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作能力;小学生;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主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一幅画画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只要求学生画得“像”,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的家长过早给孩子买来临摹的画册,限制了其创造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呢?需要广大美术教师重视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教学生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带有很多印象成分。(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进行。而是以美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是否有新颖的表现等来进行评价。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大为不同,他们所绘画出来的东西和成年人的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美术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小学生的临摹能力极强,基本功扎实,但他们的创作能力比较差。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是一个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欣赏课、绘画课、制作课和工艺课。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日常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好的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画家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可让学生多写生,并分低年级、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练习,观察要求低一些。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画一些苹果、雪梨、香蕉等形状、色彩不同的静物。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对同类物体进行练习。如:高年级学生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的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这样的练习,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模型,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然后拿走,再让学生进行默写,可以是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能抓住物体的特征,从而增强记忆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多设置基本型或变形练习。例如:正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机;还可以夸张地把它联想成鱼、火车、大桥等。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外加强日记画的训练
“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其实绘画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日记画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得到锻炼,还可以为学生往后的创作积累素材。许多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都会感到困难,觉得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而学生往往是等着教师安排画什么、怎么画。這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且学生画出来的作品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其实,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每个美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宝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2(02).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作能力;小学生;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主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一幅画画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只要求学生画得“像”,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的家长过早给孩子买来临摹的画册,限制了其创造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呢?需要广大美术教师重视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教学生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带有很多印象成分。(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进行。而是以美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是否有新颖的表现等来进行评价。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大为不同,他们所绘画出来的东西和成年人的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美术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小学生的临摹能力极强,基本功扎实,但他们的创作能力比较差。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是一个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欣赏课、绘画课、制作课和工艺课。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日常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好的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画家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可让学生多写生,并分低年级、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练习,观察要求低一些。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画一些苹果、雪梨、香蕉等形状、色彩不同的静物。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对同类物体进行练习。如:高年级学生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的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这样的练习,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模型,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然后拿走,再让学生进行默写,可以是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能抓住物体的特征,从而增强记忆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多设置基本型或变形练习。例如:正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机;还可以夸张地把它联想成鱼、火车、大桥等。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外加强日记画的训练
“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其实绘画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日记画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得到锻炼,还可以为学生往后的创作积累素材。许多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都会感到困难,觉得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而学生往往是等着教师安排画什么、怎么画。這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且学生画出来的作品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其实,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每个美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宝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