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乌克兰东部的“金三角”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以下简称“顿卢哈”)是乌克兰最东部的三个州,在地图上,三个州的首府相连便形成一个三角形。由于这些地方历史积淀深厚、地理位置重要,矿产资源丰富,因此扮演着“金三角”的角色。
  它们由南而北与俄罗斯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罗斯托夫州、沃罗涅日州以及别尔哥罗德州山水相连。数百年来,它们既与俄罗斯有过“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又与西方,尤其是英国和荷兰有过“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用与开发的感情交织。它们地处中欧的要冲地带,派别力量的矛盾、各种势力的纷争、国家权力的干预似乎都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它们的历史进程,阴霾般地时隐时现笼罩着这片土地;发展与停顿的相交织,自由与控制的影随行,荒凉与繁荣的互更迭,成了这一地区人民必须要忍受和承担的宿命。
  移民和哥萨克之乡,开拓疆土的屯兵之地
  在那个古老的基辅罗斯时代,这片辽阔的土地曾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茫茫草原,既丰饶又荒无人烟,成了来自东方和当地游牧民族放牧的最佳场所。彼得一世虽然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但是俄国仍然是个内陆国家。乌克兰东南部的这一地区当时还不在俄国疆土之内,处于鞑靼汗国和其他游牧民族奔袭的威胁之下。
  直到17世纪中期,这里建成了“自顿涅茨至斯洛博达的乌克兰要塞线”,乌克兰成为俄国的一个省。随后,在1774年整个亚速海地区并入俄国版图后,“顿卢哈”才成为俄国直面克里米亚的南部边陲,但它们仍处于遭受游牧民族常年奔袭的危险中。
  在1774年以前,农奴制得到发展,农奴买卖盛行一时,俄国中部的农奴大量逃亡,而南下至亚速海和伏尔加河的里海地区成了他们的“逃亡之路”,那里茫茫无边的草原成了他们没有沙皇、庄园主、宪兵和警察的“自由之乡”,但“自由之乡”一开始并不是“天堂”。
  逃亡者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哥萨克”的特殊群体,他们彪悍、勇猛、渴望强力,良马和优秀的骑术成了他们的传奇。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策改变了这种状况。1774年以后,女皇明令可以向这一地区移民和定居,对移民定居者给予大片的土地以及轻赋减税的政策。最早的自发性移民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后来其他民族的人们也陆续来到这里。
  例如,近日备受关注的顿涅茨克州的斯拉维扬斯克就是一处较早的屯兵和移民点,因为斯拉夫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在这里聚集和定居,所以被称为 “斯拉维扬斯克”——“斯拉夫人的村庄”。随后,塞尔维亚人、日尔曼人、犹太人,甚至更远方的波兰农奴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也来到了这里,于是,民族的纷争、利益的侵夺频频发生。尽管如此,当时的斯拉维扬斯克和整个顿涅茨克地区一样,虽然在新建的“叶卡捷琳娜省”的管辖之下,但仍然是“荒凉的南部边疆”。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在1887年描写过斯拉维扬斯克:“城市有点像果戈里笔下的米尔哥罗德:有理发馆,有修表匠,也许可以设想,大概在千年后,斯拉维扬斯克会有电话。”
  先进技术引进之地,
  矿山工业机械制造基地
  不过,契诃夫的千年预测显然是错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欢迎和鼓励外国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实施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的政策大大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当时对西方国家和先进技术开放的重要地区就是现在的“顿卢哈”。
  17世纪中期,一批英国海军专家在彼得堡的喀琅施塔得军港为改进俄国舰队工作。英国海军上将格雷格向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荐了出生于英国、定居于荷兰的查尔斯·加斯科恩,说他是战船大炮专家、新型“加农”短程大炮的发明者。女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查尔斯·加斯科恩于1786年来到俄国,并带来了生产大炮所需的重要设备及多种建筑材料。他还邀请了一大批曾与他共事的“加农”炮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结束了喀琅施塔得等地的工作之后,他率队来到卢甘斯克。1790年,他受政府之命在卢甘斯克地区勘探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这里的铁矿和煤矿品质极佳,藏量极其丰富。
