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中宗教性、旋律性和节奏性的综述以及对第十乐章的作品结构及音乐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旋律性及结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谈了独到的演奏拙见。有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詞】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宗教性;作品结构;主题;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及音乐教育家奥利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共出版了包括歌剧、管弦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形式在内的61部音乐作品,其中14首钢琴作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梅西安终身信奉天主教,宗教性题材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始终。从1931年开始,梅西安连续在教堂担任了55年管风琴师,并创作了大量宗教性的音乐作品。《圣婴二十默想》就是他最重要的宗教题材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于1944年,由二十个幅度变化很大、壮丽、新奇的乐章组成。这套乐曲和声大胆、音色丰富、节奏多变、旋律极富表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诗篇之一。
一、《圣婴二十默想》综述
梅西安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及唱片序言为解读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凝视马槽里的婴儿——主耶稣的众多眼睛,这是对这些眼睛的默想。那是从难以表现的天主的眼睛,至一层层地重叠的爱的教堂的眼睛,欢乐的圣灵之不可思疑的眼睛或圣母如此温柔的眼睛,然后再是天使们的、博士们的,又非物质性之创造物或者象征性创造物(时间、高度、沉默、星、十字架)的眼睛。幻想是通过这些眼睛而来的……”[1]
可以看出,《圣婴二十默想》表现出梅西安虔诚的宗教观,即天主教信仰。就连其二十个乐章也都是依据宗教数字暗喻来排列的。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中,梅西安列出了三个主题:上帝主题(Theme of God)、星星与十字架主题(Theme of Star and the Cross)以及和弦主题(Theme of Chords)[2]。出现在第二、第七乐章中的星星与十字架主题是单声部的“线型主题”,在乐曲中梅西安常以八度重复的形式和多种变奏手法来增强音乐表现力。这一主题具有双重意义,“星星”象征着基督的诞生,“十字架”则象征着基督的受难,两者的结合,把耶稣的生与死联结在了一起。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均是多声部构成的。上帝主题带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形态,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仅在第一乐章中就出现了十数次,在第五、第六、第十等多个乐章中也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不同于上帝主题,和弦主题并无固定的节奏形态,四个和弦的顺序时常被打乱,甚至为了将四个和弦减缩为两个而让八个音同时发声。节奏上也并不拘泥,出现了多种变化。 星星与十字架主题、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除了各自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之外,还在作品的不同乐章、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循环往复、相互关联,从而使作品表现出了统一性。
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突出表现是对节奏的应用,他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种发展技法及音乐节奏素材。《圣婴二十默想》可以说是梅西安节奏技法的“宝库”。 他在唱片序言中谈到这部作品中有7处应用了希腊节拍、节奏或诗句结构,如第四乐章中对希腊节拍的应用,第十、第十二乐章中对希腊节奏的应用,还有第十四、第十七乐章中对希腊诗句结构的应用等。 在第五乐章中,用到了第88、93、105号沙楞加德瓦整理的塔拉节奏,这三种节奏是梅西安最常用的印度节奏。在第十三乐章中还用到了第26号印度节奏[1]。
下面仅对《圣婴二十默想》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进行一下重点的分析。
二、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浅析
乐曲的标题来自于梅西安对天主教义的领悟:狂热的舞蹈,圣灵的激昂,令人陶醉的号角声,耶稣为天主带来了真福的喜乐……
关于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梅西安在《对圣婴二十默想的注解》一文中提到,乐曲共包含七个部分:
(一)东方舞蹈与素歌般的主题部分(A部、F部)
