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话题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教育部门主要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问题,利用教学课堂的学习知识自主探究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都在讲知识、讲理论,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填鸭式学习,在课堂中学生缺乏主体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件,学生可以自由地对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自主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只有主动地发现问题,才会有学习与探究的动力,这使得学习效果会达到最佳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引导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自主探究的本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方形体积容积”,教师可以拿出多个形状体积相同的盒子,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盒子发到每个小组的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测量与小组讨论,得出这个盒子的体积是多少。把小组得出的结论与大家分享出来,并针对结论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有些小组的结论有偏差。鼓励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计算体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要过多地参与其中。
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作业量很大。学生在学校不断地学习,回到家以后又要不断地写作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繁重的作业习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些情况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兴趣出发,其次要有探索的时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合理的培养方式。在课中与课外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四、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教师应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物体形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學中,教师就可指导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合作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侧面时,发现侧面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一个正方形;在制作底面时发现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同时发现只有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周长相等时,才能做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等等。又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个普通梯形和直角梯形,引导其剪一剪、拼一拼,学生经历合作、操作,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促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及创造者,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实现手与大脑并用的目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五、将知识回归生活,以体现自主探究的现实意义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课堂理论充分地融入生活中,注重将知识回归于生活,从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例如,学习“统计图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并将班级内同学最喜欢的食物、运动项目等制成统计图表,以打折、百分数、利润等知识分析并解释五一、十一黄金周商场促销等生活问题,促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
总之,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符合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方针。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视度,将其列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全面发展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6).
[2]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B16-383)的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都在讲知识、讲理论,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填鸭式学习,在课堂中学生缺乏主体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件,学生可以自由地对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自主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只有主动地发现问题,才会有学习与探究的动力,这使得学习效果会达到最佳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引导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自主探究的本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方形体积容积”,教师可以拿出多个形状体积相同的盒子,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盒子发到每个小组的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测量与小组讨论,得出这个盒子的体积是多少。把小组得出的结论与大家分享出来,并针对结论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有些小组的结论有偏差。鼓励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计算体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要过多地参与其中。
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作业量很大。学生在学校不断地学习,回到家以后又要不断地写作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繁重的作业习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些情况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兴趣出发,其次要有探索的时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合理的培养方式。在课中与课外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四、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教师应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物体形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學中,教师就可指导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合作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侧面时,发现侧面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一个正方形;在制作底面时发现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同时发现只有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周长相等时,才能做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等等。又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个普通梯形和直角梯形,引导其剪一剪、拼一拼,学生经历合作、操作,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促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及创造者,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实现手与大脑并用的目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五、将知识回归生活,以体现自主探究的现实意义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课堂理论充分地融入生活中,注重将知识回归于生活,从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例如,学习“统计图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并将班级内同学最喜欢的食物、运动项目等制成统计图表,以打折、百分数、利润等知识分析并解释五一、十一黄金周商场促销等生活问题,促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
总之,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符合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方针。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视度,将其列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全面发展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6).
[2]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B16-383)的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