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行情越来越有意思,市场在上证2400点一线陷入震荡后,有敏感的媒体立即推出公私募观点大PK的报道。报道称公募基金代表王亚伟表示,A股不会有超预期表现,现在属于季节性上涨。私募基金代表裘国根认为,今年A股展开一波中级行情是大概率事件,眼下的周线7连阳已经较为明显地传递出中级行情信号。
究竟孰是孰非呢?
总结一下就是,公募基金相对谨慎,认为难有趋势性行情。私募基金相对乐观,认为至少有趋势性行情,而且个股大有可为。我的看法是,以史为鉴,历史总会是未来的一面镜子,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
1998年以来的信贷大放松,历史上也就1992年可以借鉴。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刺激下,各地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当年信贷和投资的增长都超过30%。信贷与投资的井喷,直接推动当年股市从1992年底386点涨至1993年的1558点。伴随信贷与投资增长的,除了股指,还有物价,从1993年1月开始,CPI就以同比10%以上的增速攀升,在1994年10月到达峰值27.70%。两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使得严控物价水平成为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首要目标。1993年6月,中央出台了16条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从土地与信贷着手,强力收缩信贷。股市也从那时起应声下跌,到1994年3月,沪指已经跌至800点上下。
但真正的恐慌性下跌还在后面。由于通胀依然处于20%以上的同比增速,政府对国债和三年期储蓄推出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对股市的杀伤力体现在,它直接提升了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试想一下,如果无风险利率水平已经在两位数,甚至高达30%,那么还有谁愿意把钱放到股市中承担风险呢?在1994年3月推出保值贴补之后,沪指跌破当年的777点铁底,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腰斩了,创下325点的低点。保值贴补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其作用与今日之存款准备金率在某种角度上相似。为遏制严重的通胀形势,保值贴补率从1993年3月推出开始,一路调高,直到1995年7月才开始出现下调。通胀在紧缩政策的调控下,在1994年10月出现拐点(当月CPI同比增速27.7%),之后缓慢下行,1995年6月首次低于20%,因而保值贴补率8月才开始松动,并逐步步入下行通道。需要留意的是,保值贴补率自1995年8月步入下行通道且通胀继续回落之后的5个月,即1996年1月市场见底512点,而后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牛市。
而现在的情况呢?大家仔细看图自然明了,等CPI明显进入下行通道且预期利率政策有明显松动时,市场才会真正出现大牛市。眼下很多蓝筹股的确估值低廉,风险释放得也较为充分,但是否立即转牛,恐怕还有时日。当然,个别高速成长类公司绝不会随波逐流,其实它们早已踏入牛途了。
究竟孰是孰非呢?
总结一下就是,公募基金相对谨慎,认为难有趋势性行情。私募基金相对乐观,认为至少有趋势性行情,而且个股大有可为。我的看法是,以史为鉴,历史总会是未来的一面镜子,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
1998年以来的信贷大放松,历史上也就1992年可以借鉴。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刺激下,各地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当年信贷和投资的增长都超过30%。信贷与投资的井喷,直接推动当年股市从1992年底386点涨至1993年的1558点。伴随信贷与投资增长的,除了股指,还有物价,从1993年1月开始,CPI就以同比10%以上的增速攀升,在1994年10月到达峰值27.70%。两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使得严控物价水平成为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首要目标。1993年6月,中央出台了16条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从土地与信贷着手,强力收缩信贷。股市也从那时起应声下跌,到1994年3月,沪指已经跌至800点上下。
但真正的恐慌性下跌还在后面。由于通胀依然处于20%以上的同比增速,政府对国债和三年期储蓄推出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对股市的杀伤力体现在,它直接提升了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试想一下,如果无风险利率水平已经在两位数,甚至高达30%,那么还有谁愿意把钱放到股市中承担风险呢?在1994年3月推出保值贴补之后,沪指跌破当年的777点铁底,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腰斩了,创下325点的低点。保值贴补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其作用与今日之存款准备金率在某种角度上相似。为遏制严重的通胀形势,保值贴补率从1993年3月推出开始,一路调高,直到1995年7月才开始出现下调。通胀在紧缩政策的调控下,在1994年10月出现拐点(当月CPI同比增速27.7%),之后缓慢下行,1995年6月首次低于20%,因而保值贴补率8月才开始松动,并逐步步入下行通道。需要留意的是,保值贴补率自1995年8月步入下行通道且通胀继续回落之后的5个月,即1996年1月市场见底512点,而后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牛市。
而现在的情况呢?大家仔细看图自然明了,等CPI明显进入下行通道且预期利率政策有明显松动时,市场才会真正出现大牛市。眼下很多蓝筹股的确估值低廉,风险释放得也较为充分,但是否立即转牛,恐怕还有时日。当然,个别高速成长类公司绝不会随波逐流,其实它们早已踏入牛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