这一乐章从“东方舞蹈与素歌风般的主题”中开始(A部),采用了古老的“Bistropha”与“Tristorpha” ,整段音乐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双手相隔一个八度,16分音符看似自由地分成两个、三个或多个一组,8分音符也不定时地出现,这些都使音乐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仿佛是对某种经文的唱诵或是某种舞蹈的节奏。而向下快速的具有匈牙利风格的装饰音,则带来了明显的“东方”风味。演奏时应把握念诵般的语言节奏,重音、长音等则更像一种语气上的或是舞步上的强调,要注意体现其宗教色彩——更好地体会作曲家那颗虔诚与平素之心,尽量奏得简单直接,而避免太多主观感情和做作的表现。F部是A部的再现,双手由单音改为相隔四度的双音,左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应和,两手间的距离也扩大了,使音乐更加热烈而有空间感,正如作曲家所指出的,这是钹奏出的声音,用来赞美永恒的上帝。注意演奏上依然要延续A部的韵律,切勿因为难度的加大而慌乱无章法。
(二)喜乐主题分析(四次出现在B、E、E部和CODA)
虽然梅西安没有在唱片及乐谱序言中提到过喜乐主题,但他在乐谱中标示出了主题的名称(Theme de joie),其中在第十乐章中喜乐主题就出现了四次。[2]
第一次出现在B部第34小节,采用无调号记谱形式,通过临时变音记号使主题建立在bE大调上,以ff的力度奏出从属音bB开始并结束在高八度属音的旋律,在每一个音高上都使用重音记号,打破了节奏本身的强弱关系,另有一个使用随机节奏型的类似鸟鸣的装饰声部。为更好地强调左手的每一音,应以断奏的方式演奏,每音都应提起手腕,以手臂的重量来弹奏。右手应奏得明亮而敏捷。喜乐主题第二次出现在E部132小节,建立在bA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主题旋律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加厚织体层,增加了主题旋律结束前的三全音跳进。第三次出现在E部175小节,建立在bB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是在第二次主题主题呈现的基础上,向上大二度的移位进行。喜乐主题第四次出现在CODA的第218小节,建立在#F大调上,以ffff的力度奏出,融和了前面出现的因素。第一次出现的装饰性因素,第二、三次出现的织体形态。综合观察这四次喜乐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三部性特点。下面将喜乐主题四次出现时相关的音乐特征列示如下: 对比以上相关数据,通过音域的渐高、力度的增强(ff-fff-ffff),可以看出全曲以喜乐主题为贯穿因素,在整体上逐渐发展的逻辑性布局特点。从四次喜乐主题出现的情况来看,第二、三次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主题原型的发展,通过力度的变化、织体层次的加厚以及三全音大跳的加入,使主题原型得以展开。喜乐主题的第四次出现融和了前三次的特性因素。但不管怎样,喜乐主题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改变,有理由将它的第一次呈现形式认定为主题模式,它是由单旋律组成的线性主题模式。四次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不同结构功能作用。
(三)猎歌主题(D部)
“猎歌”主题来自于梅西安在乐谱上的标注——“如号角一般,如猎歌一般”。这部分是全曲的中心,也是乐曲的高潮,包含了主题与两次变奏。这三个部分应弹得情绪越来越热烈,奔腾感亦越来越强烈,仿佛是对世界的热情赞美。第一部分(60~83小节)“猎歌主题”在左手以合弦的形式出现,右手的伴奏仿佛钟声般清越动耳,应奏得干净、清脆,装饰音的速度也应极快。每句结尾处双手齐奏的三个和弦要着重强调,速度可略微放慢,之后高音区的“钟声”要在前一个和弦的笼罩之下。第一变奏(84~107小节)将双手的角色互换,改为右手担任旋律声部,左手的伴奏声部低沉有力,如从地底传来。作曲家曾经表示,“这里是模仿浪漫派作曲家肖邦及其《前奏曲》中的第24首”[3]。句尾双手错位模仿的下行和弦,力度由p渐至ff,应有一种从天际坠落的感觉。第二变奏(108-131小节)双手以交错的方式共同奏出猎歌主题,气势更加恢弘,应奏得通透松弛,极有爆发力,每音都应有一种反弹的力量。在这一变奏中,旋律愈发棱角分明,柱式合弦的节奏变化,尤其是右手的节奏多在后半拍,使音乐的进行越来越激情澎湃,远处的钟声依然回荡着,附加音的三合弦与高频使用的平行四五度音程,使音乐的进行光彩照人,散发出夺目的光辉[4]。
注释:
①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②引自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7-46,122-133.
③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P468.
④引自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69.
参考文献
[1]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2]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M].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4]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
[5]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6]郑中.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5(4).
[7]牟琳.梅西安与他的《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J].钢琴艺术,2007(1).
[8]箫庆瑜.梅湘.《二十个对圣婴耶稣的注视》之研究[M].台北:四章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9]杨立青.信仰、直觉与理念高度统一的世界——谈梅西安的创作思想[J].人民音乐,1988(12).
