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视角下《死者》的人物塑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peng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始创,他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以及用多元来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在短篇小说《死者》中,詹姆斯·乔伊斯并没有维持传统小说中人物的二元对立优势,从而去反映作者创作的主题。相反,他在塑造人物时消解了一对对二元对立,由此彰显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确立了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死者》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主题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以爱尔兰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大众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死者》作为最后的总结篇,是整个集子中最关键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受邀与妻子格雷塔一同出席姨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宴会一系列事情。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宴会场景的细致描述;另一部分是加布里埃尔与妻子回旅馆后的谈话内容以及加布里埃尔的沉思。
  近年来,国内对于乔伊斯作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几个长篇作品,对《死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死者》中“雪”的象征意义、《死者》的叙事策略、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以及《死者》中“死者”的含义和创作主旨研究。对《死者》的解构主义探析也有人涉足,所解构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本文试从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入手,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小说通过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瓦解此三对二元对立,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不确定性。
  雅克·德里达在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批判罗格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批判策略,尽管他的解构理论内容冗杂, 前后矛盾, 至今难有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但这恰恰是他批判理论所要反映给世界的态度——二元对立中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方绝对处于中心或第一位,也没有哪一方绝对是附属的。所以德里达提出要解构这种二元对立,主张结构的去中心化,在特定的时刻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以及用多元取代传统的二元对立。但解构并非简单颠倒二者原有的对立位置,而是消解二元对立中优势一方的势力,使得两项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昭然若揭。《死者》的人物塑造体现了德里达强调的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二、主人公与群众二元对立的消解(故事人物的多元化)
  在对主人公与群众的描写中,乔伊斯并没有表现出对主人公的偏爱,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主人公描写的篇幅没有明显多于其他角色,故事中出场人物很多,而乔伊斯也没有吝啬笔墨在其他角色上,且出场人物有他们特定的价值,不光在于映衬主人公;二是主人公在与其他角色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没有比其他角色更出色,甚至在与某些角色交流过程中产生无力感,这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思路。
  首先,全篇有22位男性和18位女性登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对莉莉、凯特姨妈、朱莉亚姨妈、玛丽简、马林斯、艾弗斯小姐、男高音德西先生等都有外貌或言谈事件上的描述。仅凭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又几乎占去了小说篇幅的三分之二)以第三人称对宴会的描写情况,我们几乎看不出哪个是主人公。
  其次,加布里埃尔作为主人公并没有第一个出场,与此对立的是群众之一莉莉的出场。作者先描述了宴会中管家女儿丽丽在忙碌地迎接客人,接下来描述了这场宴会的由来以及举办者三位摩肯小姐的情况。相比之下,加布里埃尔的出场只是被当作一个被邀请者的形象,作者没有把他放在主人公的优势位置上以他的踪迹来描述事件,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出场既不惊喜也不深刻。
