塔,亲爱的,你在想什么?告诉我在想什么事,格雷塔。我想我知道怎么回事。我知道吗?”事实上,他根本没想到妻子正在想宴会上的一首歌,也更没想到妻子在回忆与那首歌相关的她的情人!起先不屑的加布里埃尔象征性地问了他是做什么的,当他了解到她的情人富里已经死去,并且是为妻子而死去后,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轰鸣。
在传统小说,不论是《简·爱》还是《苔丝》中,作者都有意无意地将男主人公放在了一个优势地位,女人要原谅男人的“越矩”,而男人则没必要原谅女人的过失。这种男人的优势地位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传统的故事也是这样写的。在《死者》中,男主人公突来的情欲被女人拒绝本就是一种落寞。再者,看起来百依百顺、贤妻良母的女主人公虽表面归顺,但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她死去的情人;而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女人是属于他的,她是被他保护的,还因此感到洋洋得意。在这种伏笔下,女人精神上从来没有属于过男主人公,这种挫败感更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境下,男女主人公地位完全颠覆,女主人公占据了优势地位,男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绝对优势被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的思考。
四、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
《死者》之所以命名为“死者”,不仅是作者对爱尔兰国家被殖民的抽象暗示,也因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处处被逝去的人影响着。
小说中,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被不断提起。除了宴会的穿衣镜前摆放着逝去多年的亲属的照片,人们还谈论起逝去的加布里埃尔的母亲、男高音歌唱家老帕金森以及“让人念念不忘的约翰尼”,这些死者虽已不在世上,但他们一直被悼念、从未被忘记。相比这些死者的光辉,生者却死气沉沉:两位姨妈虽热衷于举办舞会,但通身的死气沉沉、暗淡无光,身上散发出一种腐朽和落后的气味(“他的姨妈是两个穿戴得平淡无奇的老妇人。朱莉娅姨妈的头发垂至耳际,白迹斑斑;肉皮松弛的大脸也是苍白的,脸上的皱纹愈渐暗淡……但是她目光呆滞,两唇张开,乍看她是一个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向何处去的女人”);音乐教师玛丽在演奏钢琴时仅用技巧,完全没有激情;男高音德西和艾弗斯小姐却是两个彻底的排外或守旧者……在这些人身上,我们感受不到生命力,反而是那些已故的生命仍在向世界发出声音。
对生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死者富里。富里在他重病之际,得知喜欢的人格雷塔要离开,他义无反顾地冒雨去她家找她,爱情之火洋溢着生命的热忱。这份热忱一直被格雷塔记在心中,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为她付出了生命的富里。丈夫加布里埃尔在“无意间”了解了她的感情世界后,“他望着她熟睡,好像他和她不曾作为丈夫和妻子一起生活过”。他从来没有去用心关爱、了解过她,理所当然也没有走进她的内心。丈夫虽然活着,却行尸走肉般不能带给妻子温暖已如活死人;死者富里却时时给予格雷塔安慰。
生者作为小说的常态,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却将死者推上更高的平台,让读者相信生者和死者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固定的,解构了生者与死者的二元对立,也刷新了讀者对生死的理解。
五、结语
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不循常路,解构了三对传统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优势方地位的颠覆启迪读者智慧。学者探讨《死者》的主题,有些认为是生死,有些认为是婚姻,有些认为是对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的表态,也有些认为是对都柏林精神瘫痪的批判以及爱国情感。笔者认为乔伊斯通过三对人物塑造二元对立的解构,以及结局的模糊,给读者一个更大更开放的空间去理解这篇小说,也就是笔者提到的主题的不确定性,同时加深了小说的内涵。
a 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读本》,黄雨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作 者: 姜子萌,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