【关键詞】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宗教性;作品结构;主题;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及音乐教育家奥利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共出版了包括歌剧、管弦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形式在内的61部音乐作品,其中14首钢琴作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梅西安终身信奉天主教,宗教性题材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始终。从1931年开始,梅西安连续在教堂担任了55年管风琴师,并创作了大量宗教性的音乐作品。《圣婴二十默想》就是他最重要的宗教题材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于1944年,由二十个幅度变化很大、壮丽、新奇的乐章组成。这套乐曲和声大胆、音色丰富、节奏多变、旋律极富表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诗篇之一。
一、《圣婴二十默想》综述
梅西安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及唱片序言为解读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凝视马槽里的婴儿——主耶稣的众多眼睛,这是对这些眼睛的默想。那是从难以表现的天主的眼睛,至一层层地重叠的爱的教堂的眼睛,欢乐的圣灵之不可思疑的眼睛或圣母如此温柔的眼睛,然后再是天使们的、博士们的,又非物质性之创造物或者象征性创造物(时间、高度、沉默、星、十字架)的眼睛。幻想是通过这些眼睛而来的……”[1]
可以看出,《圣婴二十默想》表现出梅西安虔诚的宗教观,即天主教信仰。就连其二十个乐章也都是依据宗教数字暗喻来排列的。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中,梅西安列出了三个主题:上帝主题(Theme of God)、星星与十字架主题(Theme of Star and the Cross)以及和弦主题(Theme of Chords)[2]。出现在第二、第七乐章中的星星与十字架主题是单声部的“线型主题”,在乐曲中梅西安常以八度重复的形式和多种变奏手法来增强音乐表现力。这一主题具有双重意义,“星星”象征着基督的诞生,“十字架”则象征着基督的受难,两者的结合,把耶稣的生与死联结在了一起。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均是多声部构成的。上帝主题带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形态,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仅在第一乐章中就出现了十数次,在第五、第六、第十等多个乐章中也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不同于上帝主题,和弦主题并无固定的节奏形态,四个和弦的顺序时常被打乱,甚至为了将四个和弦减缩为两个而让八个音同时发声。节奏上也并不拘泥,出现了多种变化。 星星与十字架主题、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除了各自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之外,还在作品的不同乐章、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循环往复、相互关联,从而使作品表现出了统一性。
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突出表现是对节奏的应用,他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种发展技法及音乐节奏素材。《圣婴二十默想》可以说是梅西安节奏技法的“宝库”。 他在唱片序言中谈到这部作品中有7处应用了希腊节拍、节奏或诗句结构,如第四乐章中对希腊节拍的应用,第十、第十二乐章中对希腊节奏的应用,还有第十四、第十七乐章中对希腊诗句结构的应用等。 在第五乐章中,用到了第88、93、105号沙楞加德瓦整理的塔拉节奏,这三种节奏是梅西安最常用的印度节奏。在第十三乐章中还用到了第26号印度节奏[1]。
下面仅对《圣婴二十默想》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进行一下重点的分析。
二、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浅析
乐曲的标题来自于梅西安对天主教义的领悟:狂热的舞蹈,圣灵的激昂,令人陶醉的号角声,耶稣为天主带来了真福的喜乐……
关于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梅西安在《对圣婴二十默想的注解》一文中提到,乐曲共包含七个部分:
(一)东方舞蹈与素歌般的主题部分(A部、F部)
这一乐章从“东方舞蹈与素歌风般的主题”中开始(A部),采用了古老的“Bistropha”与“Tristorpha” ,整段音乐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双手相隔一个八度,16分音符看似自由地分成两个、三个或多个一组,8分音符也不定时地出现,这些都使音乐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仿佛是对某种经文的唱诵或是某种舞蹈的节奏。而向下快速的具有匈牙利风格的装饰音,则带来了明显的“东方”风味。演奏时应把握念诵般的语言节奏,重音、长音等则更像一种语气上的或是舞步上的强调,要注意体现其宗教色彩——更好地体会作曲家那颗虔诚与平素之心,尽量奏得简单直接,而避免太多主观感情和做作的表现。F部是A部的再现,双手由单音改为相隔四度的双音,左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应和,两手间的距离也扩大了,使音乐更加热烈而有空间感,正如作曲家所指出的,这是钹奏出的声音,用来赞美永恒的上帝。注意演奏上依然要延续A部的韵律,切勿因为难度的加大而慌乱无章法。