  然后,作为主人公的加布里埃尔第一次与别人对话就状况连连,之后接下來几次也都同样受挫。小说中共三次具体描述到加布里埃尔与其他角色的对话:第一次,在与管家女儿丽丽的对话中,尽管加布里埃尔看着她长大,却不曾真正地关心她,对她遭别人抛弃的事情一无所知,还逗趣说“我琢磨我们在哪个晴朗的日子里,要去参加你的年轻人儿出席的婚礼了,是吗”a,被人提起伤心事的丽丽不顾身份地回了一句“眼下的男人全是些满口好听话的骗子,不过是想占占你的便宜罢了”。加布里埃尔面对这句尖酸的话语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第二次,在与艾弗斯小姐的交谈中,加布里埃尔则完全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交谈的每个话题都由艾弗斯小姐引导,先是为文学专栏的文章,再是旅游度假,都由艾弗斯小姐提出。加布里埃尔不懂得在尴尬的场景中解救自己,也是他交流方面的无能。反观群众艾弗斯小姐,“轮到他们交叉换位时他仍旧不知所措,心不在焉。艾弗斯小姐赶紧热烈地握紧他的手,温柔友好地说:“好了好了,我不过是开开玩笑。来,咱们换换座位吧。”她在交谈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且交谈过程暴露出加布里埃尔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并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祖国爱尔兰的窘境。到最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也没有被塑造为一个屹立不倒的英雄形象,这是对传统英雄形象的一次挑战。
  在传统小说中,在主人公与群众的二元对立中,传统的小说无疑会把主人公放在一个优势的地位上,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而群众的存在是为了使故事完整,使主人公的优点突出显现。乔伊斯一反传统,使故事人物多元化,消除主人公自带的光环,以群众和不具光环的主角来反映都柏林人的死气沉沉以及围绕在他们身上的民族主义。
  三、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
  加布里埃尔与其妻子格雷塔分别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有文化有知识、可以随时朗诵勃朗宁诗歌的大学教授,格雷塔则是一名传统的家庭妇女。加布里埃尔挥动他男性的特权,让孩子戴眼罩、练哑铃、吃麦片粥,逼妻子穿套鞋,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家人身上,是他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可。但在这对本应有着明显优势的二元对立中,作者创造了某个时刻让二者地位颠倒。
  在故事开场,格雷塔和朱莉娅、凯特姨妈聊着自己被加布里埃尔强迫穿套鞋的事情:“只要脚下有水,我定得穿上我的套鞋。今晚他让我穿来着,可是我没有。”笔者认为,这是对后文格雷塔与加布里埃尔优势地位逆转的一个暗示。   在宴会结束正该赶往旅馆之时,加布里埃尔注意到妻子正伫立在楼梯附近听着什么。妻子曼妙的身姿使刚刚演讲成功的加布里埃尔在身体里燃起了烈火,他为拥有这样一位妻子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够保护她而骄傲。他不断地回忆与她度过的美好时光,情欲在他体内继续发酵。待回到旅馆后,他制造着氛围,温柔地问妻子:“格雷塔,亲爱的,你在想什么?告诉我在想什么事,格雷塔。我想我知道怎么回事。我知道吗?”事实上,他根本没想到妻子正在想宴会上的一首歌,也更没想到妻子在回忆与那首歌相关的她的情人!起先不屑的加布里埃尔象征性地问了他是做什么的,当他了解到她的情人富里已经死去,并且是为妻子而死去后,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轰鸣。
  在传统小说,不论是《简·爱》还是《苔丝》中,作者都有意无意地将男主人公放在了一个优势地位,女人要原谅男人的“越矩”,而男人则没必要原谅女人的过失。这种男人的优势地位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传统的故事也是这样写的。在《死者》中,男主人公突来的情欲被女人拒绝本就是一种落寞。再者,看起来百依百顺、贤妻良母的女主人公虽表面归顺,但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她死去的情人;而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女人是属于他的,她是被他保护的,还因此感到洋洋得意。在这种伏笔下,女人精神上从来没有属于过男主人公,这种挫败感更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境下,男女主人公地位完全颠覆,女主人公占据了优势地位,男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绝对优势被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的思考。
  四、生者与死者二元对立的消解
  《死者》之所以命名为“死者”,不仅是作者对爱尔兰国家被殖民的抽象暗示,也因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处处被逝去的人影响着。
  小说中,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被不断提起。除了宴会的穿衣镜前摆放着逝去多年的亲属的照片,人们还谈论起逝去的加布里埃尔的母亲、男高音歌唱家老帕金森以及“让人念念不忘的约翰尼”,这些死者虽已不在世上,但他们一直被悼念、从未被忘记。相比这些死者的光辉,生者却死气沉沉:两位姨妈虽热衷于举办舞会,但通身的死气沉沉、暗淡无光,身上散发出一种腐朽和落后的气味(“他的姨妈是两个穿戴得平淡无奇的老妇人。朱莉娅姨妈的头发垂至耳际,白迹斑斑;肉皮松弛的大脸也是苍白的,脸上的皱纹愈渐暗淡……但是她目光呆滞,两唇张开,乍看她是一个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向何处去的女人”);音乐教师玛丽在演奏钢琴时仅用技巧,完全没有激情;男高音德西和艾弗斯小姐却是两个彻底的排外或守旧者……在这些人身上,我们感受不到生命力,反而是那些已故的生命仍在向世界发出声音。
  对生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死者富里。富里在他重病之际,得知喜欢的人格雷塔要离开,他义无反顾地冒雨去她家找她,爱情之火洋溢着生命的热忱。这份热忱一直被格雷塔记在心中,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为她付出了生命的富里。丈夫加布里埃尔在“无意间”了解了她的感情世界后,“他望着她熟睡,好像他和她不曾作为丈夫和妻子一起生活过”。他从来没有去用心关爱、了解过她,理所当然也没有走进她的内心。丈夫虽然活着,却行尸走肉般不能带给妻子温暖已如活死人;死者富里却时时给予格雷塔安慰。
  生者作为小说的常态,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却将死者推上更高的平台,让读者相信生者和死者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固定的,解构了生者与死者的二元对立,也刷新了讀者对生死的理解。
  五、结语
