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摄杉本博司杂志照片时,他一人独处空荡的画廊隔间里,自顾自地唱起《圣母颂》。这个从来不用手机的老人,2001年获得了素有“摄影诺贝尔奖”之称的哈苏相机基金会国际金奖。在37年的摄影创作中,他将东西方史学、哲学和美学带入摄影,同时凭借对银版印刷制作的敏锐理解,成功地诠释了黑、白、灰三种色调所蕴含的潜能。
除摄影创作,他还经手室内设计、能剧舞台、神社建设,以及自编自导设计木偶戏。
摄影是什么?
西方现代艺术的开创者杜尚是杉本的精神导师,杜尚追问的是“艺术是什么”,杉本追问的则是“摄影是什么”,为此,他不断将当代艺术摄影化。在纽约居住的37年里,杉本的足迹遍布全球,人类千年的历史深印在他脑海,他一直在寻找无形之物与内心世界的联系。
1960年代,杉本就读于日本名校立教大学经济系,为的是接家族企业的班。可是当时整个日本正遭遇“学潮”,大学停课,连最后的毕业证都是邮寄给他的。在混乱局势下,他无心接班,毅然决定移居美国。
在今年上映的杉本个人纪录片《记忆的起源》中,展示了年轻时杉本的照片。那时他留着一头鲍勃·迪伦式卷发,喜欢对相机竖中指。为了能留在美国,他选择了自12岁起就从未搁置的兴趣,报读了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嬉皮士年代已接近尾声,他两次开着一辆大众面包车横穿美国大陆,往返于洛杉矶和纽约之间。那个年代,艺术摄影才刚刚萌芽,为了生存,他只得前往机会更多的纽约谋求商业摄影的工作职位。
1974年到达纽约之后,正值观念艺术与极限艺术盛行的年代,杉本四处寻找自己的艺术缪斯,并决心“以被艺术界贬为二流媒材的摄影,在当代艺术中一较高低”。在逛完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后,通过纽约州政府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奖学金,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摄影生涯。1975年,他创作了成名作《透视画馆》和《剧场》系列,次年《透视画馆》便被纽约现代美术馆纳入收藏,之后古根海姆美术基金会又收藏了《剧场》。1980年,杉本刚刚32岁,纽约最具历史与盛名的索纳本画廊便举办了他的个展,从此固定每3年一次。谈起这段年少成名的历史,杉本说,当时的纽约遍布着艺术天才,他只不过是其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个。
《剧院》系列里,杉本躲在20世纪初期曾无比辉煌的剧院后面,从电影开始、观众入座后按下快门,直到电影结束后人群散去,快门才被抬起,最后屏幕上留下一片刺目的空白,老式剧院的豪华装饰在白光映照下却有了如同凄美废墟的历史感。
到美国后,杉本博司坦承,自己比以前更想成为日本人,但他汲取的营养似乎更多来自古代中国。1980年开始,杉本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学金,他把这笔钱用在穿行于海岸线上,并把镜头对准了大海。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南宋的水墨画,其中有被称为日本“国宝”的牧溪《潇湘八景》。而马远的作品则直接影响了他创作《海景》系列。他惊讶于那个时代画家对浪涛的细微观察,时常想象自己是一位南宋的摄影师。
上天下海、各分一半,是《海景》系列50张作品中一成不变的构图,这种将画面处理至最空、最无、最单纯的作品,对于不了解摄影艺术的人而言,是最无聊、最难理解的作品。1997年在维也纳举办《欲望与虚空:当代日本摄影》展览时,他曾经引用中国禅宗语录来诠释《海景》: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参禅悟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直到现在,《海景》系列依旧是杉本最受欢迎的作品。U2乐队2009年的唱片还选用了《海景》系列中的博登海作为其封面。在2007年的纽约佳士得夜拍里,他的《海景》三联作拍出了188.8万美元,而其单幅《海景》作品《黑海》2008年在伦敦也拍出了128万美金,迄今仍是亚洲当代摄影作品最高纪录。
摄影的终结
日本京都有一间建于1155年的古寺,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一般称为三十三间堂,里面供奉着一千零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它正是《佛海》系列的拍摄地点。这里既是日本国宝级寺院,也是观光胜地,通常是禁止摄影的,但杉本用了7年的时间,不断与寺院沟通,终于获得首肯进入寺院拍摄。杉本以拍摄千尊观音像的方式诠释无限性与相似性。《佛海》与《海景》系列极为相似,作品之间的差异不大也是其绝妙之处,佛海如海,是一尊佛也可以是一千尊佛,是一千尊佛也可以是无限尊佛。
