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蛇山”今址初探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文献学及地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蛇山的今址所在,阐释了个人关于此问题的见解,即蛇山为今日之蛇岛。为《山海经》文献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种说法。
  [关键词] 蛇山 北海 鷖鸟 古文献 古语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争议颇多的一部文献。且不论它记载的传说异文、奇禽怪兽已让众多学者争执不休,就单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它所描绘的山川河流也很迷离。清代《四库全书提要》说它“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但自汉代郭璞以来,多有方家考证《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山川地域所在,且有实物可应对。尤其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书中部分山川的可信。笔者本研习《山海经》一书的语料问题,但就其地理问题也偶有心得,试论一则,以求诸大方之家。
  《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有记:
  北海之内有蛇山,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鷖鸟。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蛇山是否存在,若存在又应当在何处?笔者通过文献及语言考据和实地考察认为:蛇山即当今辽宁省旅顺辖区内渤海之中的蛇岛,其址位于东经120度59分,北纬38度57分。
  
  1.关于文中北海所指代的水域问题。
  中国古代以北海为名的水域、地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里海”“贝加尔湖”“汉代郡置”“泛指北方地区”“渤海”等。但《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中的北海却只能指渤海,为什么呢?其一,根据目前语言学学界对《山海经》一书的语法研究和语料研究,判断出《山海经》一书的成书年代上限不晚于战国末年。而在这一时期文献资料中记录的北海大多指渤海。如《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焦循正义引阎若璩《四书释地》:“齐有太山,北有渤海,皆取齐境之第设譬耳。”再如《庄子·秋水》有“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黄河注入渤海,古有史实。《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中有北海郡置,考其所在,都在今天山东省临渤海湾一带。而“里海”“贝加尔湖”等其他确指名称都出现在西汉初年之后,从语料学的角度讲不能作为战国以前古书的证据。其二,《山海经》中的北海一词共出现过九次,其中出现在《海内经第十八》中共四次,其中有“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这样的记述,这与《史记·朝鲜列传》中所记略同,而在今天所能见到的有关朝鲜国史中,也往往北海和渤海互见。这是训诂学同篇章上下文词义相印证的典型。其三,从音韵学角度出发,北字与渤字的上古音极其接近,二字同为入声字,属帮母职部。渤海一词很可能是得源于北海一词的语音通转。在今天的胶辽方音里,北海与渤海的发音几乎没有区别,也可以看作方言存留古音的一个佐证。
  
  2.关于蛇山即蛇岛的名称考据。
  《山海经》中不见有一个岛字,而指代“水中的高地”这一词义的也都用山。如“洞庭之山”“氾天之山”等。《说文解字》关于岛的解释是这样的:“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据此可知汉代以前有称呼岛为山的语言现象。其实这种称谓也延续至今,胶辽方言中也有称呼岛为山或山岛连用的现象。如长山岛、三山岛、灵山岛。辽宁省旅顺口所辖的渤海内的蛇岛在当地叫做“莽山”或“小龙山”,小龙即蛇的俗称。旅顺蛇岛平均海拔60米,最高处215米,以山命名不为过。《山海经》中并没有说“蛇山”名称的由来,郭璞的注本也没有提及。但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其山必定与蛇有关,这也符合《山海经》中“常以物名山”的惯例。而旅顺蛇岛确实也以蛇闻名天下,岛上蝮蛇数以万计,是真正的蛇的岛屿,蛇的王国。
  
  3.关于“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鷖鸟”是蛇山即蛇岛的又一佐证。
  鷖鸟是何种鸟类?郭璞注《山海经》以为“凤属”,又举例说:“汉宣帝元康元年,五色鸟以万数,过蜀都,即此鸟也。”郭注实在不明。《诗经·大雅》有《凫鷖传》,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苍颉篇》注曰:鷖,鸥也,一名水鸮。《苍颉篇》为秦代李斯的作品,今已亡佚,但其散落条目常见于古书,陆德明的引证是可信的,鷖就是现在所谓的鸥。旅顺蛇岛不远还有一岛名鸟岛,当地人称海猫岛,海猫就是海鸥,因为其叫声类似猫而得名。海猫岛上的海鸥也不计其数,着实可以“飞蔽一乡”。另外,旅顺蛇岛是候鸟南北往来的驿站,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遮天蔽日,多停留在蛇岛上,很多成为蝮蛇美餐。
  
  4.关于“蛇水出焉,东入于海。”的考察。
  笔者本人曾居住在辽宁旅顺地区近二十年,曾听距离蛇岛最近的旅顺双岛镇年长的渔民提起蛇岛本来有溪流,但今天已不见。笔者曾登陆蛇岛,未见有溪流。查旅顺地区方志,也不见这方面的记载。传说不能作为确证,所以笔者一直怀疑蛇岛曾有过溪流,但蛇类的生长确实需要淡水。解放前日本学者曾经多次对蛇岛进行考察,曾发现泉水。1957年中国动物协会组织的考察证明当时蛇岛有泉水。在上古时期蛇岛上是否真正有过溪流是很难断言的,但既然在20世纪中期蛇岛上依然有泉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山海经》著述那个时期,岛上“蛇水出焉,东入于海。”并非荒诞不经。
  结合以上实证,基本可以断定《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中的蛇山就是今天旅顺的蛇岛,同时也可将辽宁南部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至战国之前。
  
  注释:
  ①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 2006年新版.
  ②见《汉书·苏武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见《左传·僖公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⑤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⑥见《动物学杂志》1958年第2期.
  (马晓娜,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区胜利小学)
其他文献
比较全面地评述了毛细管电色谱(CEC)在手性拆分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包括CEC的不同操作模式、手性试剂和手性固定相。引用文献92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语文是喜欢还是讨厌,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学语文,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学习的意图。”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更有吸引力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力求四个“度”。    (一)教学内容力求浓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这块阵地,在这里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接触到广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订并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理念,旨在促使语文课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了解了《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己的语文能
介绍了WNS型工业锅炉化学清洗方案的设计要点和清洗质量控制方法。对碱煮转型及钝化、水冲洗、酸洗流程、药剂浓度控制、酸洗助剂选型、酸洗温度控制、酸洗液流速控制等进行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东偏南、强度最强,夏季偏北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的讨论话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若对现在教育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情况视而不见,避而不淡,恐怕热闹一番之后,美则美矣,教育改革还是会有名无实,汤换药不换。
用失重法研究了吐温-85(聚氧乙烯山梨醇三油酸酯)对冷轧钢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详细考察了缓蚀剂质量浓度(10-100mg/L)、温度(20-50℃)、腐蚀浸泡时间(6-144h)和盐酸浓度(1.0-8.0mol/L)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