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预习教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这一科目的学习活动时,要能够引导培养小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小学生课下主动完成各科的预习活动,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具体的课堂中更好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活动中。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能够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预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158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高度重视课前预习对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变、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以此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基于课前预习问题剖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创新路径。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开展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基础。
一、预习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为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师需合理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学习阶段,所有内容知识点,都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新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课前预习。在长时间的课前预习学习环境影响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石,学生若课前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预习,学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更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解教师讲解、紧跟教学节奏,则可以保证课堂学习质量。而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则非常大,部分学生由于不能紧跟教师教学进度,出现思想抛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语文学习质量。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则可以对教材内容有基本了解,同时,学生课前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基于问题与基础了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综合学习效果。
3.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与效果。基于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求知。但仍有一部分问题学生无法自主解决。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不解问题的驱动下,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环节,通过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交流,快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路径
1. 注重课前预习的有效引导
学习本质上就是解惑的过程,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疑惑进而解答疑惑。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仔细寻找预习中的困惑和难题的答案。教师首先要时刻关注细节,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以致用,教师要非常明确预习对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帮助学生确定中心词、关键句等,使学生会预习,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教师更要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读生字、读课文,同时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预习任务和要求。
2. 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
根据学生年级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对小学生设定分层次的课前预习目标是遵循教学规律精彩课堂的表现和要求。学校要以教學目标为基础,分年级对小学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教师需要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安排。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的差异,对学生实行不同标准的课前预习要求。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主要是阅读和观察,要求学生对生词进行识字和阅读,只要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一般就可以完成预习的目标和要求。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进行课前简单的阅读,完全不能实现预习的目标。学生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基本的把握,并且尝试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发展性。这样来看,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效果,对小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和确定适当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开发思维,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 鼓励多主体参与课程预习
增强小学语文课程课前预习效果,教师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预习、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及时给予小学生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根据课前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预习。其次,要设置不同的预习目标和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帮助小学生学会正确、高效的预习方法,实现良好的课前预习目标。最后,教师要发挥评价机制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的协调导向作用,及时地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预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长远来看,小学语文课程课前预习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且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程预习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预习方法,努力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田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9(11):177.
[2]赖文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科普童话,2019(42):68.
[3]孟文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J].家长,2019(30):74.
[4]孔德宣.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42+24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预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158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高度重视课前预习对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变、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以此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基于课前预习问题剖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创新路径。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开展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基础。
一、预习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为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师需合理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学习阶段,所有内容知识点,都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新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课前预习。在长时间的课前预习学习环境影响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石,学生若课前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预习,学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更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解教师讲解、紧跟教学节奏,则可以保证课堂学习质量。而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则非常大,部分学生由于不能紧跟教师教学进度,出现思想抛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语文学习质量。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则可以对教材内容有基本了解,同时,学生课前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基于问题与基础了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综合学习效果。
3.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与效果。基于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求知。但仍有一部分问题学生无法自主解决。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不解问题的驱动下,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环节,通过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交流,快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路径
1. 注重课前预习的有效引导
学习本质上就是解惑的过程,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疑惑进而解答疑惑。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仔细寻找预习中的困惑和难题的答案。教师首先要时刻关注细节,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以致用,教师要非常明确预习对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帮助学生确定中心词、关键句等,使学生会预习,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教师更要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读生字、读课文,同时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预习任务和要求。
2. 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
根据学生年级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对小学生设定分层次的课前预习目标是遵循教学规律精彩课堂的表现和要求。学校要以教學目标为基础,分年级对小学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教师需要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安排。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的差异,对学生实行不同标准的课前预习要求。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主要是阅读和观察,要求学生对生词进行识字和阅读,只要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一般就可以完成预习的目标和要求。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进行课前简单的阅读,完全不能实现预习的目标。学生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基本的把握,并且尝试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发展性。这样来看,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效果,对小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和确定适当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开发思维,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 鼓励多主体参与课程预习
增强小学语文课程课前预习效果,教师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预习、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及时给予小学生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根据课前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预习。其次,要设置不同的预习目标和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帮助小学生学会正确、高效的预习方法,实现良好的课前预习目标。最后,教师要发挥评价机制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的协调导向作用,及时地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预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长远来看,小学语文课程课前预习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且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程预习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预习方法,努力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田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9(11):177.
[2]赖文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科普童话,2019(42):68.
[3]孟文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J].家长,2019(30):74.
[4]孔德宣.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42+244.