杉本的作品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对摄影技术精准的把握。《海景》系列是他所有创作中最为费时且难度最高的作品,很难想象用摄影记录并呈现“空气”,同时捕捉一条平整且近乎锐利的海平线。而在《透视画馆》系列里,英王亨利八世和他6位妻子的照片令人难辨真假,其实只是一尊尊的蜡像。杉本透过镜头的取景,以及自己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在光线处理与安排的研究,让这些人物重新复活。
他最新的作品《闪电原野》系列用3年时间准备,经历无数实验,放电的情况和当天的湿度、温度、室内外的温差都有关。制作时需要在暗房中戴上黑色眼镜,手握电极棒引导“雷电”,稍不小心,就会触及几十万伏的电压。
杉本博司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资深收藏家,这始于他初到纽约的日子。稍后,30岁之际,为了谋生,与妻子共同经营过一间非常成功的古董店。这些年来,他几乎把自己作品卖得的全部收入用在收藏上。
他的藏品包括:5亿年前的化石,人类所发现和记录的第一颗陨石的碎片,石器时代人们创造的工具,公元前埃及地区的猫木乃伊棺木,苏美尔文明时期人类最早的文字,唐朝的佛像、舍利塔和丝绸制品,伦勃朗画在日本水稻纸上的艺术作品,摄影术发明者塔尔伯特未冲洗出的底片,牛顿1687年出版的关于力学的书,阿波罗15号上的橙汁和葡萄汁……他最喜欢收藏的是古代佛像,但他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信仰,在798佩斯画廊中国首次个展开幕的前夜,杉本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里说:“也许艺术就是我的宗教吧。”
有观众问如何应对摄影的终结,杉本说:“摄影自发明以来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可信性,即‘拍摄下来的东西曾经存在’,但是数码摄影破坏了这个命题,也因此,摄影史终结了,只有短暂的180年寿命。”可他坚信自己还会用明胶卤化银创作黑白照片,直到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摄影师。“兴许还能成为日本的国宝。”他最后开了个苦涩的玩笑。
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人物周刊: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作品,有没有失败的,或是想法无法执行下去?
杉本博司:每个新作品都需要试验和测试,最近的这组《闪电原野》系列我已经做了5年,任何作品没有两三年的积累是很难找到自信的,之后我才会对公众宣布新作品的诞生。
人物周刊:这一切会受市场和画廊影响吗?
杉本博司:这一切全然取决于我自己。
人物周刊:在剧院里度过的那么多时间感觉怎么样?
杉本博司:一般都是美国的地方剧院,放的全是B级电影。我会先把电影看一遍,了解光线的强度,然后再决定我的曝光度。
人物周刊:最后的作品是否需要不断地尝试,直到精准无比?
杉本博司:每次情况都不一样,你需要不断地尝试。在剧院的两到三个小时后,我会回到酒店冲晒照片,一旦发现不足,便回剧院重新开始,直到取得完美的结果。
人物周刊:这似乎像科学家在做实验?
杉本博司:摄影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人物周刊:《海景》系列应该也需要很多次尝试吧,并且还要天时地利人和?
杉本博司:一般我会打开地图,找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然后独自开车去那儿。目前只有南美洲的海岸,还有中国的海岸没去过,台湾我绕了一整圈,拍了些黄海的照片。
人物周刊:《海景》系列还会继续?
杉本博司:当然,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人物周刊:之前你为何很少来中国?
杉本博司:因为从没人邀请我,我现在时间安排得太满,只能去有人邀请我的地方。去年我曾去过青岛,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为了在乳山找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
人物周刊:有没有去敦煌和西安的想法?