  乔伊斯在塑造人物时不循常路,解构了三对传统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优势方地位的颠覆启迪读者智慧。学者探讨《死者》的主题,有些认为是生死,有些认为是婚姻,有些认为是对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的表态,也有些认为是对都柏林精神瘫痪的批判以及爱国情感。笔者认为乔伊斯通过三对人物塑造二元对立的解构,以及结局的模糊,给读者一个更大更开放的空间去理解这篇小说,也就是笔者提到的主题的不确定性,同时加深了小说的内涵。
  a 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读本》,黄雨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作 者: 姜子萌,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男读者的追寻和十个未完的小说两条线索穿插而成。作者首先安排了倒置的男女关系,使得男读者对于女读者和文本的追求合二为一。两条线索之间亦有联系,随着追寻的深入,十个小说开头中的性别色彩也越来越明显。柳德米拉既是理想的读者,也是意义漂浮不定的文本的人格化身,性、阅读和写作行为之间也可以建立起隐喻关系。因此,小说的几层叙述之间形成了层层嵌套的结构,使得文本成为一个复杂
期刊
摘 要:在六朝小说中,狐拥有了能幻化人形的能力,因而拥有了各类形象。到了唐代,随着狐故事的繁荣,在原先六朝狐形象的基础上,唐代狐形象又有了新的改变。唐代狐形象转变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唐人创作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狐形象 狐妖 新变  一、唐代狐形象对六朝的继承  (一)征兆之狐  自汉以来,谶纬之学,充斥天下,狐被神秘化,成为能够预示吉凶的存在。六朝志怪小说对此有所继承,《谈薮·北齐后
期刊
摘 要: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小说集《隐秘的幸福》中,水是自我意识展现的元素与介质。它是启发自我意识的神秘质料,也象征着原始的母性之爱,在与水运动的交涉之中,它还回馈了某种创造性的力量,重新打开了自我的可能性。由此,李斯佩克朵的女性表达是探寻自我意识内质性的过程,也深化得出水性哲学的隐喻书写。  关键词:李斯佩克朵 自我意识 水  巴西犹太裔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
期刊
摘 要:“大义”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男性对其进行追求的过程中,经常有女性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忧国》中的丽子自内部从属于“大义”的内容,《十日菊》中的菊从外部依附于“大义”的主体,《午后曳航》中的房子则被放置在“大义”的对立面。三人尽管境遇不同,但各自与“大义”的联系则共通地体现出三岛文学中“大义”与女性的自主性不能相容的倾向。  关键词:《忧国》 《十日菊》 《午后曳航》 女
期刊
摘 要:莫友芝将孙应鳌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既言其哲学成就,也指其诗文创获。孙应鳌一生创作了近千首各体诗歌,其中七绝成就最高,具有含蓄蕴藉、起伏变化、构思巧妙三方面特点。  关键词:孙应鳌 七绝 特点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卫(今贵州凯里市炉山镇)人。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评价孙曰:“先生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黔
期刊
摘 要:鲁迅的《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经典,主要得益于其塑造的孔乙己这一形象。而同时代的作家施蛰存也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人》的短篇小说,它与《孔乙己》在小说背景塑造、人物刻画、故事叙述、反映现实等方面呈现极大相似性。本文在对两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進行深一层的探究,试图把握两位作家对新旧社会转型期的落魄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  关键词:鲁迅 施蛰存 《孔乙己》 《诗人》 知识分子  
期刊
摘 要:《天问》是屈原作品的第二长诗,对天地万物发问,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周史资料。探究《天问》对周始祖后稷的叩问,比较其他先秦史料,可进一步了解后稷诞生、才能以及历史贡献等相关情况。  关键词:周 《天问》 始祖  《天问》“以三代兴亡作骨”,发问深邃、奇谲,所问史事,于每一朝代内部,均首问始祖。《天问》对周之始祖的叩问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明写后稷,暗述姜嫄,问男女两位始祖之事。  一、问姜嫄生稷 
期刊
摘 要:唐诗家园意象在唐朝被广泛应用,表达了中国诗人代代传承的共有的情感心境和思想意绪,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唐诗家园意象不仅在文学创作中绽放光彩,在音乐歌坛上也影响深远。许多流行歌曲歌词都化用唐诗家园意象,承袭唐诗家园意象内涵,使得流行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意蕴,构成歌坛乐曲的新风格。  关键词:唐诗家园意象 家园意识 流行歌曲 应用  一、
期刊
摘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悠悠此情》的作者各自在小说中使用“神话”话语创建了自己远离尘嚣的性爱伊甸园。但现实世界无法完全隔绝,种族、性别、阶级等种种偏见仍然对男女主人公的情爱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两部小说中的人物都受支配控制的权力关系影响,男女主人公之间也不例外。所有这些都使两部小说的情爱意义不断生成或消解。  关键词:情爱 神话 偏见 权力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与《悠悠此情
期刊
摘 要:《主角》围绕忆秦娥等诸多人物的生活铺陈出丰富多彩的时代画卷,其中有对高贵人性的朴实书写,有对本真艺术的深情讴歌,也有对时代变革的严肃观照。该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关键词:《主角》 陈彦 人性 本真艺术  《主角》是《装台》的延续,但更厚重,更大气,更富深情。陈彦这次不是厚积薄发,而是“厚积厚发”,将他熟悉的人和事做了一次全景呈現。创作者只有生活是不够的,只知道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