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较系统地叙述了科学规划设计、合理整地、良种壮苗、严把起苗越冬关、合理运输科学栽植、抚育管理、及时补植及幼林保护等提高造林质量的八大有效措施,对林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造林;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78-01
1 科学规划设计
1.1 规划
搜集造林区的地形图,林业生产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并进行认真的整理、科学的论证。在地形图上按不同坡向、土壤、植被等进行现场规划,勾绘出小班。对各小班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植被情况等进行现场登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设计林种、树种及面积。根据地形种类、坡面情况、坡度、土壤和植被条件等设计整地方式、规格及造林方式、规格和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量、用工量。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面积、总用工量、用苗量编制总体规划。
1.2 造林设计
根据当年造林任务及苗木准备情况安排生产,拟定小班,确定面积、树种、整地方式和规格、造林方式和规格、用苗量、用工量等内容。
2 合理整地
造林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项保障性措施,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的作用。整地的方法有: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反坡梯田整地、鱼鳞坑整地。选择何种整地方式要和设计地点的气候、地形种类、坡面情况、坡向、坡度、土壤和植被等条件相适合,做到因地制宜。
3 良种壮苗
苗木是造林的主要原材料,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高低。造林苗木必须是经检验检疫过并具备“一签两证”的本地Ⅰ、Ⅱ级苗木。要选择根系发达、侧根多、粗壮、芽眼好、无病虫害的良种壮苗,有些树种还要考虑顶芽完好程度、干形通直情况等。
4 严把起苗越冬关
壮苗是保证更新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此,春秋季节起苗时,一定要做到不伤根,起苗后及时假植好,尽量缩短苗根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负责造林技术员和育苗技术员要共同把好造林起苗技术这一关。如不严格把关,在起苗时伤了很多根,又没有假植好,即使越冬苗或春季假植苗保管得再好,苗根断了、风吹干了,造林成活率自然不会太高。对苗木越冬窖藏或露天假植时,一定要精心理顺苗根和浇足水,使沙与土饱合水分,确保苗木根系不风干。如果是秋起苗,苗木越冬最好采用窖藏法。
5 合理运输科学栽植
春季造林开始时,先将造林苗木备齐运到造林地块中心点,这项工作做不好会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春季造林春风大,干旱天数多,打包时务必表层夹湿草。装车后一定要在苗包上淋透水。当苗木运到造林地中心点时,要马上进行假植,假植深度不易浅,一般露出苗梢
即可。假植时要进行两次埋土,头一遍要踩实,第二遍不用踩。如果假植过久,延续几天才把苗木栽完,会造成苗木风干,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植苗时,一定要将打开把的苗木装在有水的栽植桶里,做到栽一棵取一棵,切不可拿一把苗木一棵棵地栽。栽植深度一般超地
级茎3厘米一5厘米为宜。栽植苗木要严格做到:挖大坑、栽当中、先提苗、踩实成、封好掩子不透风。特别是封掩子,决不能忽视。如果造林地偏湿,封掩子可避免穴面龟裂;如果造林地干燥,封掩子可减少穴面水分蒸发,只有这样新植苗木才能确保成活。
6 抚育管理
6.1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是幼林技术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松土可以把板结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树的竞争植物,使苗木顺利成活;有时适当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阴,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每年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的时间,一般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生长,能最彻底地清除灌木、杂草,并扼杀其再生能力,以及能充分地利用水分、养分有效性的时期为宜。松土除草的深度一般为5厘米一10厘米左右。干旱地区可加深到12厘米一15厘米,甚至30厘米。松土要掌握”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粘土深松;土湿浅松,土干深松”的原则。
6.2 间苗
采用群状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造林时,由于播种不匀或随着幼苗的成长,致使苗木密集成丛,营养面积和光照条件不足,引起幼树生长不良,必须在造林后间苗。
6.3 除蘖抹芽
除蘖就是除去植株干基部的萌蘖条以促进主干生长的一项抚育措施。抹芽是为了促进幼林的生长,培育好的干形而采取的一种幼林抚育措施。具体作法是,当幼树的树干上萌发的嫩牙尚未木质化时,将距地面树高三分之二以下嫩芽抹掉。防止养分分散,有利幼树高生长;同时还可避免幼林过早修枝。
6.4 施肥
施肥是造林时和林分生长过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状况的措施。林木施肥分为施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在造林前结合整地施用。用做基肥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有时也加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施肥量应根据树种、苗龄、肥料种类以及土壤性质决定。追肥一般用于化学肥料,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搭配。追肥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肥料直接撒于地表,但效果不好;二是沟施,即在相当于树冠投影范围的外缘或在种植行间开沟,沟深20厘米,沟宽20厘米一25厘米,将化肥撒入后覆土。
6.5 修枝
根据不同林种的要求,人为地修除枯枝或部分活枝的一种抚育措施,是调节林木内部营养的重要手段。修枝强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生长为原则,不要过大或过小。
7 及时补植
造林一般在10天一15天完成。造林的树种顺序是先落叶后不落叶,先针叶后阔叶,根据造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定。当一个场地或一个单位造林结束时,回过头来将所造的林完全检查一遍是很有必要的。先造的落叶松基本都萌动发芽,后造的樟子松有的也萌动发芽或开始发芽,认真辨别,对不发芽和不萌动的苗木进行更换,这样对错栽的死苗可及时更替成好苗,这部分所需苗木是造林苗的3%左右,要提前做好准备。
8 幼林保护
幼林保护是造林后为保证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其内容包括防火、防治病、虫、鼠、鸟、一兽害,防除寒害、冻拔、雪折、日灼等。特别北方地区在营造樟子松时,为了防止冬春旱风吹袭,造成苗木失水过多,引起叶、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在秋末冬初进行埋土防寒。
