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随着我国大学校园建设高潮的掀起,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笔者在近两年参与完成的一些校园类建筑规划设计任务中发现,医学类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校园规划,有许多需要特殊考虑的地方。笔者决定以医学类校园规划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出医学类校园规划设计的一般策略,为该类型的校园规划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
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医护人员医德的培养。(2)医学教育属于高成本、精英教育及终身教育。(3)医学类高校设计中,附属医院的设计在医学教育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特点,在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不能简单照搬普通大学校园的设计方法,而应该根据医学类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笔者归纳总结了一些设计的特征要点。
(1)校园总体布局的有机性。在校园建设选址方面,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另一种是另辟新校址。西安交大医学院的布局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医学院与交大校园本部之间由路相隔,医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交通较为方便。在管理上可以根据医学院的特殊性进行理论管理,保证了医学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大连医科大学采用第二种布局模式。在大连开发区另辟新址,形成独立的新校区。
(2)医学院的设立与其他学院的关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在近代是突飞猛进的,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在多学科交流的基础上。医学在综合性大学能够生存,是借助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便于学科间的交叉,促进现代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的一些基础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具有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鉴。目前的医学类校园设计对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医学类校园实验区的面积在整个校园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实验建筑和教学建筑毗邻而建或者通过连廊等方式进行连接,使得实验与教学直接的联系更为便捷。附属医院的设计也遵循了人性化的原则。实践作为医疗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附属医院应布置在医学类校园内部或与其距离较近,延长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同时附属医院往往扮演着社会医院的双重角色。学习教育与社会效益共同制约着附属医院建筑的设计。
(3)交往是校园建筑重要特征之一。在医学类校园设计中,应更加强调这一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体型变化围合出丰富的外部活动空间,而且应在建筑内部设计大量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的良好场所。首先,走廊尺度的放大不仅满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时为师生获得了交谈、逗留的空间。超大的走廊空间,可分为“动”、“静”两个分区,同时满足交通与学习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交往空间很少有人停留和交谈,不仅没有达到建筑师当初的设计构想,还造成大量空间的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对空间的私密性考虑不够。过于开敞的空间缺乏了安全感。因此,良好的围合度对于塑造空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空间进行围合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界面的尺度、形状、材质、色彩等属性。使得交往空间与使用者间形成共存的作用。
在对医疗类大学规划设计的研究中,从医学类大学的功能构成、交通组织、空间设计、环境营造以及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1)功能构成。医学院一般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后勤区和附属医院区几大功能区,规模较大的校园还有集中绿地。教学实验区需要设置在安静舒适的地方,一般不靠近道路布置。分区内实验楼与教学楼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一体化的需要。附属医院区应与医学院校园在空间上有直接或便捷的联系。使得师生往来于附属医院、教学区、宿舍之间,塑造校园的整体性。在后勤区规划中,应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社区化经营管理。
(2)道路交通组织。校园道路按照通行方式可以分为机动车道、人行道、景观道等。车行道路分为车行路和步行路两种。车行路结构分为三种:网格式道路网、环形路网、综合路网。目前医学类大学校园的机动车道大多采用第三种方式。例如大连医科大学新小区的校园道路系统便采用综合路网结构,解决了人车分流与便捷服务的双重要求。人行道的设计应遵循“人车分流”与“步行优先”的原则,尽量与车行分开。景观道路的设计起到了将各个独立空间联系起来的作用,是实现校园空间流动性的重要元素。道路两侧植物景观的设计与道路两侧空间环境的营造是设计的重点。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应注重道路两侧的绿化。因地制宜选择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的植物相匹配。医学类大学道路景观设计中,应利用校园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注重路灯、雕塑等细部设计,营造功能合理、行走便捷、美丽温馨的校园道路景观。
(3)空间环境的营造。空间环境包括内部与外部。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主要通过空间的“边界”来实现。校园空间的“边界”不仅指实体建筑物,也可以是绿化植被、景观小品等。“空间”被指边界围合出的广场、庭院、道路等可以穿行、停留、交谈的场所。校园里的交往空间是医学类大学校园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空间类型,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学术氛围、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空间类型,也是大学校园令无数人向往的根本原因。交往空间的设计应采用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的手法。在校园道路设计时,应利用道路两侧的空间进行绿化,并且留出一些小型空间用于师生休息和交谈。广场空间一般为校园的核心空间或入口空间,平面尺度较大,是校园内部各个空间的交汇点或聚集处,是城市空间向校园内部空间过度的转折点。设计时,为避免广场尺度失衡、功能单一。应注意广场的形状、尺度、领域感的营造。
随着医学领域科研成果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及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正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总结归纳医学类大学规划设计的特殊性,初步探索出适合当今国内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策略。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笔者将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此类问题提出的策略进行不断的补充、修改。
