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各省市教育机构对初中历史教学与检测也提出了与高中接轨的新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教学樊篱中走出来?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面对中考题型的新变化?这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这几年我对这些观念进行了反思,并对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时代潮流
1.目标转型: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教师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面对中考,依据考标把知识点讲清即可,然后突出重点让学生去背,目的就是考个好分数,可以说教学只是围着考试转。我认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应跳出这个圈子,注重目标的多样化。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素养好、人格健全、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第四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师生关系转型:由教师“居高临下型”向师生“平等和谐型”转变
过去,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是服从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历史知识和结论,更谈不上发表主见、质疑老师,这种模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应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勇于放下权威的架子,用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
1.由“吃老本型”向“与时俱进型”转变
随着历史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我们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关注当今史学发展动态,了解新的史学成果,更新陈旧落后的史实和观点,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水平,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知识既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和丰富的内涵。教师如果一味满足现状,“吃老本”,则必然会被学生瞧不起,最终被时代淘汰。
2.由“纯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变
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这几年中考历史都涉及了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学科知识的渗透,拓宽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多地掌握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活课本”。
三、改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知识灌输式,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完全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师生要在互动中进行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互动起来呢?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情选择互动方式,并且要经常换换花样。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强,具有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依据这一特点,我在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让他们先预习,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设计好的课件:按顺时针方向将台湾、云南福建广东、西藏、新疆、蒙古五个地区在地图上用1~5的数字标出;预习完成后,让各大组的临时组长抽签,按抽出的编号确定本组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展示正确答案并评出等级。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还经常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围绕较难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探究,并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了。
四、尝试教学手段:由“陈旧型”向“信息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偶尔利用历史挂图辅助教学,这样的手段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官。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教学的平台,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我们就一定能把“过去了的历史”呈现得活灵活现。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置身激流汹涌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不足,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跨越,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大批符合21世纪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时代潮流
1.目标转型: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教师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面对中考,依据考标把知识点讲清即可,然后突出重点让学生去背,目的就是考个好分数,可以说教学只是围着考试转。我认为现在的历史教学应跳出这个圈子,注重目标的多样化。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素养好、人格健全、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第四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师生关系转型:由教师“居高临下型”向师生“平等和谐型”转变
过去,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是服从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历史知识和结论,更谈不上发表主见、质疑老师,这种模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应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勇于放下权威的架子,用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
1.由“吃老本型”向“与时俱进型”转变
随着历史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我们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关注当今史学发展动态,了解新的史学成果,更新陈旧落后的史实和观点,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水平,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知识既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和丰富的内涵。教师如果一味满足现状,“吃老本”,则必然会被学生瞧不起,最终被时代淘汰。
2.由“纯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变
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这几年中考历史都涉及了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学科知识的渗透,拓宽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多地掌握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活课本”。
三、改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知识灌输式,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完全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师生要在互动中进行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互动起来呢?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情选择互动方式,并且要经常换换花样。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强,具有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依据这一特点,我在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让他们先预习,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设计好的课件:按顺时针方向将台湾、云南福建广东、西藏、新疆、蒙古五个地区在地图上用1~5的数字标出;预习完成后,让各大组的临时组长抽签,按抽出的编号确定本组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展示正确答案并评出等级。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还经常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围绕较难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探究,并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了。
四、尝试教学手段:由“陈旧型”向“信息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偶尔利用历史挂图辅助教学,这样的手段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官。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教学的平台,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我们就一定能把“过去了的历史”呈现得活灵活现。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置身激流汹涌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不足,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跨越,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大批符合21世纪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