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吆喝虽然必要,但如果仅仅只会吆喝,“例外”也就永远只是一个“例外”。
谁也不能低估领导的示范作用。当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嫒走下飞机旋梯的那一刻,一个本土服装品牌火了,它叫“例外”。
联系先前习近平主席在《关于领导干部“配车问题”发表的内部讲话》中的表态:“我们逐渐要坐自主品牌的车,现在也有了这个设计和生产,老坐外国车观感也不好。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坐自己国家生产的车,除非没有生产。”鉴于此,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没有理由不期待一个春天的到来?
此前的2011年5月,中央办公厅首次对外公布“双18”标准(即政府公务车排量在1.8升以下、售价不超过18万元)。去年3月,《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入选412款车型均为自主品牌汽车。这一调整曾引发广泛的期待,但随后一年,相关改革进展缓慢,自主品牌也未从这一调整中获益太多。
这一局面有望在近期得到改变。在最高层指示之后,据相关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拟将修改后的公车改革标准具体细则调整为: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低于50%;正部级官员用车标准由此前的不高于3.0升、45万元降至2.5升、35万;副部级由不高于3.0升、35万元缩减至2.5升、30万;普通公务则由最高2.0升、25万元调整为1.8升及16万元以内。这一消息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公务用车向自主品牌迈向实质性一步,可能带动自主品牌汽车走向。这个时候,也就不难理解各个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个关键节点卖力吆喝了。
现在,在搜索引擎键入“公车改革”,搜索相关新闻,会有大量类似“公车改革利好自主品牌”的标题,但当你点进去细读一下,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厂商在为自己车型在舆论造势:红旗H7车型在5月份才能发布的情况下,宣布已经在2月份获得了吉林省政府13辆的订单,并透露已有十多个省份和中央部委采购;奔腾则透露在去年获得了福建省72辆订单;荣威、传祺、吉利均宣称自己已经打入部分省份的公车市场。北汽在2月底,适时宣布绅宝D系列将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而这款产品也将盯紧政府采购。
而除了媒体造势,各家也展开了热闹的线下推广攻势。上汽继续进攻“两会”。今年,上汽为20多家媒体提供了近100辆荣威950,作为其采访专用车。而科技部部长万钢乘坐一辆比亚迪e6电动车的出场,也为比亚迪挣足了眼球。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则继续亲自做司机,一路将各地采购官员请来试驾,一有机会,就亲自向官员解说旗下传祺车型的优势。
根据相关机构的估计,目前中国政府公车采购市场中70%以上的份额由合资品牌占据,自主品牌不到30%。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公车采购的十强车型全部为美国自主品牌,法国也基本限定为自主品牌,日本明确限定为国内车企,德国则规定公车不得购买欧盟以外的品牌。
而根据中国正在修订中的公务车采购标准则规定,自主品牌采购比例将不低于50%。这意味着,自主品牌至少将有20%的份额提升空间。看上去很热闹,但现实还没有那么美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透露,目前公车采购所占汽车市场总体份额只有2%。以2012年乘用车总销量1550万辆估算,公车市场为31万辆,20%的份额提升空间,意味着自主品牌获得的年增量只有6.2万辆。
虽然不能否认政府机关消费自主品牌汽车所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但不可否认,自主品牌的品牌美誉度、质量、设计水平是否能与合资及进口车竞争,能否真正获得公务员的青睐,乃至延伸到普通民众,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期望和鼓励。有分析便指出:“在目前大城市仍然处于限购当中,与合资、进口品牌竞争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公车改革带来的增量,尤其是带来的品牌增值,是自主品牌不得不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习近平主席也有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或许才是自主品牌企业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吆喝虽然必要,但如果仅仅只会吆喝,“例外”也就永远只是一个“例外”。
谁也不能低估领导的示范作用。当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嫒走下飞机旋梯的那一刻,一个本土服装品牌火了,它叫“例外”。
联系先前习近平主席在《关于领导干部“配车问题”发表的内部讲话》中的表态:“我们逐渐要坐自主品牌的车,现在也有了这个设计和生产,老坐外国车观感也不好。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坐自己国家生产的车,除非没有生产。”鉴于此,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没有理由不期待一个春天的到来?
此前的2011年5月,中央办公厅首次对外公布“双18”标准(即政府公务车排量在1.8升以下、售价不超过18万元)。去年3月,《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入选412款车型均为自主品牌汽车。这一调整曾引发广泛的期待,但随后一年,相关改革进展缓慢,自主品牌也未从这一调整中获益太多。
这一局面有望在近期得到改变。在最高层指示之后,据相关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拟将修改后的公车改革标准具体细则调整为: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低于50%;正部级官员用车标准由此前的不高于3.0升、45万元降至2.5升、35万;副部级由不高于3.0升、35万元缩减至2.5升、30万;普通公务则由最高2.0升、25万元调整为1.8升及16万元以内。这一消息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公务用车向自主品牌迈向实质性一步,可能带动自主品牌汽车走向。这个时候,也就不难理解各个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个关键节点卖力吆喝了。
现在,在搜索引擎键入“公车改革”,搜索相关新闻,会有大量类似“公车改革利好自主品牌”的标题,但当你点进去细读一下,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厂商在为自己车型在舆论造势:红旗H7车型在5月份才能发布的情况下,宣布已经在2月份获得了吉林省政府13辆的订单,并透露已有十多个省份和中央部委采购;奔腾则透露在去年获得了福建省72辆订单;荣威、传祺、吉利均宣称自己已经打入部分省份的公车市场。北汽在2月底,适时宣布绅宝D系列将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而这款产品也将盯紧政府采购。
而除了媒体造势,各家也展开了热闹的线下推广攻势。上汽继续进攻“两会”。今年,上汽为20多家媒体提供了近100辆荣威950,作为其采访专用车。而科技部部长万钢乘坐一辆比亚迪e6电动车的出场,也为比亚迪挣足了眼球。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则继续亲自做司机,一路将各地采购官员请来试驾,一有机会,就亲自向官员解说旗下传祺车型的优势。
根据相关机构的估计,目前中国政府公车采购市场中70%以上的份额由合资品牌占据,自主品牌不到30%。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公车采购的十强车型全部为美国自主品牌,法国也基本限定为自主品牌,日本明确限定为国内车企,德国则规定公车不得购买欧盟以外的品牌。
而根据中国正在修订中的公务车采购标准则规定,自主品牌采购比例将不低于50%。这意味着,自主品牌至少将有20%的份额提升空间。看上去很热闹,但现实还没有那么美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透露,目前公车采购所占汽车市场总体份额只有2%。以2012年乘用车总销量1550万辆估算,公车市场为31万辆,20%的份额提升空间,意味着自主品牌获得的年增量只有6.2万辆。
虽然不能否认政府机关消费自主品牌汽车所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但不可否认,自主品牌的品牌美誉度、质量、设计水平是否能与合资及进口车竞争,能否真正获得公务员的青睐,乃至延伸到普通民众,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期望和鼓励。有分析便指出:“在目前大城市仍然处于限购当中,与合资、进口品牌竞争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公车改革带来的增量,尤其是带来的品牌增值,是自主品牌不得不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习近平主席也有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或许才是自主品牌企业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吆喝虽然必要,但如果仅仅只会吆喝,“例外”也就永远只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