杉本博司:只能留到我退休以后了,也许在死前的5分钟。
人物周刊:你曾说过,“世界因欲望存在,摄影也因欲望存在”,你的欲望是什么?
杉本博司:去看我想看到的。摄影捕捉到了现实,但现实只是你希望看到的,现实本是一片虚空,只不过你投射了自己的想象到这片虚空的幕布之上。
人物周刊:关于这点,你在书里提到过,释迦牟尼曾经告诫世人不要供奉“有形之物”,可随着存在数百年的佛祖记忆淡化,舍利信仰开始出现,这违反的佛祖的教诲。
杉本博司:(突然拿起笔,激动地在纸上写下了“色即是空”4个汉字)这是佛祖的教诲,我的摄影也如此,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在我的《透视画馆》系列里,人们都以为其中用蜡做成的远古动植物是真的。
Q:在蜡烛的照射下,好像有什么阴影映了出来。
A:被照射的物体是拍下蜡烛一生的底片。
Q:什么是蜡烛的一生?
A:被火点燃后到被燃烧殆尽之间的数小时。
Q:形状好像有点怪异。
A:因为蜡烛的火焰随着当晚的风而摇曳。
Q:所以每晚都会成为不同的形状吗?
A:蜡烛,看起来相同,但是燃烧的方法却不一样。
没有一支蜡烛是相同的。
无风之日,它会稳定而缓慢地燃烧。
起风的日子,它则激烈而短暂地燃烧。
Q:那这个影子是什么?
A:蜡烛以自己的火焰照出自己的一生。
(杉本博司关于自己作品《阴翳礼赞》的自问自答,摘自《直到长出青苔》)
Q:对您而言,古董是什么?
A:是创作者应求教之师。
Q:现代人难道不能成为老师吗?
A:这个时代已经衰颓。
Q:您不关心当代艺术吗?
A:我认为艺术反映着时代。
Q:但是,您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代发表的啊。A:我,是被耽搁了千年光阴才出生。
(杉本博司对于古董收藏的自问自答,摘自《直到长出青苔》)
杉本博司
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著名摄影师、艺术家,被誉为“最后的现代主义者”,他的创作将东西方史学、哲学和美学带入摄影,将摄影作品提升至艺术品层次。代表作有《剧场》系列、《海景》系列、《建筑》系列等。
除摄影创作,他还经手室内设计、能剧舞台、神社建设,以及自编自导设计木偶戏。
摄影是什么?
西方现代艺术的开创者杜尚是杉本的精神导师,杜尚追问的是“艺术是什么”,杉本追问的则是“摄影是什么”,为此,他不断将当代艺术摄影化。在纽约居住的37年里,杉本的足迹遍布全球,人类千年的历史深印在他脑海,他一直在寻找无形之物与内心世界的联系。
1960年代,杉本就读于日本名校立教大学经济系,为的是接家族企业的班。可是当时整个日本正遭遇“学潮”,大学停课,连最后的毕业证都是邮寄给他的。在混乱局势下,他无心接班,毅然决定移居美国。
在今年上映的杉本个人纪录片《记忆的起源》中,展示了年轻时杉本的照片。那时他留着一头鲍勃·迪伦式卷发,喜欢对相机竖中指。为了能留在美国,他选择了自12岁起就从未搁置的兴趣,报读了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嬉皮士年代已接近尾声,他两次开着一辆大众面包车横穿美国大陆,往返于洛杉矶和纽约之间。那个年代,艺术摄影才刚刚萌芽,为了生存,他只得前往机会更多的纽约谋求商业摄影的工作职位。
1974年到达纽约之后,正值观念艺术与极限艺术盛行的年代,杉本四处寻找自己的艺术缪斯,并决心“以被艺术界贬为二流媒材的摄影,在当代艺术中一较高低”。在逛完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后,通过纽约州政府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奖学金,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摄影生涯。1975年,他创作了成名作《透视画馆》和《剧场》系列,次年《透视画馆》便被纽约现代美术馆纳入收藏,之后古根海姆美术基金会又收藏了《剧场》。1980年,杉本刚刚32岁,纽约最具历史与盛名的索纳本画廊便举办了他的个展,从此固定每3年一次。谈起这段年少成名的历史,杉本说,当时的纽约遍布着艺术天才,他只不过是其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个。
《剧院》系列里,杉本躲在20世纪初期曾无比辉煌的剧院后面,从电影开始、观众入座后按下快门,直到电影结束后人群散去,快门才被抬起,最后屏幕上留下一片刺目的空白,老式剧院的豪华装饰在白光映照下却有了如同凄美废墟的历史感。