(二)喜乐主题分析(四次出现在B、E、E部和CODA)
虽然梅西安没有在唱片及乐谱序言中提到过喜乐主题,但他在乐谱中标示出了主题的名称(Theme de joie),其中在第十乐章中喜乐主题就出现了四次。[2]
第一次出现在B部第34小节,采用无调号记谱形式,通过临时变音记号使主题建立在bE大调上,以ff的力度奏出从属音bB开始并结束在高八度属音的旋律,在每一个音高上都使用重音记号,打破了节奏本身的强弱关系,另有一个使用随机节奏型的类似鸟鸣的装饰声部。为更好地强调左手的每一音,应以断奏的方式演奏,每音都应提起手腕,以手臂的重量来弹奏。右手应奏得明亮而敏捷。喜乐主题第二次出现在E部132小节,建立在bA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主题旋律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加厚织体层,增加了主题旋律结束前的三全音跳进。第三次出现在E部175小节,建立在bB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是在第二次主题主题呈现的基础上,向上大二度的移位进行。喜乐主题第四次出现在CODA的第218小节,建立在#F大调上,以ffff的力度奏出,融和了前面出现的因素。第一次出现的装饰性因素,第二、三次出现的织体形态。综合观察这四次喜乐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三部性特点。下面将喜乐主题四次出现时相关的音乐特征列示如下: 对比以上相关数据,通过音域的渐高、力度的增强(ff-fff-ffff),可以看出全曲以喜乐主题为贯穿因素,在整体上逐渐发展的逻辑性布局特点。从四次喜乐主题出现的情况来看,第二、三次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主题原型的发展,通过力度的变化、织体层次的加厚以及三全音大跳的加入,使主题原型得以展开。喜乐主题的第四次出现融和了前三次的特性因素。但不管怎样,喜乐主题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改变,有理由将它的第一次呈现形式认定为主题模式,它是由单旋律组成的线性主题模式。四次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不同结构功能作用。
(三)猎歌主题(D部)
“猎歌”主题来自于梅西安在乐谱上的标注——“如号角一般,如猎歌一般”。这部分是全曲的中心,也是乐曲的高潮,包含了主题与两次变奏。这三个部分应弹得情绪越来越热烈,奔腾感亦越来越强烈,仿佛是对世界的热情赞美。第一部分(60~83小节)“猎歌主题”在左手以合弦的形式出现,右手的伴奏仿佛钟声般清越动耳,应奏得干净、清脆,装饰音的速度也应极快。每句结尾处双手齐奏的三个和弦要着重强调,速度可略微放慢,之后高音区的“钟声”要在前一个和弦的笼罩之下。第一变奏(84~107小节)将双手的角色互换,改为右手担任旋律声部,左手的伴奏声部低沉有力,如从地底传来。作曲家曾经表示,“这里是模仿浪漫派作曲家肖邦及其《前奏曲》中的第24首”[3]。句尾双手错位模仿的下行和弦,力度由p渐至ff,应有一种从天际坠落的感觉。第二变奏(108-131小节)双手以交错的方式共同奏出猎歌主题,气势更加恢弘,应奏得通透松弛,极有爆发力,每音都应有一种反弹的力量。在这一变奏中,旋律愈发棱角分明,柱式合弦的节奏变化,尤其是右手的节奏多在后半拍,使音乐的进行越来越激情澎湃,远处的钟声依然回荡着,附加音的三合弦与高频使用的平行四五度音程,使音乐的进行光彩照人,散发出夺目的光辉[4]。
注释:
①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②引自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7-46,122-133.
③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P468.
④引自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69.
参考文献
[1]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
[2]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M].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4]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
[5]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6]郑中.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5(4).
[7]牟琳.梅西安与他的《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J].钢琴艺术,2007(1).
[8]箫庆瑜.梅湘.《二十个对圣婴耶稣的注视》之研究[M].台北:四章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9]杨立青.信仰、直觉与理念高度统一的世界——谈梅西安的创作思想[J].人民音乐,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