总之,在造林前抓住关键性技术措施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造林;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78-01
1 科学规划设计
1.1 规划
搜集造林区的地形图,林业生产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并进行认真的整理、科学的论证。在地形图上按不同坡向、土壤、植被等进行现场规划,勾绘出小班。对各小班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植被情况等进行现场登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设计林种、树种及面积。根据地形种类、坡面情况、坡度、土壤和植被条件等设计整地方式、规格及造林方式、规格和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量、用工量。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面积、总用工量、用苗量编制总体规划。
1.2 造林设计
根据当年造林任务及苗木准备情况安排生产,拟定小班,确定面积、树种、整地方式和规格、造林方式和规格、用苗量、用工量等内容。
2 合理整地
造林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项保障性措施,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的作用。整地的方法有: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反坡梯田整地、鱼鳞坑整地。选择何种整地方式要和设计地点的气候、地形种类、坡面情况、坡向、坡度、土壤和植被等条件相适合,做到因地制宜。
3 良种壮苗
苗木是造林的主要原材料,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高低。造林苗木必须是经检验检疫过并具备“一签两证”的本地Ⅰ、Ⅱ级苗木。要选择根系发达、侧根多、粗壮、芽眼好、无病虫害的良种壮苗,有些树种还要考虑顶芽完好程度、干形通直情况等。
4 严把起苗越冬关
壮苗是保证更新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此,春秋季节起苗时,一定要做到不伤根,起苗后及时假植好,尽量缩短苗根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负责造林技术员和育苗技术员要共同把好造林起苗技术这一关。如不严格把关,在起苗时伤了很多根,又没有假植好,即使越冬苗或春季假植苗保管得再好,苗根断了、风吹干了,造林成活率自然不会太高。对苗木越冬窖藏或露天假植时,一定要精心理顺苗根和浇足水,使沙与土饱合水分,确保苗木根系不风干。如果是秋起苗,苗木越冬最好采用窖藏法。
5 合理运输科学栽植
春季造林开始时,先将造林苗木备齐运到造林地块中心点,这项工作做不好会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春季造林春风大,干旱天数多,打包时务必表层夹湿草。装车后一定要在苗包上淋透水。当苗木运到造林地中心点时,要马上进行假植,假植深度不易浅,一般露出苗梢
即可。假植时要进行两次埋土,头一遍要踩实,第二遍不用踩。如果假植过久,延续几天才把苗木栽完,会造成苗木风干,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植苗时,一定要将打开把的苗木装在有水的栽植桶里,做到栽一棵取一棵,切不可拿一把苗木一棵棵地栽。栽植深度一般超地
级茎3厘米一5厘米为宜。栽植苗木要严格做到:挖大坑、栽当中、先提苗、踩实成、封好掩子不透风。特别是封掩子,决不能忽视。如果造林地偏湿,封掩子可避免穴面龟裂;如果造林地干燥,封掩子可减少穴面水分蒸发,只有这样新植苗木才能确保成活。
6 抚育管理
6.1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是幼林技术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松土可以把板结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树的竞争植物,使苗木顺利成活;有时适当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阴,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每年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的时间,一般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生长,能最彻底地清除灌木、杂草,并扼杀其再生能力,以及能充分地利用水分、养分有效性的时期为宜。松土除草的深度一般为5厘米一10厘米左右。干旱地区可加深到12厘米一15厘米,甚至30厘米。松土要掌握”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粘土深松;土湿浅松,土干深松”的原则。
6.2 间苗
采用群状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造林时,由于播种不匀或随着幼苗的成长,致使苗木密集成丛,营养面积和光照条件不足,引起幼树生长不良,必须在造林后间苗。
6.3 除蘖抹芽
除蘖就是除去植株干基部的萌蘖条以促进主干生长的一项抚育措施。抹芽是为了促进幼林的生长,培育好的干形而采取的一种幼林抚育措施。具体作法是,当幼树的树干上萌发的嫩牙尚未木质化时,将距地面树高三分之二以下嫩芽抹掉。防止养分分散,有利幼树高生长;同时还可避免幼林过早修枝。
6.4 施肥
施肥是造林时和林分生长过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状况的措施。林木施肥分为施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在造林前结合整地施用。用做基肥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有时也加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施肥量应根据树种、苗龄、肥料种类以及土壤性质决定。追肥一般用于化学肥料,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搭配。追肥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肥料直接撒于地表,但效果不好;二是沟施,即在相当于树冠投影范围的外缘或在种植行间开沟,沟深20厘米,沟宽20厘米一25厘米,将化肥撒入后覆土。
6.5 修枝
根据不同林种的要求,人为地修除枯枝或部分活枝的一种抚育措施,是调节林木内部营养的重要手段。修枝强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生长为原则,不要过大或过小。
7 及时补植
造林一般在10天一15天完成。造林的树种顺序是先落叶后不落叶,先针叶后阔叶,根据造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定。当一个场地或一个单位造林结束时,回过头来将所造的林完全检查一遍是很有必要的。先造的落叶松基本都萌动发芽,后造的樟子松有的也萌动发芽或开始发芽,认真辨别,对不发芽和不萌动的苗木进行更换,这样对错栽的死苗可及时更替成好苗,这部分所需苗木是造林苗的3%左右,要提前做好准备。
8 幼林保护
幼林保护是造林后为保证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其内容包括防火、防治病、虫、鼠、鸟、一兽害,防除寒害、冻拔、雪折、日灼等。特别北方地区在营造樟子松时,为了防止冬春旱风吹袭,造成苗木失水过多,引起叶、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在秋末冬初进行埋土防寒。
总之,在造林前抓住关键性技术措施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