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经常需要考生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在考查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由此考生们的解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这些语句一般可以分为下表中的几个类别。
在对阅读理解的重要语句进行深度解析时,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联系上下文,分析具体的语境。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可以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相关的蛛丝马迹,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有可能得到答案。比如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前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2)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义丰,以情动人。文章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句子。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这样,才能抓住句子的精神内核。比如2013年山东《活着》考查对“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这是细节描写,“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细腻传神地写出了老人与牛的艰辛和衰弱。
(3)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有些句子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比如2013年湖北卷《罗曼·罗兰》分析“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要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义就是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深层义就是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4)抓住重要语句,适当调整语序。理解有些短小却含义丰富的句子,可以先分析其结构,再调整其语言顺序,便可以得到答案。比如高考卷中理解句子的含义——“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珊瑚其实质是一种动物”,引号部分是一个单句,主干为“珊瑚是一种动物”,但原句中“珊瑚”的定语“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要调整语序,把它调到宾语中心“动物”之前:“珊瑚的实质是一种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动物。”
(5)明确句子的位置,弄清其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如总起、过渡、总结、照应、解释等,并注意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比如2013年天津卷《胡杨人家》分析“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就要抓住句子所处的位置,从结构上分析其地位及作用,这个句子主要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
同时一些考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稍微不慎便极有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离文生义。 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苦苦针对句子本身,做孤立的理解,忽视语句在文中所含的信息、所建的联系、所有的容纳等,结果是离文甚至是无文生义。比如2013年广东卷《过岭》第16题,“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孤立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认为“不通人意”在于说明马的不通人性,其实不然,要根据整体语境和作者的情感来理解,正确的理解是: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2)断章取义。注意了小语境,忽略了大语境,把握不住文章的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能结合上下语境及文章的主旨来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比如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第14题: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我们就要避免断章取义,忽略作者的情感倾向,要从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出发,即“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3)以偏概全。有的语句包涵多层意蕴,需要全面把握语句在文中的含义。考生思维单一,缺乏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仅从一方面作答,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结果可能挂一漏万。比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就要防止以偏概全,要从内容、主旨、结构等方面去作答: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忍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在琵琶弹奏中,需要拢、捻、抹、挑等指法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阅读理解训练又何尝不是如此,轻拢、慢捻、抹复挑,细思量,才能理解文章的深意,品味阅读的语言魅力,妙解“语”中韵。
这些语句一般可以分为下表中的几个类别。
在对阅读理解的重要语句进行深度解析时,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联系上下文,分析具体的语境。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可以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相关的蛛丝马迹,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有可能得到答案。比如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前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2)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义丰,以情动人。文章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句子。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这样,才能抓住句子的精神内核。比如2013年山东《活着》考查对“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这是细节描写,“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细腻传神地写出了老人与牛的艰辛和衰弱。
(3)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有些句子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比如2013年湖北卷《罗曼·罗兰》分析“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要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义就是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深层义就是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4)抓住重要语句,适当调整语序。理解有些短小却含义丰富的句子,可以先分析其结构,再调整其语言顺序,便可以得到答案。比如高考卷中理解句子的含义——“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珊瑚其实质是一种动物”,引号部分是一个单句,主干为“珊瑚是一种动物”,但原句中“珊瑚”的定语“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要调整语序,把它调到宾语中心“动物”之前:“珊瑚的实质是一种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的花朵的动物。”
(5)明确句子的位置,弄清其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如总起、过渡、总结、照应、解释等,并注意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比如2013年天津卷《胡杨人家》分析“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就要抓住句子所处的位置,从结构上分析其地位及作用,这个句子主要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
同时一些考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稍微不慎便极有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离文生义。 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苦苦针对句子本身,做孤立的理解,忽视语句在文中所含的信息、所建的联系、所有的容纳等,结果是离文甚至是无文生义。比如2013年广东卷《过岭》第16题,“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孤立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认为“不通人意”在于说明马的不通人性,其实不然,要根据整体语境和作者的情感来理解,正确的理解是: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2)断章取义。注意了小语境,忽略了大语境,把握不住文章的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能结合上下语境及文章的主旨来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比如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第14题: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我们就要避免断章取义,忽略作者的情感倾向,要从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出发,即“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3)以偏概全。有的语句包涵多层意蕴,需要全面把握语句在文中的含义。考生思维单一,缺乏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仅从一方面作答,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结果可能挂一漏万。比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就要防止以偏概全,要从内容、主旨、结构等方面去作答: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忍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在琵琶弹奏中,需要拢、捻、抹、挑等指法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阅读理解训练又何尝不是如此,轻拢、慢捻、抹复挑,细思量,才能理解文章的深意,品味阅读的语言魅力,妙解“语”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