  1795年,查尔斯·加斯科恩负责建造起了“卢甘斯克铸造工厂”,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工厂”里制造出了数万普特(沙皇俄国时期的重量单位)的机械零件。他还从英国运来一台蒸汽机,安装在工厂里。这是俄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由于他新建和改造的工厂陆续开工,曾经荒凉的卢甘斯克草原变成了机械制造和煤炭开采的基地。在1812年的俄国反法战争中,大炮和弹药主要是由卢甘斯克铸铁制炮工厂生产和供应的。
  卢甘斯克地区位于俄国中部与港口城市罗斯托夫及塔甘罗格的通道上,随着工业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铁路交通兴起。后来,德国的工业家也参加了促进卢甘斯克发展的进程,在这里建造了庞大的蒸汽机制造工厂。卢甘斯克城因为有卢甘斯克工厂而得名,20世纪初,卢甘斯克成为俄国重要的工业中心。
  顿涅茨克的开发和卢甘斯克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这里煤藏量极其丰富,而且还有附近克里沃罗格的丰富铁矿及斯拉维扬斯克的优质盐,许多外来者把煤和盐从这里偷运出去,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劲的趋势,这使得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下令禁止在斯拉维扬斯克地区煮盐。
  1820年,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亚历山德罗夫卡村首次发现了煤矿藏,于是,陆续出现了小煤矿。21年后根据当时省督的命令,在顿涅茨克建造起最早的三个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矿井。小矿井的开采都是原始手工式的,进程很缓慢。但一个外国工业家的出现,改变了这里的现状。这个人就是威尔士的工业家约翰·休斯。1869年,他来到亚历山德洛夫卡村,建起了冶金工厂(即现在的顿涅茨克冶金工厂的前身),并且建村定居,村子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休斯村”,俄语发音叫“尤佐夫卡”,这就是现在的顿涅茨克市的前身。在这个冶金厂里建起了俄国第一座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随之,德国人也来到这里,建起了玻璃厂、道钉厂和砖厂等。
  斯拉维扬斯克以及顿涅茨克其他地方的优质盐矿吸引了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希腊的工业家和商人前来开发,到1885年,这里的优质盐产量占全俄产量的70%,俄国从此不再从国外进口盐。到了18世纪的最后十年,“休斯村”还建成了俄国首屈一指的机器制造厂(现在顿涅茨克矿山机械制造厂的前身)。顿涅茨克地区成了俄国的冶金、矿山机械制造、煤矿开采、优质盐生产的重要基地。随着工贸的蓬勃发展,顿涅茨克的南部有了马里乌波尔港口,有了连接马里乌波尔、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的铁路。   顿涅茨克地区一改哥萨克村落的闭塞和“逃亡之地”的荒凉,成为俄国东南部遍布矿井和工厂的开发地区。而位于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北端的哈尔科夫,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地带,是铁路和水运的枢纽,不仅工业飞速发展起来,而且成为来自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专家人才流向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必经之路。除了工业和运输业,这里的突出特色是科技的发达、文化教育的开展、知识精英的集中。早在俄国时期,与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相比,哈尔科夫就独领文化和科技的风骚。
  “共和国”梦想瞬息即逝,
  “直接工业化”引领飞转时代
  在沙皇俄国时期,由于乌克兰本身是俄国的一个省,“顿卢哈”也在16、17世纪先后归并俄国版图并一直处于沙俄的管辖之下,分属过不同的省。这一地区中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争夺、多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各民族纷繁复杂利益的交织、政治和权势方面的种种诉求愈益发展,进而成为这一地区历史进程中一根时隐时现的主线。
  十月革命爆发后,上述种种趋势一时间被激发出来,这里变成不听命于苏维埃政权、寻求独立的最热闹的地区,也成了“红军”与“白军”争夺的场所、“红色恐怖”和“白色恐怖”交替出现的残酷舞台。