随着我国大学校园建设高潮的掀起,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笔者在近两年参与完成的一些校园类建筑规划设计任务中发现,医学类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校园规划,有许多需要特殊考虑的地方。笔者决定以医学类校园规划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出医学类校园规划设计的一般策略,为该类型的校园规划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
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医护人员医德的培养。(2)医学教育属于高成本、精英教育及终身教育。(3)医学类高校设计中,附属医院的设计在医学教育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特点,在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不能简单照搬普通大学校园的设计方法,而应该根据医学类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笔者归纳总结了一些设计的特征要点。
(1)校园总体布局的有机性。在校园建设选址方面,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另一种是另辟新校址。西安交大医学院的布局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医学院与交大校园本部之间由路相隔,医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交通较为方便。在管理上可以根据医学院的特殊性进行理论管理,保证了医学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大连医科大学采用第二种布局模式。在大连开发区另辟新址,形成独立的新校区。
(2)医学院的设立与其他学院的关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在近代是突飞猛进的,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在多学科交流的基础上。医学在综合性大学能够生存,是借助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便于学科间的交叉,促进现代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的一些基础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具有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鉴。目前的医学类校园设计对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医学类校园实验区的面积在整个校园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实验建筑和教学建筑毗邻而建或者通过连廊等方式进行连接,使得实验与教学直接的联系更为便捷。附属医院的设计也遵循了人性化的原则。实践作为医疗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附属医院应布置在医学类校园内部或与其距离较近,延长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同时附属医院往往扮演着社会医院的双重角色。学习教育与社会效益共同制约着附属医院建筑的设计。
(3)交往是校园建筑重要特征之一。在医学类校园设计中,应更加强调这一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体型变化围合出丰富的外部活动空间,而且应在建筑内部设计大量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的良好场所。首先,走廊尺度的放大不仅满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时为师生获得了交谈、逗留的空间。超大的走廊空间,可分为“动”、“静”两个分区,同时满足交通与学习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交往空间很少有人停留和交谈,不仅没有达到建筑师当初的设计构想,还造成大量空间的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对空间的私密性考虑不够。过于开敞的空间缺乏了安全感。因此,良好的围合度对于塑造空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空间进行围合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界面的尺度、形状、材质、色彩等属性。使得交往空间与使用者间形成共存的作用。
在对医疗类大学规划设计的研究中,从医学类大学的功能构成、交通组织、空间设计、环境营造以及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1)功能构成。医学院一般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后勤区和附属医院区几大功能区,规模较大的校园还有集中绿地。教学实验区需要设置在安静舒适的地方,一般不靠近道路布置。分区内实验楼与教学楼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一体化的需要。附属医院区应与医学院校园在空间上有直接或便捷的联系。使得师生往来于附属医院、教学区、宿舍之间,塑造校园的整体性。在后勤区规划中,应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社区化经营管理。
(2)道路交通组织。校园道路按照通行方式可以分为机动车道、人行道、景观道等。车行道路分为车行路和步行路两种。车行路结构分为三种:网格式道路网、环形路网、综合路网。目前医学类大学校园的机动车道大多采用第三种方式。例如大连医科大学新小区的校园道路系统便采用综合路网结构,解决了人车分流与便捷服务的双重要求。人行道的设计应遵循“人车分流”与“步行优先”的原则,尽量与车行分开。景观道路的设计起到了将各个独立空间联系起来的作用,是实现校园空间流动性的重要元素。道路两侧植物景观的设计与道路两侧空间环境的营造是设计的重点。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应注重道路两侧的绿化。因地制宜选择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的植物相匹配。医学类大学道路景观设计中,应利用校园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注重路灯、雕塑等细部设计,营造功能合理、行走便捷、美丽温馨的校园道路景观。
(3)空间环境的营造。空间环境包括内部与外部。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主要通过空间的“边界”来实现。校园空间的“边界”不仅指实体建筑物,也可以是绿化植被、景观小品等。“空间”被指边界围合出的广场、庭院、道路等可以穿行、停留、交谈的场所。校园里的交往空间是医学类大学校园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空间类型,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学术氛围、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空间类型,也是大学校园令无数人向往的根本原因。交往空间的设计应采用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的手法。在校园道路设计时,应利用道路两侧的空间进行绿化,并且留出一些小型空间用于师生休息和交谈。广场空间一般为校园的核心空间或入口空间,平面尺度较大,是校园内部各个空间的交汇点或聚集处,是城市空间向校园内部空间过度的转折点。设计时,为避免广场尺度失衡、功能单一。应注意广场的形状、尺度、领域感的营造。
随着医学领域科研成果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及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正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总结归纳医学类大学规划设计的特殊性,初步探索出适合当今国内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策略。医学类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笔者将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此类问题提出的策略进行不断的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