到美国后,杉本博司坦承,自己比以前更想成为日本人,但他汲取的营养似乎更多来自古代中国。1980年开始,杉本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学金,他把这笔钱用在穿行于海岸线上,并把镜头对准了大海。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南宋的水墨画,其中有被称为日本“国宝”的牧溪《潇湘八景》。而马远的作品则直接影响了他创作《海景》系列。他惊讶于那个时代画家对浪涛的细微观察,时常想象自己是一位南宋的摄影师。
上天下海、各分一半,是《海景》系列50张作品中一成不变的构图,这种将画面处理至最空、最无、最单纯的作品,对于不了解摄影艺术的人而言,是最无聊、最难理解的作品。1997年在维也纳举办《欲望与虚空:当代日本摄影》展览时,他曾经引用中国禅宗语录来诠释《海景》: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参禅悟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直到现在,《海景》系列依旧是杉本最受欢迎的作品。U2乐队2009年的唱片还选用了《海景》系列中的博登海作为其封面。在2007年的纽约佳士得夜拍里,他的《海景》三联作拍出了188.8万美元,而其单幅《海景》作品《黑海》2008年在伦敦也拍出了128万美金,迄今仍是亚洲当代摄影作品最高纪录。
摄影的终结
日本京都有一间建于1155年的古寺,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一般称为三十三间堂,里面供奉着一千零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它正是《佛海》系列的拍摄地点。这里既是日本国宝级寺院,也是观光胜地,通常是禁止摄影的,但杉本用了7年的时间,不断与寺院沟通,终于获得首肯进入寺院拍摄。杉本以拍摄千尊观音像的方式诠释无限性与相似性。《佛海》与《海景》系列极为相似,作品之间的差异不大也是其绝妙之处,佛海如海,是一尊佛也可以是一千尊佛,是一千尊佛也可以是无限尊佛。
杉本的作品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对摄影技术精准的把握。《海景》系列是他所有创作中最为费时且难度最高的作品,很难想象用摄影记录并呈现“空气”,同时捕捉一条平整且近乎锐利的海平线。而在《透视画馆》系列里,英王亨利八世和他6位妻子的照片令人难辨真假,其实只是一尊尊的蜡像。杉本透过镜头的取景,以及自己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在光线处理与安排的研究,让这些人物重新复活。
他最新的作品《闪电原野》系列用3年时间准备,经历无数实验,放电的情况和当天的湿度、温度、室内外的温差都有关。制作时需要在暗房中戴上黑色眼镜,手握电极棒引导“雷电”,稍不小心,就会触及几十万伏的电压。
杉本博司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资深收藏家,这始于他初到纽约的日子。稍后,30岁之际,为了谋生,与妻子共同经营过一间非常成功的古董店。这些年来,他几乎把自己作品卖得的全部收入用在收藏上。
他的藏品包括:5亿年前的化石,人类所发现和记录的第一颗陨石的碎片,石器时代人们创造的工具,公元前埃及地区的猫木乃伊棺木,苏美尔文明时期人类最早的文字,唐朝的佛像、舍利塔和丝绸制品,伦勃朗画在日本水稻纸上的艺术作品,摄影术发明者塔尔伯特未冲洗出的底片,牛顿1687年出版的关于力学的书,阿波罗15号上的橙汁和葡萄汁……他最喜欢收藏的是古代佛像,但他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信仰,在798佩斯画廊中国首次个展开幕的前夜,杉本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里说:“也许艺术就是我的宗教吧。”
有观众问如何应对摄影的终结,杉本说:“摄影自发明以来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可信性,即‘拍摄下来的东西曾经存在’,但是数码摄影破坏了这个命题,也因此,摄影史终结了,只有短暂的180年寿命。”可他坚信自己还会用明胶卤化银创作黑白照片,直到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摄影师。“兴许还能成为日本的国宝。”他最后开了个苦涩的玩笑。
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
人物周刊: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作品,有没有失败的,或是想法无法执行下去?