  从1917年底至1919年底,“顿卢哈”地区的权力机构急速交替转换,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嚣一时。在基辅,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独立。在顿涅茨克,出现了顿河苏维埃共和国,随后,代替它的是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共和国,首府设在哈尔科夫,1918年4月首府移至卢甘斯克。此后,这一地区被顿河哥萨克军队、弗兰格尔的“白军”所占领。而哈尔科夫则有过“几度共和国首都(府)”的经历: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是乌克兰中央拉达组建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首都,1918年2月~3月是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共和国的首府。乌克兰拉达独立的幻想与行动最终破灭,苏维埃红军开进了哈尔科夫,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顿涅茨克在1920年成为一个省,省府设在卢甘斯克,归属乌克兰共和国。20世纪初短暂的共和国梦想和现实瞬息即逝后,“顿卢哈”地区成了斯大林“直接工业化”的国防工业重地,及最初的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地区。到30年代,整个顿涅茨克煤矿区被统称为“顿巴斯”,1932年7月,合并卢甘斯克等五个区,组成了“顿涅茨克州”。后分成斯大林斯克州和伏罗希洛夫格勒州,首府分别在斯大林诺和伏罗希洛夫格勒。后来,斯大林斯克州恢复为顿涅茨克州,首府恢复为顿涅茨克;伏罗希洛夫州恢复为卢甘斯克州,首府更名为卢甘斯克。
  在“顿卢哈”有过一系列“苏联第一”:第一台重型蒸汽机车,第一辆电车,第一个非首都城市的全苏足球冠军,全苏最大的高炉,全苏最大的五金工厂,全苏最大的汽轮机厂,全苏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世界生产割煤机的最大车间,全苏首创的先进生产者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始于此……而哈尔科夫州,则是苏联宇航员之乡,宇航员数量多达30余人。总之,这是一个苏联引以为骄傲的工业重地,是当年斯大林社会主义现实的金字招牌,是苏共寄予极大希望的军工国防工业基础。
  在苏联解体时,“顿卢哈”属于乌克兰,这里的一切——煤、盐和各种矿藏、重工业工厂、军工国防工厂、煤炭产地和储藏、培养宇航员的学校和机制、高度科技化的知识精英及其培养机构,全部成了乌克兰的宝贵财富。对这样的财富,对这样的历史积重,对这样有着广阔空间的发展现实和前景,谁肯舍弃,谁又愿意拱手让与他人。即使解体了、分离了,俄乌政府间的,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间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等地区间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又焉能云消雾散。何况“顿卢哈”地区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共同居住的土地,在卢甘斯克,乌克兰人占居民总数的50%,俄罗斯人为47%;在顿涅茨克,乌克兰人为48%稍多,俄罗斯人接近47%;在哈尔科夫,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比例大体相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无论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大都把俄语作为母语,而且多数人信奉东正教。这种民族的、宗教的渊源联系是隔不断的,历史的积重总会在关键时刻、危难时机起到缓冲危机和平衡利害的作用。“顿卢哈”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顿涅茨克离哈尔科夫293公里,离卢甘斯克152公里,它们组成了一个“金三角”,这是当今乌克兰不可缺少并尽力要保住的“金三角”。“十分乌克兰,三分‘顿卢哈’”,这几乎就是乌克兰的半壁江山。也许,当今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三分‘顿卢哈’”对于曾经长期作为这一地区主宰者的俄罗斯又何尝不重要呢?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埃及开罗刑事法院11月29日裁定,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前内政部长哈比卜·阿德利及其六名助手2011年下令枪杀示威者的谋杀罪名不成立。  法院同时宣布,针对穆巴拉克和两个儿子的多项贪腐罪名指控因超过追溯时限被免除。另外,穆巴拉克和身为商人的密友侯赛因·萨利姆,以及前石油部长萨迈赫·法赫米先前因涉嫌低价向以色列出口天然气受到指控,三人所涉罪名29日同样均被免除。检方可以对法庭29日的判决提出上诉。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一周年的2013年12月26日,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撰文指出,“面对着眼于长期执政的安倍首相,自民、公明两党的存在感相对缺失。没有力量能够遏制安倍首相倡导的‘独断政治’”。自民党前干事长古贺诚在东京电视台一档节目中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执政党的牵制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更有独立媒体人士指出:无人“能够阻止安倍晋三首相的‘暴走’”。曾因不堪压力而辞去首相之职的安倍,为何在第二次
朴光海:  的确,中韩两国政府高层,包括两国经贸领域的交流都是很令人满意的,在外交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对于当前出现的所谓“厌韩反韩情绪”我们应该持怎样的看法?我认为目前中韩关系的主流还是健康的积极的而出现的这些不和谐之音或者说杂音,只是在极小的范围里,在一部分人中传播我也并不认同这种情绪在扩大或者蔓延的说法其实,我都不同意用“反韩”这种夸大或拔高的词,我认为用“嫌韩”更合适这也是韩国人自己说的200
