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所谓“大医精诚”,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把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教育内容来抓紧抓好。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避免的深远影响。笔者在教学、担任辅导员期间,将国学中的精粹有针对性的引入医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国学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是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天使。面对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务界职业道德出现的滑坡现象,大力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医学院校一项紧迫的课题,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渗透中华历史上优秀从医者的优良医德教育,人文学科则是大力弘扬中华国学的精粹,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其他涉及学生教育的各个部门都应围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个中心而开展工作。如此,才能使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是健全的、能担负起救死扶伤天职的、优秀的医护人才。
针对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通过讲解违犯职业道德的反面事例、分析案例惩治来表明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而没有追根溯源, 探究其问题症结所在,缺少超前的预测和预防。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采取研究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析, 发动学生识别、提炼出案例中的伦理现象, 再运用医学伦理道德讨论分析存在的伦理标准, 找出解决问题的适用伦理原则和方法,从而让学生自觉汲取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医德。
从笔者两年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效果来看,在将国学思想中的精粹引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能为学生所认可并乐于接受因而能取得较显著的实际效果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放眼世界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看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且学生的缺课率比较高、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具备“药王”孙思邈所谓之“大医精诚”必备的职业道德,而这也正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准点。首先是教导学生做“仁”医,中华传统医德的核心在于: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孔子所创始的儒家学说是国学精粹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引导其牢固树立“仁爱”的执业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在内心深处真正的牢固的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医学生工作后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能否做到与患者以礼相待,不仅关乎医患关系是否融洽,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康复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文课程中先施行做人教育,力行《弟子规》,再明确牢记职业言行规范,对于将来从事医护工作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医护执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做人基本信条。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又指出:“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并以此告诫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时,应做到不分高下贫富、一视同仁、全力救治。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作为医护执业者应做换位思考:倘若自己为患者,必定希望医护人员和善而非冷酷、认真诊治而非草菅人命、关怀自己如亲人。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医患矛盾形成的医患冲突多是医护人员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将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升华并融入医患关系之中,
总而言之,国学包含了中国古代圣贤们的大智大慧,至今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医学教育亦应深刻领会其宗旨与内涵,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余,适时地将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如此方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俱佳的医疗卫生人才。
关键词:国学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是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天使。面对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务界职业道德出现的滑坡现象,大力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医学院校一项紧迫的课题,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渗透中华历史上优秀从医者的优良医德教育,人文学科则是大力弘扬中华国学的精粹,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其他涉及学生教育的各个部门都应围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个中心而开展工作。如此,才能使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是健全的、能担负起救死扶伤天职的、优秀的医护人才。
针对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通过讲解违犯职业道德的反面事例、分析案例惩治来表明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而没有追根溯源, 探究其问题症结所在,缺少超前的预测和预防。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采取研究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析, 发动学生识别、提炼出案例中的伦理现象, 再运用医学伦理道德讨论分析存在的伦理标准, 找出解决问题的适用伦理原则和方法,从而让学生自觉汲取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医德。
从笔者两年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效果来看,在将国学思想中的精粹引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能为学生所认可并乐于接受因而能取得较显著的实际效果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放眼世界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看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且学生的缺课率比较高、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具备“药王”孙思邈所谓之“大医精诚”必备的职业道德,而这也正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准点。首先是教导学生做“仁”医,中华传统医德的核心在于: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孔子所创始的儒家学说是国学精粹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引导其牢固树立“仁爱”的执业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在内心深处真正的牢固的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医学生工作后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能否做到与患者以礼相待,不仅关乎医患关系是否融洽,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康复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文课程中先施行做人教育,力行《弟子规》,再明确牢记职业言行规范,对于将来从事医护工作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国学精粹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医护执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为做人基本信条。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又指出:“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并以此告诫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时,应做到不分高下贫富、一视同仁、全力救治。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作为医护执业者应做换位思考:倘若自己为患者,必定希望医护人员和善而非冷酷、认真诊治而非草菅人命、关怀自己如亲人。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医患矛盾形成的医患冲突多是医护人员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将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升华并融入医患关系之中,
总而言之,国学包含了中国古代圣贤们的大智大慧,至今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医学教育亦应深刻领会其宗旨与内涵,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余,适时地将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如此方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俱佳的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