杉本博司:每个新作品都需要试验和测试,最近的这组《闪电原野》系列我已经做了5年,任何作品没有两三年的积累是很难找到自信的,之后我才会对公众宣布新作品的诞生。
人物周刊:这一切会受市场和画廊影响吗?
杉本博司:这一切全然取决于我自己。
人物周刊:在剧院里度过的那么多时间感觉怎么样?
杉本博司:一般都是美国的地方剧院,放的全是B级电影。我会先把电影看一遍,了解光线的强度,然后再决定我的曝光度。
人物周刊:最后的作品是否需要不断地尝试,直到精准无比?
杉本博司:每次情况都不一样,你需要不断地尝试。在剧院的两到三个小时后,我会回到酒店冲晒照片,一旦发现不足,便回剧院重新开始,直到取得完美的结果。
人物周刊:这似乎像科学家在做实验?
杉本博司:摄影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人物周刊:《海景》系列应该也需要很多次尝试吧,并且还要天时地利人和?
杉本博司:一般我会打开地图,找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然后独自开车去那儿。目前只有南美洲的海岸,还有中国的海岸没去过,台湾我绕了一整圈,拍了些黄海的照片。
人物周刊:《海景》系列还会继续?
杉本博司:当然,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人物周刊:之前你为何很少来中国?
杉本博司:因为从没人邀请我,我现在时间安排得太满,只能去有人邀请我的地方。去年我曾去过青岛,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为了在乳山找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
人物周刊:有没有去敦煌和西安的想法?
杉本博司:只能留到我退休以后了,也许在死前的5分钟。
人物周刊:你曾说过,“世界因欲望存在,摄影也因欲望存在”,你的欲望是什么?
杉本博司:去看我想看到的。摄影捕捉到了现实,但现实只是你希望看到的,现实本是一片虚空,只不过你投射了自己的想象到这片虚空的幕布之上。
人物周刊:关于这点,你在书里提到过,释迦牟尼曾经告诫世人不要供奉“有形之物”,可随着存在数百年的佛祖记忆淡化,舍利信仰开始出现,这违反的佛祖的教诲。
杉本博司:(突然拿起笔,激动地在纸上写下了“色即是空”4个汉字)这是佛祖的教诲,我的摄影也如此,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在我的《透视画馆》系列里,人们都以为其中用蜡做成的远古动植物是真的。
Q:在蜡烛的照射下,好像有什么阴影映了出来。
A:被照射的物体是拍下蜡烛一生的底片。
Q:什么是蜡烛的一生?
A:被火点燃后到被燃烧殆尽之间的数小时。
Q:形状好像有点怪异。
A:因为蜡烛的火焰随着当晚的风而摇曳。
Q:所以每晚都会成为不同的形状吗?
A:蜡烛,看起来相同,但是燃烧的方法却不一样。
没有一支蜡烛是相同的。
无风之日,它会稳定而缓慢地燃烧。
起风的日子,它则激烈而短暂地燃烧。
Q:那这个影子是什么?
A:蜡烛以自己的火焰照出自己的一生。
(杉本博司关于自己作品《阴翳礼赞》的自问自答,摘自《直到长出青苔》)
Q:对您而言,古董是什么?
A:是创作者应求教之师。
Q:现代人难道不能成为老师吗?
A:这个时代已经衰颓。
Q:您不关心当代艺术吗?
A:我认为艺术反映着时代。
Q:但是,您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代发表的啊。A:我,是被耽搁了千年光阴才出生。
(杉本博司对于古董收藏的自问自答,摘自《直到长出青苔》)
杉本博司
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著名摄影师、艺术家,被誉为“最后的现代主义者”,他的创作将东西方史学、哲学和美学带入摄影,将摄影作品提升至艺术品层次。代表作有《剧场》系列、《海景》系列、《建筑》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