2014年11月4日,日本宣布向位于布鲁塞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总部派遣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女自卫官,负责预防纷争及和平建设中的女性参与等工作。这是日本首次向北约派遣自卫官,也是日本与北约关系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日本北约关系的发展历程  日本与北约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远到近、由疏到密的漫长过程。冷战期间,两者间一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开始主动追求改变这一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名言完美诠释了韩国总统朴槿惠的6月访华之旅。  朴槿惠上任四个月以来,精心打造外访日程。按照惯例,她在访问美国之后,下一站应该是日本。但是她“绕过”日本,先访中国,以此向外界显示韩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政策方向:把韩中关系置于与韩美关系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可以视为韩国外交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朴槿惠对国际和地区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韩建交21年来,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成
在“007”系列电影中饰演邦德的英国男星丹尼尔·克雷格日前受联合国任命,成为消除地雷和爆炸危险的首任全球倡导大使。在未来三年,克雷格将致力推动世人对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的关注,并为这项议题争取政治和财政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告诉克雷格:“(作为邦德),你获得了杀人执照;如今,我要赋予你的是救人执照。”克雷格说:“我很荣幸能够担任这个角色,能获得机会与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民众过着
一段时间以来,黑客组织“匿名”大显身手,先后攻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克罗地亚总统府、墨西哥内政部和参众两院以及四家巴西银行等多个网站,甚至威胁要把以色列从互联网上“清除”出去,一再展现出强大的攻击欲和攻击能力。西方媒体有的直呼其为“恐怖分子”,有的则赞誉其为英雄,还有的将其视为维基解密的接班人。  面具后面的真实面目  2003年,“匿名”组织诞生于欧美地区的热门图像揭示版4chan。在论坛的“/b
量宽,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简称,其最终目标在于拯救疲弱的经济。它本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但在2013年“地球人都知道了”——记者在超市里问购物大妈知不知道什么是“量宽”,大妈回答:“知道,是美国的一个什么东西。”  2013年下半年,随着人们对美联储何时退出量宽的一次又一次猜测,致使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宛如坐过山车。  美联储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分别于2010年4月和2011年6月结束。
为国家或国家外交打造民意基础  公共外交作为外交活动的形式之一早就存在,一直是对传统政府外交的重要配合和补充。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对公共外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展公共外交的要求更加迫切。近一二十年,世界各大国愈加重视公共外交,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议程,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动公共外交的全面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公共外交就是为国家或国家外交打造民意基础。对我们来讲,公共外交
6月的第一周,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连续访问了新加坡、越南和印度三国,火速完成了他任内第二次亚洲之行。一些中国媒体称帕内塔此访是“绕着中国飞”,是“没有中国的中国行”。但实际上,帕内塔的足迹更像是围着亚洲南部陆地画出的一个“铁三角”:美国希望在三个最具地缘重要性的地区国家兜售和布局美国亚太军事力量“再平衡”战略。  新加坡:美国新战略的宣讲台  冷战以来,美国对亚洲战略一直是以盟友为核心。美国在亚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