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与影响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u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我党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艰难年代中开展系列革命活动,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并收获了大量相当宝贵的历史经验,而其思想与之在社会实践中的效能作用,早已与群众中扎根,是我党诸多革命思想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了党内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民群众;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尽可能地大范围内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并将其一一予以统计整理,以便于日后在实践开展活动过程中,对上述所收集的意见进行现实考察,以此来判断其正确与否,藉此往复与循环,使得其对于我国及我党的引导更为准确、更为丰富、更为有效。
  一、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独有属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象有所指明,其中一点便是该主义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就必须贴合中国国情,必须坚持群众观念与群众路线。然而,决定其"必须"措施的归功于该主义思想的所具备的独有属性。进一步地说,其中国化的特殊属性体现为其作为一门供以研究的学科之余还具备意识形态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其由始至终都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带领我国走向繁荣与昌盛的优秀先进党派,同时也是秉承了无产阶级先进理念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方向。也正是这一性质,决定了只有坚持从群众路线中来,才可以从根本上探析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意愿及真正存在的需求,由此才能推出能够真正迎合、符合、贴合他们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针,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吸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来开展每一步实践活动。
  (二)群众史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便是其中主體。该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能动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客观的自然演变的过程,放逐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主体上认知来看,普遍存在的意见是认为促其形成,并予助力推动中国化的主体,首当其冲,毋庸置疑地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如若要取得任何重大革命工作的成功,首要先明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由他们组建的队伍所具备的强大效能作用等。此外,还要合理、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共同奋进,集众人合力高效完成革命使命。
  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
  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与建设的丰富实践之大成的毛泽东思想明确表示广大人民要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并指出了人民群众对于国家与党的发展所承载的巨大作用。就如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中,便高度评价了对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予以了高度评价,并投以全章的重视度,通篇倡导着要放手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并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精神,还一并指出党的革命方针与发展策略大多都是来自群众斗争经验所得。此外,在之后的诸多执政措施中反复强调群众的意义所在,并提出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积蓄着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主体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正是毛泽东思想从产生至发展,从丰富至完善的重要社会力量。由此可知,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我们的人民,信任我们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将群众路线的践行方式贯穿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开展中,结合领导和群众作用的双相效能,并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是能够攻破一切困难与艰辛,打败所有的敌人的--这便是源于毛泽东对于人民群众作用的实切认知。
  (三)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得以丰富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党立党之本,故而我国执政党制定与调整党政措施必须坚持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而开展奋斗,坚持党内外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现群众利益保持一致。在此宏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一大理论成果便是我党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所在,其理论不仅主张一切为出发点应以群众为先,还强调要将群众视作发展的主体,视作发展的首要目的,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来实现长足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用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类新成果,它一面指导着我国如何设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另一面也从长期中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以一种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实现全球化和平发展的直接话语证明。
  参考文献
  [1] 邓剑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维[J].江汉论坛,2003 ,(6)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要】文件检验技术作为检察工作中重要的检验技术,成为了法律监督的有利武器。本文分别从案件侦查、法律监督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文件检验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了检察机关加强文件检验的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文件检验;检察;运用  文件检验技术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过对与相关案件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于更全面地掌握所有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为案件侦查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的一
期刊
【摘要】 在妇女维权中,家庭暴力是被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家庭本来应该是和和美美的,但是一旦出现家庭暴力,那么家庭就面临破碎,为家庭成员造成诸多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面对解决家庭暴力问题,进行妇女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解决路径,同时也是解决家庭暴力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提出寻求法律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最佳途径,以此确保妇女的合法权利。 
期刊
【摘要】 民国的建立,是我国从封建帝制到共和国变化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观察民国在哪些基本面相上产生了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只有立足于古今中外的常态,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中国近代出现了与其它传统的人类社会不一样的形态。国民革命为中国发展带来了很多根本性质的改变,因此,应该以更为开放的形态来看待共和制"国体"。  【关键词】 民国史;基本处;
期刊
【摘要】 河南新安县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秦时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汇融合,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新安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989处。博物馆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千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4个、县级43个。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着眼新形势、面对新考验、解决新问题的战略性举措。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一股力量;我们出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沐浴着新时期的陽光雨露健康成长,体验着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
期刊
【摘要】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将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程序单列成章,少年司法的相关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少年司法中的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当前学术界探讨了很多,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却没能准确界定,本文从"调查"、"法律调查"、"社会调查"出发,从实证的角度重新根据其法律属性界定"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  【关键词】 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法律调查;社会调查报告  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第五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女性化妆品是当代市场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符合当代女性传统范围外的另一种女性美。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心情,并始终焕发着一种神奇的魅力。本文对色彩做了简要的阐述,并分析了女性对色彩的认识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色彩设计在专卖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女性化妆品专卖店色彩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女性化妆品;
期刊
【摘要】 微电影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达方式,是随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在制作、表演等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有较大区别。本文意在对微电影的叙事艺术进行剖析,从微电影的故事选择、叙事情节、演员运用等方面对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以及微电影的成功进行阐释说明。  【关键词】 微电影;叙事;文化;艺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应运而生[1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具有包容会通、民族凝聚和精神激励功能,在对外交往中,"合作共赢"理念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精华;现实启迪;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24日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福克纳和莫言一个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当代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二人虽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却在有限的创作空间中构建了各自无限的地域精神。他们的创作源于他们所处的地区和时代,同时也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本论文选取了两位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家族》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探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笔下的价值取向和伦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